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菲律賓 助學金見面會 學子互相認識惜福緣

助學金見面會 學子互相認識惜福緣

E-mail 列印
6月20日,慈濟菲律賓分會在計順市的慈濟靜思堂三樓,安排了一場助學金學生的見面會,讓八十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領受慈濟助學金的清寒優秀學生,有機會互相認識和交流。聽到身旁每位同學的親身故事,加上謝坤山克服殘疾、樂觀進取的人生故事,讓許多學生領悟到自己很幸福,也應與人分享這份幸福。

二十歲的艾爾森就讀於菲律賓師範大學(PNU)中等教育系,他真誠的說:「我真的很感恩慈濟幫助我念書,這份幫助不僅只在學業方面,也包括我的人格發展。」[攝影者:娜卡米]
「不要小看自己,因為人有無限的可能。」──證嚴上人靜思語。

幫助有需要的人,不僅止於去幫助遭逢災難需要援助的人,慈濟菲律賓分會聞聲救苦,是無任何界限、範圍的。在菲律賓受教育的機會是很寶貴的,能順利完成學業、得到文憑更被視 為一種成就。但是在現實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雖有這樣的理想,卻也有重重的阻礙。慈濟人看在眼裡,不忍在心裡,因此竭盡心力讓這樣的理想都能實現。

◎見面會 分享親身故事

2010年6月20日,慈濟菲律賓分會在計順市的慈濟靜思堂三樓,安排了一場助學金學生的見面會,讓八十位來自不同大專院校、領受慈濟助學金的清寒優秀學生,有機會互相認 識和交流。

見面會在下午一點開始,為了讓學生感覺比較自在,所以先將他們依學校分組別,以方便進行活動。

分組前,先由慈青主導手語歌曲「地球的孩子」來打破生疏、嚴肅的氛圍。手語是慈濟的人文,充分展現慈濟真誠與純淨的內涵。接著也教導參加學生歌詞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透過 手語將它充分表達出來。

接下來進行分組,學生總共分成五個小組。第一組是來自馬尼拉城市大學(University of the City of Manila,PLM),第二組來自菲律賓師 範大學(Philippine Normal University,PNU),第三組來自國立菲律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PUP),第四組和第五組的成員由來自多所不同之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學生共同組成,分別是菲律賓專業技術學院(Technological Institute of the Philippines,TIP)組和菲律賓技術大學(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TUP)組。

七名慈濟工作人員中,由五名人員負責協助各小組學生進行各項分享內容,包括分享自己個人的一、兩件事情、對前程的願景、要如何與別人認識,還有慈濟可以讓他們學習到什麼。

雖然要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向別人分享,會有些緊張,但是他們仍然勇於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其中一位學生含淚訴說父親因為意外事故往生,她很難過,但更傷心的是她的父親生前有 重男輕女的觀念,這使她覺得自己是多餘的。雖然她是家中的老么,也是孩子中唯一的女兒,但是想要得到父親的關愛,卻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父親傷重病危的時候,她認為父親是罪有應得,但當父親真的離開人世,她才體會到自己和家人遭受到多麼大的損失。她用好幾個月的時間,才終於接受父親已經往生的事實,她再也 沒有機會向父親表達愛。後悔也於事無補,她認為上帝應該是想藉父親的那場意外,來讓她們了解某些事情。

二十歲的珍妮特(Jeanette Abece)即將畢業於菲律賓師範大學(PNU)初等教育系,也是領受慈濟助學金的學生,她在參加慈濟活動的時候,首次享用慈濟人為她 準備的素食餐點,從此就愛上素食,因而試著改變飲食只吃素食,甚至還試著收集素食食譜。

據她描述,家裡有糖尿病的家族遺傳史,父親就患有糖尿病,母親患有子宮肌瘤。她了解吃素有益身體健康,認為她們這個世代必須要更加有健康意識,所以想要從此改吃素食。

即將成為有抱負的小學老師,珍妮特(Jeanette Abece)表示將來也要向她的學生推廣素食,讓他們知道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

◎從有限 化為無限可能

不同的人生故事,在小組的分享裡持續的呈現。在各個小組長分享之前,先向大家講述謝坤山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身體多重殘障的人,如何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不去 想失去的部分,而是學習感恩仍然擁有的,並且善加運用,終於成為有益社會的人,而不是別人的負擔。

謝坤山在十六歲那年因誤觸高壓電而受傷,為挽救生命,只好將兩側手臂和右腿截肢,他的右眼也因意外受傷而失明。但是面對這些悲慘的遭遇,他仍然保持積極的人生觀。現在他已 經是知名的口足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勵志演說家。

慈濟人分享謝坤山的故事,讓學生學習他樂觀進取的精神,用知足、感恩的心,讓有限的資源發揮無限的可能。這是個撼動人心的故事,聆聽這個故事之後,每個學生都覺得很不可思 議,謝坤山是如何讓殘障變成不再是人生的阻礙。

十七歲的黛安娜(Dianne Mallari)是聖托馬斯大學(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UST)文學系新生,身體殘障,但並不阻礙她完成 學業的抱負。雖然她發現要在校園裡四處走動很辛苦,仍然樂觀地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克服這項困難。她說:「我猜想,我需要更長時間來調適,因為校園真的很大,而且我上課的地點 距離校門口又很遠。這是我觀察到對殘障學生唯一條件不利的地方。」

活動進行至各小組組長的分享,總結各自小組的言談內容為何。大部分的分享內容,都與為何成為慈濟助學金的受益學生有關。

其中一位小組長潔拉婷(Geralidine Bartolome)敘述,多數人都期待能獲得助學金和得到自我發展。他講述自己跟隨慈濟前往長期關懷之社區──夢鄉村所獲 得的體驗。起初她有些不愉快,但是隨著活動接近尾聲,她有很多的感想,她感恩自己的人生比夢鄉村居民幸福許多。此外,幫助別人讓她感到快樂與滿足。即使她必須忍受烈日當空 和垃圾堆傳來的惡臭,但是能幫助別人改善生活,是很值得的。

二十歲的艾爾森(Elson Santos)就讀於菲律賓師範大學(PNU)中等教育系,他沒有任何身體殘障,但仍然暫時休學,因為父親往生,他身為長子必須承擔家裡的生 活重擔。他去當司機賺錢養家,也兼差當技工。他曾試著到連鎖速食店應徵,但因為沒有大學畢業文憑,所以未被錄用。

他真誠的說:「我真的很感恩慈濟幫助我念書,這份幫助不僅只在學業方面,也包括我的人格發展。」

活動結束前,再由慈青教大家另外一首手語歌曲「拉車向前行」,歌曲詮釋:如果團結一致、共同打拚就能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慈青們向助學金學生分享手語和歌曲的意涵,當學生 們知道如何正確地表達之後,全體在一起合唱這首歌,他們一個接著一個排成一列,如火車般。這場見面會終於接近尾聲了,展現的成果也如慈濟人所願。

學生們帶著滿足的笑容陸續離開,聽到他人的故事,讓他們領悟到自己有多麼的幸福,也啟發他們應該與人分享這份幸福,只要能力所及之處,就必須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圖左 : 慈青們以「地球的孩子」歌曲帶動學生們。[攝影者:娜卡米]
圖右 : 小組分享中,學生們熱烈地討論,分享自己的心得。[攝影者:娜卡米]

圖左 : 其中一位小組長潔拉婷(Geralidine Bartolome)分享自己跟隨慈濟前往長期關懷之社區──夢鄉村所獲得的體驗。[攝影者:娜卡米]
圖右 : 活動尾聲,大家一起「拉車向前行」。[攝影者:娜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