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守護社區河川 打造美麗新綠地

守護社區河川 打造美麗新綠地

E-mail 列印
河川像是大地的血脈,它滋養了大地,是萬物賴之生存的命脈,保護與珍惜水資源是人人都要重視的課題;但是,你我對臺灣的河川知道多少呢?

由慈濟基金會與經典雜誌,協同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在新北市慈濟雙和聯絡處,舉辦「川流台灣」特展。11月15日開展,展期一直到104年3月1日為止,分別有「川流台 灣」、「美麗與哀愁」、「水足跡」、「清淨在源頭」及「節能影音館」等五個主題,讓民眾了解水資源與人類之間是息息相關的,藉此喚起大家一起疼惜共同生長的地方―臺灣。

◎經典的探索 河川現生機

《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表示,探源團隊從出海口到源頭,逐一上溯十二條臺灣河川,勘查它們的源頭、尋訪人文古蹟和河域現況;過程中,歷經無數挑戰,其中的甘苦不可言喻。

有許多條河川,從源頭到出海口,短短一百多公里,卻是記載了臺灣過去、現在及可遇見的未來。王志宏說:「教科書中提到了中國長江、黃河的源頭,但是臺灣淡水河、濁水溪的源 頭,在哪兒呢?」在河川上游,有美麗的景緻,中游有著農業的進步,而河川的下游則是重度汙染……

經典團隊以近二年的時間與人力,用心走訪臺灣十二條重要河川,從不同角度及思惟,反省文明與島嶼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經典希望讓民眾更深入瞭解環境現況之外,也結合慈濟人 文與在地民眾關懷,透過大家的努力,讓臺灣在未來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如同台達電子主任秘書吳郁娟所說:「想讓更多人知道,水是我們生命的泉源,生活中不能沒有水。」這次「川流台灣」特展中,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將「水足跡」、「雨撲滿」、 「立體展示台」及阿乾浴室等展品一起加入特展,使這次的展出呈現多元化,同時也符合證嚴上人的期許──「結合了平面靜態、影音及科技的展示,對年輕一代比較有吸引力。」

牽起合作因緣的,是源於志工洪嘉駿及楊慧姿(慮湜)這一對夫妻,積極地邀請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參與特展,洪嘉駿謙虛地說:「太不可思議,我覺得菩薩在護持,能夠在短時間促 成事情圓滿,真的是緣份。」

◎守護社區河川 創造美麗新綠地

《川流台灣》記錄臺灣十二條重要河川,「川流台灣」特展來到雙和聯絡處,導覽志工也會引導參訪民眾了解、關心社區中的重要河流。

中和、永和的母親河「瓦磘溝」,是天然的溝渠,全長四點七公里,其中、下游及上游一小段為中和區與永和區的界河。昔日中和瓦磘里地區曾設燒窯製磚瓦而得名,又名潭墘溝(直 到臺灣光復以後,才改名為瓦磘溝)。早年下游有碼頭可通行小船,甚至是居民交通、運輸貨品的重要通路;卻因經濟發展,土地過度開發,致使嚴重污染,流水中還挾帶著許多垃 圾,散發出陣陣惡臭。

關心雙和社區發展,長期投身地方建設,慈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長勳蒞臨特展。同時也是慈濟榮譽志工的林董事長與志工林宗明(濟清),從1996年起,持續關懷瓦磘溝整治工 程;透過自己的影響力,多方邀請學者、專家,甚至透過臺大城鄉研究所,共同研討一項專案,希望將瓦磘溝兩旁改造成為一個「帶狀公園」。

於開展典禮中致詞時,林董事長指出,美國德州聖安東尼奧河,與瓦磘溝環境略同,早期常氾濫成災,由當地政府與民眾共同合力出資改善,不但成就了當地的特色與知名度,更帶來 了無限的觀光價值。

同樣受邀致詞,社區中,以「推動生態環保」為成立宗旨的陽光之友協會,創會理事長趙永清表示:「如何使瓦磘溝成為我們『生命之水,希望之河』,讓後代子子孫孫在這舒適的環 境生活,是我們雙和市民要一起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參訪中,看到以前的瓦磘溝曾有魚蝦戲水,因人類不小心破壞生態,無法生存;永平高中校長劉淑芬表示,對學生在課業上除了知識傳承,還有生活教育輔導也同樣重要。劉校長感 動地說:「會鼓勵全校學生來觀展,認真體會觀察周圍,以感恩、尊重、愛面對天地萬物,且落實在生活中。」

藉由「川流台灣」特展,讓民眾了解臺灣河川之美,但是許多重要河川多在高山峻嶺間,水流湍急不容易將水留住。希望民眾參訪後,知道水資源的珍貴,清楚知道惜水護水節水是目 前當務之急。

圖左 : 新北市慈濟雙和聯絡處「川流台灣」特展開幕儀式中,大愛電視臺同仁表演「心鼓響起」。[攝影者:蔡思培]
圖右 : 慈暉基金會董事長林長勳(圖左一)蒞臨「川流台灣」特展,致詞時說明雙和地區(中和、永和)瓦瑤溝的過去與現況。【圖右:林宗明(濟清)】[攝影者:洪清秀]

圖左 : 牽起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參與「川流台灣」特展,合作因緣的慈濟志工楊慧姿(慮湜),為學生進行導覽,解說水資源的意義與重要。[攝影者:蔡思培]
圖右 : 新北市私立南山中學國中部學生來到「川流台灣」特展參訪,志工林雪芳進行導覽:「淡水河流域為北部第一、全台第三大河……」。【註:林雪芳(慮深)】[攝影者:蔡思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