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彰化 親子互動 轉壓力為動力

親子互動 轉壓力為動力

E-mail 列印
「上完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平時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住花壇的周義正爸爸上完志工梁國棟帶領的家長課程,心裡升起陣陣漣漪。

◎親子講座 志工用心分享

11月30日花壇親子成長班、福興親子成長班聯合活動日,經過一個早上的社區巡禮,午餐後稍做休息,五十位志工陪著八十五個孩子在司令臺前玩遊戲的同時,約有五十位家長跟 著慈濟志工梁國棟來到福興育新國小視聽教室,這是家長張惠玉媽媽、她也是育新國小輔導主任,協助安排的場所。

國棟先問家長,會不會在意孩子的功課?大部分家長都點頭。

於是國棟把他平時專業的上課模式,搬來與家長分享,用簡單的「跟著做」遊戲,帶領大家進入思考領域。

首先分給每人一張A4白紙,聽指令做動作:先閉上眼睛,把紙對摺,再對摺,右上角撕出兩公分正方形,右下角撕出三公分等腰三角形……,以此類推,待全部指令完成,張開眼 睛,將紙攤開,結果……

國棟問大家:「為什麼一樣的指令,接收後每個人成品會不一樣呢?」

家長開始思考,「一開始拿的方向就不一樣。」「每個人的解讀、理解不一樣。」

隨著家長的答覆,國棟分享,每個人來自不同環境,不同家庭,有不同成長背景,理解不同,這屬於正常現象。

那要如何才能做出一模一樣的成品呢?

再拋出問題,再得到回應,「指令要清楚。」「眼睛要張開。」「要問清楚。」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否也是如此呢?夫妻、親子……彼此間該如何溝通?

國棟請家長周義正、李淑靜夫妻到臺前來,面對面,兩手掌心相對,互推。以此比喻體會彼此給予的壓力。

當施壓的一方給予過多壓力,受壓者退到無路可退時,會反彈。就像孩子小的時候,無力反彈,積壓在內心,長大後有能力,反彈力就會很大,反之亦然,當家長被孩子壓得喘不過氣 時,怎麼辦?

怎麼辦呢?總會有辦法。當壓力來時可以適時引導,然後化解掉。只見國棟與周爸爸兩雙手掌互貼,在胸前畫圓,就像跳探戈的舞步,你進我退,你左我右。

孩子想要做什麼,只要方向是正確的,父母應該做他們的後盾,做他們的資料庫,而不是一味要孩子照著大人的想法做。

國棟再用人際關係圖像,說明一個人的健康、能力、朋友與資產的關係,有了健康,有好朋友(非吃喝玩樂的損友),人際關係好,無形中就會累積資產,而好朋友則是平時助人為善 累積而來的資糧。

大部分家長說:帶孩子來慈濟學品格,學獨立。國棟告訴大家,還要學助人。這是一種善的循環,助人人助,增善緣,自然會有好人緣,這就是無形的資產。

◎轉換壓力 如跳雙人舞

「上完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平時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住花壇的周義正爸爸上完國棟帶領的家長課程,心裡升起陣陣漣漪。

回想平時確實給孩子不少壓力,諸如吃飯要專心,椅子要坐好,放學回家先做功課,檢查字有沒有寫工整,寫醜了擦掉重寫一遍,每天要按時練習樂器……林林總總,孩子也反彈了, 常常找理由藉口躲避練習,或者耍賴皮拖時間,親子關係常緊繃。「今後決定要少給孩子壓力,提醒就好,要警惕自己不再碎碎念了。」周爸爸笑笑看著孩子,聰穎的孩子也在一旁專 注聽著。

帶著周爸爸一家人前來參加親子成長班,慈濟教師聯誼會的何先華老師說︰「這是個難得的體驗,團隊玩在一起,可以認識更多朋友,孩子也能學習怎麼跟大人相處。」

張家嫻媽媽孩子讀一年級,因為大愛媽媽跟慈濟結了緣,走過一段憂鬱時期,自覺不能再消沉下去,到處尋找能夠自我成長的課程。

以前總是給自己很大壓力,也在乎別人的眼光,甚至在乎別人有沒有給掌聲,這些都讓家嫻媽媽很不快樂。現在走出家庭,學習團體互動,結交好朋友,不再在乎別人的掌聲,學習自 我肯定,家人親子間的關係更和諧了。

