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屠妖節不放假 習慈善無虛席

屠妖節不放假 習慈善無虛席

E-mail 列印
「A to Z I know, but put together I don't know.(A到Z我知道,拼成詞句我看不懂)學習英語對於來自臺灣的我是非常困難 的,照顧戶有不少是異族同胞,名字好長我都記不起來。」新加坡慈濟志工資深訪視員徐雪友10月22日在靜思堂分享家訪過程中的挑戰,但她慶幸自己並非孤獨一人。

慈善是慈濟的根本,也是救心的拔苦工程。慈濟基金會新加坡分會在每月慈善大組會議之外,一年也舉辦兩次慈善培訓,鼓勵志工自我提升,把苦難當成道場,學習悲智雙運,繼而啓 發他人的「心富大福田」。

2014年10月22日是屠妖節公假,四百二十名志工回到靜思堂參與半天的慈善培訓,其中包括了四名遠道前來獅城見習的柬埔寨志工。佛堂四百多張椅子很快就空無一席,遲來 的學員只好到四樓夾層就坐。

「菩薩們,請牽起你身邊夥伴的手,一起說『我們都醒來了』!今天大家趁著假期共聚一堂,對慈善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司儀陳惜枝帶動大家驅走睡意,以恭敬心聆聽證嚴上人的開 示影片《菩提心要——拔苦工程》。上人希望人人做慈善,應把握生命的價值,造福人群,時時都要在慈善中付出,濟貧教富、教富濟貧,牽引苦難或迷途的人走向平坦又安全的道 路。

◎ 回首來時路 從付出中長養慈悲

舞臺上,六名資深訪視志工林偉慶、徐雪友、許麗貞、陳惜枝、王麗娟、吳瑩瑩,以及分會社工林祖慧以溫馨座談的方式,與學員們分享自己如何克服個人障礙,堅持不懈地投入慈善 工作,從中改變習氣,增長智慧。

「訪視不會是一人而是一個團隊前去,聽不懂或要傳達訊息給予照顧戶,就請一同前去的志工們幫忙翻譯。」來自臺灣的徐雪友設法克服語言障礙,認爲有心就不難。她以過來人的身 份鼓勵有心耕耘慈善志業的志工:「語言不通沒關係,因爲我們處在多元種族的社會,克服了語言障礙對於訪視就不懼怕了。」

同樣來自臺灣的許麗貞,也不畏懼語言障礙,發心參與社區訪視。回溯當年還沒有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交通配件時,她經常在前往照顧戶家的路途中迷路,不得不聯繫其他志工 求救。很多訪視員都善用下班時間做家訪,爲了不讓志工挨餓趕場,許麗貞都會準備便當與大家分享。而王麗娟則說,自己沒有車子,就以「BMW」(巴士、地鐵和步行; Bus,MRT,Walk)做家訪,路程中讓人學習淡定,尤其繁忙時間等巴士更不能一直追著巴士跑,轉換巴士亭和巴士,否則越追越等不到巴士。

「有幾次我在案家裏看到地上很多頭髮,看著其他志工跟案家虛寒問暖時,我趕緊用紙巾把地上的毛髮撿起來。如果椅子很骯髒,我都會坐在椅子邊緣。」林偉慶毫不隱瞞過去的家訪 心情。

自認是「潔癖先生」的林偉慶,家訪時免不了會仔細觀察照顧戶的居家環境是否乾淨。有一次他拜訪的案家,家中堆滿雜物又淩亂,從客廳到廚房只剩下一條狹窄的「小路」,家中還 發出陣陣異味。當時林偉慶噴灑了隨身攜帶的空氣清香劑,連進門也穿著鞋子,而案家當面指著他的鞋子,猶如當頭棒喝,讓他心生慚愧。「原來我一直都把感恩戶的家當屋子,而案 家的人卻把它當家。」因此,林偉慶發現做訪視讓他從人我互動中「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 最後一程路 在病苦中發心立願

