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巧藝坊 防疫工程妙方

巧藝坊 防疫工程妙方

E-mail 列印
SARS期間,因陳明婉(心慈)師姊防疫的善心,卻巧創了新店;從門外漢摸索學習,至今走過了十二年頭,從最初的結緣小香包,至今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從當初回收布料至今 有專業的製作團隊,即使小小吊飾都韻涵靜思巧思。

與會眾結緣的靜思語卡上「將讚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讓隨喜者了解,若能見賢思齊就會福慧增長。

◎回首來時路

2003年爆發SARS疫情,人人聞之色變,有一天到士林收功德款時,中醫師會員盛情地拿了珍貴草藥包送陳明婉,要她隨身攜即可免受疫情傳染;拿到了藥方得妙用,於是回去 做成香包送給師兄、師姊。

後因臺北慈院建院需要龐大建設基金,於是購買藥材做成精緻漂亮的小香包義賣,後來有廠商喬遷大陸送來布料,陸續從環保站回收窗簾布、牛仔布、內裡等;師姊們便利用回收的布 料,開始試做提包、隨身包等,當年即募得了百萬的建院基金。

因施素英(慈正)師姊回精舍,跟師父稟報此事,經上人贊同,取名為「巧藝坊」。為了讓志工能更專業製程技能,心慈專程回花蓮衣坊間,跟精舍師父學做五福包;為了符合慈濟人 服裝的藍色系需求,開始購買布料製做,包包的款式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別出心裁,心慈說:「因無心插柳下,感恩有師兄、師姊共同付出,才讓巧藝坊持續發揮功能。」

◎人文馨香 發揮巧藝

慈院將啟業時,資深師兄姊希望承擔生活組的志工,能轉而到巧藝坊協助,張菁芬提及,最早時在新店中興路,後又搬到新店宏廣大樓,而今再換到威龍。在巧藝坊她承擔前置作業的 她,負責寫物品上的靜思語、跟協力廠商叫貨等。1月8日巧藝坊舉辦歲末感恩會,為了感謝六十位常年付出的志工,張菁芬在新店靜思堂穿梭忙碌著,一會做香積、一會招呼志工, 希望讓他們感受到人文馨香,期許大家能發揮巧藝,共同為護持靜思堂而努力。

從前承擔環保志工,三年多前吳啟民成了巧藝坊唯一男眾師兄,他敘述,因裁縫車都是回收來的舊式的機器,只能前進卻不能後退,要學習用腳控制很難。剛學習使用時,還引發韌帶 發炎,等復健好了,學習使用尚可,運用機器更自如了。從前做汽車鈑金了解機械原理,每當裁縫車故障就自行修理;為了讓大家有更寬廣的工作環境,即從新規劃布置;為了節能減 碳,將燈的連接開關改成各別控制,使用時再開等思考,以降低耗能。

師姊若忙碌,吳啟民必須即時補位,舉凡採購、訂貨、驗貨,幾乎一人全包辦了;因每人角度、立場、看法不同,難以磨合時也會有沮喪,幸有善知識分享經驗,體會將一口氣吞了下 來才是功夫,因此學會修行的忍辱。因工作忙碌,而不在人我是非中計較,他從當初的門外漢,至今裁剪、做五福包、和氣包、協力包、花布包、水杯包、鉛筆盒的全能專家,這是他 最大的收穫。

◎防疫妙方 簡樸生活

2012年宏廣大樓要修建,巧藝坊要搬遷到哪裡?許淑霞師姊擔心影響工作進度,於是打電話給宗教處楊繡勳師姊,請她協助解決之道,經協助終於找到了現址,新北市威龍共修 處,讓大家一顆懸宕的心也安了下來。

許淑霞說:「巧藝坊有幾位常年投入的年長師姊,有的甚至將材料帶回家縫製,為了能盡早做出成品,還常常做到半夜,很感佩她們的付出;大家都很感恩上人有這道場可以投入,讓 大家可以發揮愛心,大家都做得很歡喜,希望有更多人來參與,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雖許淑霞然已八秩高齡,髖關節疼痛的她杵著兩根拐杖,仍精進付出。

慈院陽光大廳每個星期六,舉辦「陽光溫暖愛」,溫馨醫病情活動總是熱絡如演藝廳。2014年12月27日,負責巧藝坊的曾秀雲師姊忙著將成品拿到慈院,並在一樓擺置得很有 人文;會眾許慧瑜探病經過時,即被《靜思語》吊飾所吸引,挑選了多種好話「自愛是報恩,付出是感恩」、「法不在深,而在能行」、「人生若能被需要,能擁有一切功能為人付 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許慧瑜說:「每張靜思語適合不同的人,我要拿回去跟不同的人結緣。」

從前擔心SARS疫情,十多年後希望平息社會紛擾、安住人心。疫情也變種以對,前陣子H7N9疫情,人人惶惶不安,而今媒體顯少報導,是不想增加人心的恐懼,但要如何有效 的防疫?《靜思語》「要活得健康,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人生才會幸福。」即是最好的防疫妙方。

感恩有一群默默以巧藝防疫的志工,為淨化社會、人心所做的努力,用感恩、知足落實簡樸生活,相信人人都能生活在祥和快樂中。

圖左 : 巧藝坊窗口曾秀雲師姊(右)忙著將做好的成品,準備拿到臺北慈院擺飾。[攝影者:賴麗惠]
圖右 : 許淑霞師姊已八秩高齡,髖關節疼痛的她仍杵著兩根拐杖精進,為「巧藝坊」付出。[攝影者:賴麗惠]

圖左 : 吳啟民師兄(右二)從當初的門外漢,至今是裁剪做五福包、和氣包、協力包、花布包、水杯包、鉛筆盒的全能專家,這是他最大的收穫。[攝影者:林靜芳]
圖右 : 會眾許慧瑜(右)趁來臺北慈院探病時,挑選了多種《靜思語》吊飾與親友結緣。[攝影者:林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