這堂人際關係講座,家嫻媽媽頻作筆記,要帶回家好好研究研究。

◎ 合心齊建顯願力

司令臺前玩的是「齊心合建摩天樓」的遊戲,「萬丈高樓平地起,無私奉獻難思議,合心齊建顯願力,你好我好都滿意。」小菩薩們簡潔有力的高喊出遊戲隊呼。

「一棟大樓一個人可以蓋得起來嗎?」志工趙淑芬引導小朋友們,如何才能齊心合建摩天大樓。

「不可以……一個人沒辦法蓋……」,小朋友們搖搖頭,大聲回答著,個個躍躍欲試,想要成為摩天高手。

三人一組,一位當組長,一位當操作員,一位當觀察員,輪流擔任不同的角色。淑芬向小菩薩們,講解遊戲規則。

遊戲執行時,組長手放後面,只能用說的指揮操作員;操作員要戴上眼罩,將積木疊上去;觀察員只能用手負責將積木拿給操作員疊,不能說話,且不可協助操作員放積木,大家要互 相幫忙、團隊合作,看看哪一隊可以蓋起摩天大樓喔!

「您覺得承擔的角色不同,困難在哪?」,淑芬問小朋友們,一起蓋摩天大樓的感覺是什麼呢?

「組長最困難了,只能說不能動手,操作的人又聽不清楚,都亂蓋……」

「才不是呢?操作員又看不到,說的人又說不清楚……」

遊戲第一次練習時,大家紛紛指責他人的不配合,淑芬耐心的指導小朋友們,說明個人無法十全十美,都有他不足的地方,透過團隊運作,讓每個人的能力都可發揮,獲得最佳的成 績。

「哇!蓋起來了,Ya!」小朋友們高興的歡呼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終於完成任務,透過遊戲的體驗,覺察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彼此要互相善解包容,設身處地為他人著 想,身為團隊的一份子,才能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中 體會助人之樂

第一次參與慈濟活動的許菁玲是在同事施淑玲的推薦下前來,施淑玲是兒童班的家長平時常常和菁玲分享慈濟的靜思語及陪伴小孩參加兒童班的感動。

知道菁玲最近和婆婆溝通有障礙而情緒低落,淑玲邀約菁玲來參加這次兒童班的淨灘活動,希望菁玲能透過付出,陪伴兒童班小朋友,體會為善最樂的幸福感受來走出情緒低谷。

淨灘活動中,菁玲負責照顧小志(化名),因為小志是來自單親家庭又因為曾經車禍傷到頭部,所以反應比較遲緩,行動也比較不受控制。

責任心重的菁玲,照顧這樣有問題的小孩,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小時,仍然感到很受挫,相對於志工們必須長時間這樣無私奉獻,讓菁玲覺得很感恩,因此鼓勵自己不能氣餒,仍然發心 未來有空,還願意參與課輔活動,學習幫助這些小孩。

課程中靜思語教學「愛的天坪」闖關活動,由福興區的志工林明雪帶領,活動過程中小朋友必須要彼此幫助,不只要和隊友保持默契,兩兩行進中還要細心觀察同伴的行動同步前進才 能保護托盤中的彈珠不能掉下來。

到達終點時還必須和競爭隊友們同時將各自所負責的彈珠投入天坪的兩邊,只要一方太早或太晚投下彈珠,天坪就會因為不平衡而側斜,導致彈珠掉出來而必須重來。

遊戲的困難度,激發這群勇氣班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的鬥志,個個聚精會神的進行。

國小六年級的鄧家宥小朋友說到:「今天和好朋友晏琮搭檔,第一次進行時可能因為平衡感不好,沒有和晏琮配合好,彈珠就掉了。」

找到相互配合的默契,許晏琮小朋友接著說:「但,我們第二次玩就很快完成了。」透過遊戲小朋友很快就體會到靜思語「要自己快樂,先讓別人快樂;要自己成功,先看別人成功」 的涵義。



圖左 : 梁國棟用人際關係圖像,說明一個人的健康、能力、朋友與資產的關係,有了健康,有好朋友(非吃喝玩樂的損友),人際關係好,無形中就會累積資產,而好朋友則是平時助人為善累積而來的資糧。[攝影者:陳文明 ]
圖右 : 每個人接收一樣的指令,完成的圖形卻是不一樣,這真是個值得省思的題目。[攝影者:陳文明 ]

圖左 : 分站課程,站主劉慧如帶小朋友 開神奇霹靂車,大家眼神專注, 用心駕駛。[攝影者: 何珮栩]
圖右 : 孩子們透過遊戲,瞭解愛護地球的重要。[攝影者: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