全球社區網

05月1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國際賑災 無邊大愛

國際賑災 無邊大愛

E-mail 列印
鳳凰颱風即將來襲的週六晚上,大家都在關切鳳凰的路徑,擔心颱風可能造成的威脅,正好靜思書軒林口店於〈9/20〉舉辦心靈講座。邀請資深慈濟志工陳金海,分享到菲律賓投 入海燕風災賑災的心得,在場的會眾與志工共計三十位,各個專注聆聽,深感生在臺灣這塊福地真幸福。。

◎天災人禍 重創菲律賓

2013年9月到11月間,菲律賓在短短六十天內,歷經三個非常重大的天災與人禍,9月9日的三寶顏叛軍武裝衝突,直到10月3日才平息;10月15日保和島發生芮氏七點 二強震,三十五秒內,一座教堂應聲倒地;11月8日世紀超級強颱「海燕」重創菲律賓中部沿海地區城市,造成至少上萬人罹難,三天後菲律賓政府宣布進入災難狀態,獨魯萬變成 死島!

志工陳金海傷感地說:「靠近海邊的活動中心,原有二千人急著要去避難,卻因『海燕』風速高達三百七十九公里,將原本要避難的人,往外吸出去;此刻包裹成排的死屍,已分不清 誰有錢?誰有地位?」

臺灣慈濟基金會即時關懷災區居民安危,啟動國際賑災機制,重點鎖定萊特省的重災區奧莫克市(Ormoc)、獨魯萬市(Tacloban)兩地,以「物資及救助金發放」、 「以工代賑清掃家園」、「義診關懷」等三大要項,積極協助受災市民走出傷痛,重建家園。

賑災隊伍,除了菲律賓當地志工外,來自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美國等地志工,也一起加入賑災行列。

◎不請之師 注入希望

當別人想盡辦法要逃出來時,慈濟人卻進入災區勘災!一下飛機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排排的往生者大體,堆疊在滿地垃圾的馬路上,有的大體無任何覆蓋地曝曬在天地間,實在慘不忍 睹!陳金海感慨地說:「深深感受到無常來時,誰都擋不住。」

受超級颱風「海燕」影響的家庭約有二百萬戶、人數約九百五十萬人,是菲國史上最大的災難,面臨斷水、斷電以及食品短缺,另由於通訊、公路受到嚴重破壞,分發救援物資非常困 難。

臺灣慈濟本會動員打包二點零六公噸香積飯,及三萬條賑災毛毯,於11月12日空運送往,並展開後續的勘災和發放工作。由臺灣、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三地組成慈濟勘災團隊,進入 重災區勘災;而全球慈濟人亦紛紛以祈禱方式,祝福海燕風災受災民眾早日平安、離苦得樂。

◎以工代賑 重拾信心

陳金海感動地說:「很佩服上人用『以工代賑』的方式,讓當地人清掃家園,協助他們快速恢復當地經濟,從悲傷中找到希望。」慈濟志工在獨魯萬推動「以工代賑」,十九天共有三 十萬人次參與,單日最高紀錄是三萬餘人,每人每日可領到代賑金五百元。另有祝福金依家庭人數而定,分別是八千元、一萬二千元、一萬五千元。「我生平沒數過這麼多的現金,每 天數錢數到手都快扭到了。」陳金海很感佩慈濟志工群策群力完成艱鉅任務。

◎走在最前 留到最後

慈濟運往菲律賓獨魯萬的三臺大型淨水器,水質濁度遠比標準值低,口感比礦泉水更好,在菲律賓災區每日提供一千人次的飲水量;另研發多年、不斷改良的簡易屋,這次運往菲律賓 作為學校教室的簡易屋,每間二十三點六坪,通風良好,四周並有防水設施,志工在極短的時間完成一百九十間簡易教室,讓孩子在舒適的環境下繼續學業。

海燕颱風席捲過後,菲律賓至今仍有許多人住在帳篷裡。目前在新北市慈濟三峽園區,每天有超過三百位志工為援建菲律賓兩千七百間組合屋,正緊鑼密鼓趕工中,這是匯聚了超過四 十個國家的愛心捐款,依據菲律賓氣候設計,有六坪與八坪的組合屋。陳金海表示,在三峽園區有二十幾位志工不斷演練組合屋的組裝,將前往菲律賓傳授當地民眾組裝技術,期待盡 快完成組合屋組裝,早日給受災民眾有個安穩的家。

陳金海說:「上人濟貧教富理念,短時間內在災區大轉法輪,啟發愛心,打開他們心靈財富。」菲律賓之行,讓陳金海更體悟見苦知福。會眾林志福說:「聽完講座後深感要知福、惜 福再造福的重要,並時時警惕自己多行善積福德。」左手因跌倒受傷,尚未痊癒的會眾林長志表示,來慈濟聽到很多感動的故事,即使身體微恙也要把握因緣來參加活動,並學習慈濟 人多做好事,造福人群的堅毅精神。

圖左 : 成千上萬菲律賓人急著爭搭飛機往外逃,慈濟人卻努力排除萬難進入災區,援助受災民眾從廢墟中重建家園。[攝影者:龍素蘭]
圖右 : 靜思書軒林口店(9/20)舉辦心靈講座,邀請資深慈濟志工陳金海,蒞臨分享到菲律賓投入海燕風災賑災的心得,參與會眾與志工共計三十位。[攝影者:龍素蘭]

圖左 : 慈濟志工在菲律賓帶動祈福會,啟發大家的善心,紛紛捐出愛心撲滿,(螢幕上)無數零錢注入功德海,讓受災民眾也有造福的機會。[攝影者:龍素蘭]
圖右 : 證嚴上人指示「以工代賑」方式,帶動菲律賓受災民眾打掃家園,另贈予「祝福金」供他們購買所需的生活用品、食物等。[攝影者:龍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