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勸髓募希望 生命湧活水

勸髓募希望 生命湧活水

E-mail 列印
「醫護人員一直讚美我是一個幹細胞很漂亮的人!」捐髓者李孟諭在臺上笑著向大家分享;她去年結婚,也生了一個健康寶寶,兒子很好帶,捐髓後的身體沒有任何副作用,李孟諭以 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救人一命,無損己身。」

慈濟新泰區,今晚(10/9)於新北市新泰聯絡處舉辦骨髓捐贈驗血宣導說明會,共有一百一十二位志工參加。骨髓關懷小組窗口陳淑琴利用簡報,加強大家對周邊血造血幹細胞移 植的專業知識,並藉由說明會的宣導,幫助勸髓志工將骨髓捐贈流程與概念正確的傳達給民眾。

「捐髓有年齡的限制嗎?」「當然有,年滿十八歲至未滿四十五歲。若您未滿二十歲,捐贈造血幹細胞時,需經過監護人簽署同意才可捐贈。」「體重有限制嗎?」「也有,男性體重 大於或等於四十五公斤;女性體重大於或等於四十公斤。」志工吳玉對與李香雀客串宣導短劇,兩人一問一答的趣味方式,加深了大家對造血幹細胞捐贈應注意事項的了解。

◎慈悲入骨 見證髓緣

髓緣大愛,溫馨的故事總是讓大家感動,說明會邀請捐髓者李孟諭與受髓者張豐琪分享他們的髓緣歷程。動人之處,讓臺下志工頻頻拭淚,有為患者不捨,卻也包含療癒後的歡喜淚 水。

當時還是念專科的學生,李孟諭在父母的同意下做了驗血建檔,這救人的心願卻在時隔十年之後因緣成熟。2010年7月媽媽接到醫院電話告知配對成功,隨即知會孟諭,她確認了 這不是詐騙電話,而且還是很緊急的案例,她即回花蓮慈濟醫院做健康檢查,當天就坐飛機將白血球生長激素一同帶回臺北,孟諭決定要周邊血幹細胞捐贈。

時間安排緊湊,回臺北後開始打生長激素,她沒有時間胡思亂想,而捐髓過程很順利,只稍微骨頭酸痛,她笑著向大家說:「醫護人員還一直讚美我是幹細胞很漂亮的人!」孟諭去年 結婚,也生了一個健康寶寶,捐髓後的身體沒有任何副作用,她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救人一命,無損己身。」而這因緣,讓自己的生命活的更有意義。臺下志工熱烈掌聲回應,不僅 是對孟諭寶寶的祝福,也為她的愛心喝采。

◎愛心薈萃 重燃生機

2002年,張豐琪被醫生宣告是惡性淋巴癌末期,他做了六次高劑量的化療,很幸運地,並不影響他的造血功能,治癒後又回到工作崗位上班。2007年張豐琪回醫院追蹤檢查, 惡性淋巴癌竟又復發,然而這次的化療已無法控制癌細胞了,醫生對他說,生命只剩半年的時間,要趕快做幹細胞移植,張豐琪只有一個弟弟,血液配對後不相符,醫生只得尋求慈濟 的骨髓資料庫了。

等待的時間很難熬,張豐琪首嚐等待生命的無奈,終於等到一位願意捐髓救他命的人,他心懷感恩成了受髓者;但他深知骨髓移植只有三分之一機會是成功的,有三分之一會失敗,另 有三分之一在半年內會復發,而他卻又是復發的那一位。

經過二次骨髓移植手術,身體幾乎無法負荷,但他咬牙撐下去,度過辛苦的治療期,張豐琪感恩那位大愛的捐髓者,讓他現在能夠自在呼吸,可以和家人再吵吵鬧鬧,可以在這裡說 「感恩」。張豐琪想呼籲大眾:「您的幫忙是給患者一個重大的生命希望!」他期許自己的身體能夠愈來愈健康,有機會要做勸髓志工。

◎清水之愛 守護生命

慈濟骨髓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會中提醒志工們,骨髓捐贈驗血宣導不僅僅是關懷小組的事,這是大家的事,每個人擔負著白血病患生命的責任在身,而造血幹細胞骨髓資料庫亟需更 多人來建檔,大家要走出去街頭巷尾呼籲,隨時隨地宣導,為白血病患者建立活下去的希望。

陳乃裕希望年輕人也能站出來加入拯救生命的行列,他指出,現代年輕人通常多會在社群網站(FB)的平臺搜尋生活相關知識,陳乃裕也建議呼應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志工可以在社 群網站上做活動宣導,用年輕人可以接受的語言,傳遞骨髓捐贈的正確知識,透過網路,將讓更多人知道。

10月25日,慈濟新泰聯絡處將進行今年度的「造血幹細胞(骨髓)捐贈驗血」活動,預計抽血人數一百五十名,新泰區志工將致力圓滿。今晚在說明會中,志工汲取專業知識,也 上了一堂寶貴的生命教育課程,更清楚了自己的承擔,不放棄任何的宣導機會,多一個人驗血,就可以讓血癌患者多一線希望,成就生命大意義。

圖左 : 骨髓關懷小組窗口陳淑琴利用簡報,加強大家對周邊血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專業知識,共有一百一十二位志工參加驗血說明會。[攝影者:杜偉晟]
圖右 : 志工吳玉對(左)與李香雀(右)客串宣導短劇,兩人一問一答的趣味方式,加深大家對造血幹細胞捐贈應注意事項。[攝影者:杜偉晟]

圖左 : 受髓者張豐琪分享他二次骨髓移植的心路歷程,他想呼籲大眾:「您的幫忙是給患者一個重大的生命希望!」[攝影者:杜偉晟]
圖右 : 慈濟骨髓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提醒志工,每個人擔負著白血病患生命的責任在身,一定要努力宣導,為患者建立活下去的希望。[攝影者:杜偉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