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大跨距 小縮影

大跨距 小縮影

E-mail 列印
慈濟教育二十五周年,四校聯合校慶活動的紀錄,對人文真善美志工來說難度真的是很高的。這次真善美志工的組合也是一大特色,花東、臺北、臺南三個合心區聯合出班。雖然做了 很多的分工,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許多的磨合,因為長期來,都落實在當區各自特色及發展,因此每一次要聯合出班時,皆是互相學習的過程。人文志業發展處在做協調工作時,難免會 有不夠周詳,但同仁賴睿伶認為可能有許多需要大家擔待的地方。

◎四區聯合 紀錄史料

人文志業發展處賴睿伶表示,人文真善美志工不只是報導,還肩負起「接受」訊息到「傳遞」訊息的責任。四個學校、多處活動地點,接連報導四天的活動,又是二十年、二十五年的 累積。在四天之內,處理這麼長時間跨距的議題,人文真善美志工確實要花比較多的心思;一方面要瞭解學校的特色,一方面在四天的活動中,反映出各校的特色,所以要知理、知 法、知行,還要知感動,各方面絕對都是考驗。

此次活動設計中有《無量義經》經藏演繹、校友、嘉年華、人文饗宴等,透過活動籌備過程詮釋如何修慧養德,也是一種大跨距、小縮影,所以對議題的主題、人的組成,活動即將開 始前夕,她充滿信心,因為大家一直在準備。「人文真善美最可愛的地方,不是到了活動的這一刻才開始準備,而是在平常的勤務當中,就已經在準備對教育的理解。」透過親子成長 班,透過在社區教育類型的共修、出班中,就已經在理解。她認為:「是真善美最難得的地方,跟一般的記者不一樣,不需要從頭開始。」

「修慧養德、再創輝煌」要詮釋「慧」「德」這兩個很重要觀念,透過品格教育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生培養的過程,所以人文志業發展處先前的規畫,用很多的人物故事來做一些見 證。教育本來就是比較抽象的議題,不像醫療;病醫好了可以看見,氣色變好了、笑容變多了,馬上看見療效。而孩子的成長很難透過外表、內在,藉由時間的積累,才能看到真正人 格的成長。「所以訪問的能力要很強,才能符合這個議題。」賴睿伶勉勵大家:「最難的在於時間的壓力,很短的時間要完成作品,但不要妄自菲薄。」

身為人文真善美志工,該如何讓來訪貴賓很快的瞭解慈濟?賴睿伶強調:「貴賓的訪談很重要,首先要知己知彼,但需先瞭解貴賓對慈濟瞭解多少?」對貴賓愈清楚,訪談的切入會愈 好,不會因為資料不完全而冒犯,或問得太深讓貴賓難以回答,也不會因為沒問到他瞭解的,造成輕蔑的誤解。賴睿伶叮嚀人文真善美志工說:「我們跟別的媒體記者不一樣,要讓受 訪者發揮特色,拋出的問題可以讓他們反覆思考,甚至於把很純粹的感動,不是透過理解而把情感表達出來。」貴賓們也在瞭解慈濟,我們可以循著脈絡,幫忙釐出他們所看到的慈濟 是什麼?我們不需要去挑戰受訪者,只要知己知彼讓他們有情感的表達,便是一個成功的訪問。

