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育之以德 內蘊靜思人文

育之以德 內蘊靜思人文

E-mail 列印
「教育具傳道、授業之功,若教之以禮、導之以德,就能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心靈方向。」證嚴上人言及,教育須從小扎根,為堅實教育希望工程,慈濟基金會於1月31日至2月 1日,在新北市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舉辦兩天的寒假「品格教育研習營」,邀請各級公私立學校在職或退休的教育從業人員、慈濟教育功能團隊志工以及家長們參與研習,期待所有教育 工作者藉此互相學習、交流經驗,同耕教育福田。

研習人員來自北區、宜蘭、花蓮、澎湖地區共三百六十一人,功能組志工一百人,學員依教聯會、大愛媽媽、慈籃、慈青慈懿、慈少班、兒童班、親子成長班共分成四十二組。營隊行 政余麗卿表示,為讓教育從業人員能落實社區,今年研習營依區域將分別有桃竹區、雲嘉區、南高屏區及北宜花澎區四個梯次開營,研習方式規劃有專題講座、親職教育、教學演示、 分組座談等,希望可以達到雙向交流,全方位充實班級經營實務。

◎導之以德 教之慇實

「真正有品質的教育,是要教導出具有品德的孩子。」營隊的宗旨清楚闡釋「傳道」更重於「授業」,師者教導孩子讓其增長知識外,更應注重人品的提升。司儀張春蘭強調,慈濟教 育最重要是啟發人的良知、良能,教育不只是教導孩子會念書就好, 還要教會做人的道理,引導他們懂得尊師重道、孝順父母、有生活規矩。

風趣幽默的李美金老師,先以手語教唱營歌〈路要自己走〉,接著帶出課程主題「用愛串起風鈴」。美金老師希望大家在教學上要落實「三好」,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歡 喜心來面對孩子,天天保持愉快,用微笑增進親子間愛的互動,真誠的心讓孩子感受到愛,回歸「誠之情誼,教之慇實」,用「誠」教他們路要自己走。

善用靜思語教學的張珮鳳老師,向學員分享她的教育經驗。她一語道出:「教育的定義即是擦拭心地的功夫。」隨時隨地擦拭,讓心地不染塵的功夫就是教育!珮鳳老師告訴大家,品 格與生命,都是比成績優秀更為重要的事,而如何將知識與能力轉化成素養,卻是教育孩子重要的方略。

◎靜思妙法 無染大愛

「教育之道無它,惟愛與榜樣而已。」林敏俐老師與大家分享如何做好「陪伴與成長」,能為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思維模式,留一個正確的觀念在孩子的腦海中是很重要的,教孩子要 有自信心、不比較,接受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懂得「價值觀」是可以帶得走的禮物。

敏俐老師表示,要教育孩子有同理心,訓練他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發現眾生平等,引導 他們懂得去安慰別人、讀懂別人的心,遇挫折不可失平和之心,轉念之後更要建構「心靈防火牆」,維護純真善良的清淨本性。

半生奉獻教育志業的曾裕真老師認為,「讓自己融入靜思語,做好自己,有了身教,才能給學生做好榜樣。」教育環境多變,但教育的本質不變,即無染、精純。裕真老師表示自己的 座右銘是「眾生無量法無量,慈悲喜捨度無邊」,學生無量法無量,教育要成功,一定要找出對的方法,找出缺點的原因,避免失敗的因素。

愛之深、教之切,師者透過身教,用心為下一代做心靈建設,讓他們人生的成長道路,因為懂得道理而平坦。裕真老師曾經發願,要讓學生在班上都能找到他們存在的價值,而這正是 培養正確人生觀的體現,感悟品格教育之重要,讓孩子們了解良好的品格比卓越的才能更來得重要!

◎教育心 菩薩情

澎湖研習團隊不遠千里求法而來,「大愛媽媽」在澎湖及離島地區深耕已十年,她們用心、用愛在當地傳播慈濟人文,走入校園與學子分享「靜思語」,還會自行設計教案,製作海報 來幫助孩子感受與貼近每句「靜思語」的意涵。隊輔吳美杯欣言,由最初剛成立的四、五人,到現在菩薩招生已有超過三十位大愛媽媽在社區服務,足跡更遍及偏遠的離島學校,她們 的付出讓更多的學子能在靜思中成長。

上人曾敦示,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與生活教育都是慈濟教育非常重要的元素。教育是長遠的路,孩子在求學過程中,需要許多有志一同的師長、家長,引導他們在人生的學習路上遵循 正軌; 慈濟人期許「品格教育研習營」能聚合眾多愛的能量,師者用菩薩心來教育學生,培植人間希望,鋪展教育清流,帶動出清淨崇高的教育品格。

圖左 : 慈濟「品格教育研習營」(北宜花澎區)於1月31日至2月1日,在新北市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舉辦,共有學員三百六十一人參加。[攝影者:戴龍泉]
圖右 : 李美金老師要大家用真誠的心讓孩子感受到愛,回歸「誠之情誼,教之慇實」,用「誠」教他們路要自己走。[攝影者:李宜靜]

圖左 : 澎湖團隊隊輔吳美杯(左三)欣言,已有超過三十位大愛媽媽在澎湖本島及偏遠的離島學校服務,幫助更多的學子在靜思中成長。[攝影者:黃筱淇]
圖右 : 營隊行政余麗卿(左二)表示,營隊規劃有專題講座、親職教育、教學演示及分組座談,希望達到雙向交流,充實班級經營實務。[攝影者:戴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