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慈濟論壇 帶來不同視角

慈濟論壇 帶來不同視角

E-mail 列印
10月31日下午四點,第三屆慈濟論壇如火如荼進入第三場專題演講,主題為「慈善援助的跨文化經驗」,特邀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昭慧法師親臨主持。感到非常榮幸與高興的 昭慧法師一開場即表示,慈濟學是一門很專門的學問,凡走過的身影,雖然是無相布施,但在人類歷史中,留下許多歷史痕跡,供大家當典範來學習,同時也讓人類社會曾經有過這一 段歷史和充滿光明願景。

強調論述非常重要的昭慧法師接著說:「論述的切路可以給世界帶來不同的視角,尤其在社會給跟取之間有太多理所當然的論述,相同之下是有需要一些施與受之間的論述,對慈濟來 講不是做個講說者,慈濟過去和現在所做的,確實是要有一番的論述,因此這論壇是非常有意義的。」

◎匹茲堡教授 與人類災難共生息

第三屆慈濟論壇如火如荼進入第三場專題演講,主題為「慈善援助的跨文化經驗」,六個場次六個主題,每個專家學者只有短短二十分鐘分享,主持人昭慧法師為此把握時間,很快介 紹第一位從美國匹茲堡大學來的Andrew J.Strathern and Pamela J.Strewart兩位賢伉儷教授。他們是社會人類學家,以關心災難後,面 對政策跟實踐上,要注意那些不同的層面、現象及因素做為研究。

在論文中報導了一些他們親自在臺灣、日本及其他幾個國家地區所進行的。目的是要在未來救災時,對災民的福祉能照顧的更好,像對於災後的人類的遷移、當地的紀念儀式等,最近 更做跨國災難復原研究。

認為在人類歷史中建立一門分科名為「人類災難學」的他們說:「在日本311綜合性的災難時候,有幾十萬人流離失所,經濟受到摧毀,一些災民難過死了那麼多人,而自己存活下 來卻無法挽救家人,覺得有愧疚感。」未來還會再去訪問慈濟日本分會的志工在311海嘯,慈濟如何去協助災區,跟其他NGO做比較。

◎川愛志工 淚水汗水交織

一曲柔和音樂聲響起,代表一場精彩課程分享結束。緊接上場的是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何蘊琪帶來「兩岸大學生之人文關懷實踐」。她以2014慈濟川愛志工隊為例,她說 兩岸關係在歷史政治經濟的多重因素影響下,學生互動更不是那麼的認識,便用慈善跟教育為根基的資源服務來創造機會,讓兩岸的青年在一起,共同合作解決問題、在共同完成一件 事情,其中涵養相互關懷和理解溝通理性化的行為。

很多希望在未來年輕人的身上,何縕琪接續表示,全球化時代培育大學人才的發展,重要的是要他們能具備很多能力,並且理性的看待事情,因此她要求參加海外志工要從社區服務開 始做起,扎根台灣然後透過一系列培訓課程,成為一個人文關懷的實踐者之後,再去參與。兩岸大學生志工自己在回頭看2014的穿愛服務時,覺得自信又驕傲,因為這是和夥伴一 同用真誠淚水汗淋漓汗水交織出的青春,大家一起寫下了二十多天美麗的日子,記錄著許許多多的成長和蛻變。

◎當學習遇到服務 擦出愛的火花

慈濟技術學院醫務管理系推動醫院志工服務已邁入五年,參加學生都必須經過審核且必須參加行前培訓,建立正確的志工服務心態與形象,並了解上人建立醫療志工的緣由,才能到醫 院做志工服務。慈濟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郭又銘,在下一場講座中分享「認識到認同」。

以前也是慈青身分的他說,帶學生到醫院服務當志工,有點為服務而服務,如何讓同學從慈濟的門變成慈濟人,也許要達到慈濟人標準還有一段目標要去努力,可是怎樣把這個「的」 字去落化,讓他們打從在學校裡面是學校的學生,去感受慈濟的精神、慈濟的人文,為更好的一件事情。

而醫院志工有趣的地方是從認識到認同,郭又銘因此強調當學習遇到服務會擦出什麼火花呢?他說本身是慈青回到學校服務,把課程跟慈濟活動結合在一起多好,上課帶活動,充滿熱 情,可是當把學習當成課程的時候,教學裡面會擦出甚麼火花呢?不小心會非常危險?為什麼呢?

因為學生是抱著學習心態來學習,當學生學習有上課、有下課,好像是一種責任,責任盡完就可以離開,可是醫院志工沒有上下課,當課程結合活動的時候,挑戰開始了,在醫院的表 現,很難向師兄師姊融入,所以這是需要時間的。

像有一位同學不是慈青,以前也不認同慈濟,可是他參加了三年後,寫了一篇心得讓郭又銘很感動:「日日聞法,洗滌心靈塵垢,時時做事,心性磨練,以最佳的心態做志工,從知識 昇華到智慧層面,從醫院志工體悟生老病死,從別人世界發現感動,從別人故事裡得到省思,我們將蛻變一個新的自己,有愛有智慧。」

透過志工服務課程,同學的參與,不是每個同學向他有所改變,但是郭又銘希望同學從認識到認同,從慈濟的人到慈濟人,這是希望努力的目標,未來願景除了醫務管理系有這樣的課 程,延伸到更多的科系,真正把專業與人文作結合 。

天色轉暗,兩個半小時的整場分享,精彩扣人心,也讓大家了解到慈濟慈善的精神與實踐的重要。

圖左 : 六個場次六個主題,每個分享者只有短短二十分鐘進行分享,[攝影者:)王嘉彬]
圖右 : 慈濟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助理教授郭又銘,分享「認識到認同」。[攝影者:)王嘉彬]

圖左 : 第三屆慈濟論第三場專題演講,主題為「慈善援助的跨文化經驗」,特邀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昭慧法師親臨主持。[攝影者:)王嘉彬]
圖右 : 慈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何蘊琪帶來「兩岸大學生之人文關懷實踐」。她以2014慈濟川愛志工隊為例,她說兩岸關係在歷史政治經濟的多重因素影響下,學生互動更不是那麼的認識,便用慈善跟教育為根基的資源服務來創造機會,讓兩岸的青年在一起,共同合作解決問題、在共同完成一件事情。[攝影者:)王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