◎百年樹人 一生無量

教育是百年樹人,上人會認為教育二十五年,只是一個起步而已,一個小的開始,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賴睿伶看到上人的期待及遠見:「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很快走過,已經立 下很多的典範,但是代代相傳的力量還要更綿密。」上人對教育的期待是更大的,也讓我們思考為什麼要再創輝煌?「再」的深意是甚麼?是以前沒有嗎?還是以前已經有了,還要更 上一層樓?她反觀自己:「上人的期許是非常的深,在做慈濟歷史的這一段過程中,其實教育的生活化,以及社區化的歷程,愈來愈接近、愈融合了。」教育志業社區化的過程愈來愈 緊密,代表我們也在做教育的下一代的傳承,但只是個開始,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為什麼要演繹《無量義經》?因為這是一個開始,從一生百千萬,而不是演繹闡述親子之間的《父母恩重難報經》,也不單是比較屬於個人、群體的《水懺》。《無量義經》是自我責 任的覺醒,〈說法品〉、〈功德品〉、〈德行品〉的意涵恰如其分,是一本活教科書,不枉費我們是佛教所蓋的學校。賴睿伶提高分貝:「一定要很大聲的說,我們是佛教的學校,這 就是慈濟學校的特色。」雖然很多人說學校不要有宗教色彩,但是佛教教義的深度與生命觀,可以帶領現代教育走出功利導向的困境,讓我們走向更寬闊的利他。

人文真善美志工紀錄此次活動,確實有不少的困難度,除了跨區又跨校。人文志業發展處團隊也在思考,如何讓在第一線採訪的志工,將自己的感覺很自然的出現在作品當中。雖然有 時也覺得會是一種限制、一種框架,她提醒志工:「不要被派班時限制設限,可以主動發掘一些值得紀錄的議題,這是很重要的。」她打個比方當你練武功練到忘記招式,就提升到另 一個境界了;處理事、處理人、處理觀點都游刃有餘,當然複雜度會提高,符不符合規格、日誌、人物,許多創作框架的標準又會出現。賴睿伶忍不住提到標準是防止錯誤,不會讓作 品更優秀,真正會使大家優秀的是作品的內涵,而不是那些標準。

透過這幾天的觀察,她發現人文真善美志工已跳脫,單日活動或只寫一個活動型態的報導,報導內容和活動的形態已經不等同了,活動只是一個成果而沒有歷程,活動的歷程是在平常 養成的,要把議題放大,報導內容放寬,跳脫到活動時間的架構。她舉例:兩個小時的人文饗宴,不可能只報導兩個小時的饗宴,為什麼茶花道會成為品格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藉由 人文饗宴的成果,對姊妹校的影響是什麼?從一個活動報導變成為議題報導,如此真善美就非常成熟了。

笑口常開的賴睿伶坦言:「愈做會愈覺得能力不足,提醒自己要更用功,可是體力會不甚負荷,有時團隊的表現不盡如,這些都是壓力啊!」如何紓解壓力?她哈哈大笑:「這是在慈 濟學到的,必須把壓力轉化為使命感, 如果當成責任會永遠負不完。」對父母、社會、工作、任何事都有責任,這一生背了很多拋不掉的責任。甚至感覺活愈久責任愈多,壓力會愈 沉重,她換個角度想:「這些責任是別人對自己的祝福,是使命的力量、是未來的方向,就會知道自己的生活該做什麼了!把責任變成是使命,就會比較快樂。」

賴睿伶常跟真善美志工分享,回頭看看的同時,要繼續往前走。當你做得很辛苦的時候,會認為別人很需要你,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自己需要別人,需要這群夥伴,需要慈濟,需 要上人。賴睿伶表示,在氣餒沮喪的時候或遇到困難的時候,或在舒適空間怠惰不願意前進時,需要別人推你一把,上人會給我們一個轉念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力量,是上人一直推動 我們前進,把挫折當作是成長。會來慈濟不是她最初的選擇,也不是最想要的工作,不曾設定目標在人生規畫中,無形中卻達到很多目標。她很感恩:「這是很奇妙的事,這是緣分、 也是福報。」

圖左 : 北、南、東三區人文真善美聯合出班,與人文志業發展處舉行的編採會議。[攝影者:江昆璘]
圖右 : 人文真善美志工聽取人文志業發展處的各項叮嚀。[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 同仁賴睿伶提醒人文真善美志工出班不只是報導,還要肩負「傳遞」訊息的責任。[攝影者:黃銘村]
圖右 : 同仁賴睿伶與各區真善美編採窗口討論相互配合的注意事項。[攝影者:黃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