專題分享「慈善與你」由社工李奕嫻主講,以活潑有趣的言談,講述訪視流程、禮儀和慈善人文,包括了如何提報個案,訪視員與案家如何打開話題等等。李奕嫻提出了很多以開放式 和封閉式的提問方式與案家互動的例子,鼓勵訪視員不要擔心沒有話題,先學會傾聽,以同理心來關懷與接受案家,不要自我中心,急著打斷案家的話。她形容助人要秉持感恩、尊 重、重點、直接與及時的原則,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不帶偏見地與案家互動。

內心富有,就能對他人付出愛與關懷。慈濟志工在訪視過程中,除了培養內心的大愛,也可以陪伴照顧戶從手心向上,變成手心向下去付出的人。北區灰衣志工蔡嬡珠就受邀上臺分享 自己的心路歷程。

蔡嬡珠原本接受慈濟援助,生活能自立後,在志工的鼓勵下,開始參與慈濟活動和社區讀書會。起初她擔心先生反對,總是偷偷摸摸地出門參與讀書會。一段日子後,先生發現她變得 比較溫和,也懂得說「謝謝你」等等的愛語,才知道她從參與慈濟活動中漸漸改變習氣,於是轉而鼓勵她多做志工。蔡嬡珠將感動化爲行動,從訪視中看到其他個案比自己還苦,發現 自己其實很有福,更應該多付出,幫助更多人。

這天,慈善組還在課程中邀請了特別嘉賓,以身教和大家分享一堂難得的「生命教育」。這名特別嘉賓是參加慈濟超過十年的資深志工林真吉,多年來積極在機動組付出,曾默默參與 分會大型活動、海外義診等活動。其太太和兒女也都是慈濟人。

林真吉在2014年9月被診斷罹患肺癌末期,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骨頭與肝臟。雖然藥石罔效,並已入住醫院和接受臨終關懷,但林真吉無懼死亡,也坦然接受身體的變化。要求存活 品質的他,和家人商量後决定不做化療,改爲局部電療改善手部功能。家人把握和林真吉共處的最後時光,一一完成了「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

9月22日林真吉一度病危,從鬼門關走一遭,讓他願意以自己的經歷和更多人分享生命的價值。這天出動了救護車送他往返醫院和靜思堂,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分享了自己的慈濟路 心得,鼓勵大家要堅固道心,永不退轉。

在生命最後一程,林真吉對家人表達自己希望皈依上人的心願,也如願在10月領到了皈依證,法號是濟浤。林真吉常常在醫院裏和別人說慈濟,也募到了兩名捐款會員。他發願: 「要做上人的弟子,生生世世跟隨上人。」

儘管在培訓過程中,佛堂因空調故障而悶熱不已,但學員們無一人離席,仍聚精會神地聽課。培訓尾聲,分會副執行長徐雪友勉勵大家,要秉持上人「爲佛教、爲衆生」的精神,以大 乘佛教的菩薩行,走入人群,體悟苦、集、滅、道之真諦。

圖左 : 儘管培訓中途空調有故障,佛堂悶熱不已,但學員們還是專注聽課與做筆記,全程參與培訓。[攝影者:蔡詩秀]
圖右 : 在北區訪視員的陪伴與牽引下,原本是慈濟照顧戶的蔡嬡珠(中)化感動爲行動,開始投入志工活動,一起幫助他人。[攝影者:蔡詩秀]

圖左 : 柬埔寨志工馮婉娥、潘曉彤、胡美玲與謝明勛(左起)專程前來新加坡見習和參與慈善培訓。[攝影者:蔡詩秀]
圖右 : 曾在2007年回臺灣接受慈善培訓的資深志工,以溫馨座談的方式,暢談「回首話當年——走過的歲月」。圖爲林偉慶、徐雪友、許麗貞、司儀陳惜枝、王麗娟、吳瑩瑩以及社工林祖慧(左起)。[攝影者:曾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