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志工齊心修繕 安身之家不再漏水

志工齊心修繕 安身之家不再漏水

E-mail 列印
冬日早晨,暖陽溫柔的灑落大地,臺南區市中和氣慈濟志工們,手提各式修繕工具,齊聚開山路的小巷弄內,在一間單薄的房舍旁,正在討論著,如何替關懷戶鄭老先生家的屋頂修 好,並在今天(1/10)內修繕完成,工程又該如何進行是最安全的。

◎簡易屋 遇雨即漏水

到訪過老先生家的人,無不對這間倚靠著電線杆的矮房留下深刻的印象,「這間厝,是我自己蓋的!」鄭老先生語帶驕傲地說。正因為矮厝是鄭老先生自己就地取材搭建出來的另類 「簡易屋」,時間久了問題也就一一出現。

房子雖然簡易,一遇到雨天,便容易四處漏水,但這是高齡78歲的鄭老先生,與患有精神障礙疾病的兒子安身的「家」,也因如此志工長期的前往關懷、陪伴,瞭解他們的需求。

有次他向經常來探訪的志工反映屋頂漏水的情形,剛好碰到具有營建工程背景的志工劉錫銘在場,經過幾次勘查,他便主動向鄭老先生表達可協助做屋頂翻修。

劉錫銘表示,漏水的原因是在於屋頂「結構太簡單」,鄭老先生在屋內天花板內,只簡單的架上塑膠浪板,一遇到下雨天,塑膠浪板承受不了雨水堆積的重量,雨水當然就沿著浪板宣 洩而下。此外,劉錫銘也觀察到,早先屋頂的架構「毫無章法」可言,電線線路隨意掛在空中,或用衣架任意吊著,萬一遇到雨天,不只是漏水的問題,更可能有觸電的危機,這些問 題必需盡快解決才行。

◎吊手的修繕任務

「這間房子屋頂的承受力不足,我們不能爬到屋頂上施工,只能從屋內反向施作……這與一般人平常熟悉的工法完全相反,實在是一大考驗。」劉錫銘提醒著其他的志工。因此,七位 完全沒有營建經驗的志工們,便在劉錫銘的帶領下,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修繕任務。

一開始,志工們先小心的拆下,原本釘在天花板上泛黃的塑膠浪板,緊接著在屋頂H型鋼下固定木條,再重新沿著木條釘上塑膠浪板,小心接合浪板的凹凸槽接縫處,讓雨水能透過浪 板的凹槽順流到屋邊。為此,志工們細心地在屋主的牆角先打通兩個小洞,讓引流下來的雨水能順利排到屋外。

看似簡單的修繕工程,真正做起來,一點都不容易。

屋主的矮厝室內空間狹小,志工們擠在約莫二坪大小的室內工作,一人站在椅子上高舉雙手撐起浪板,另一人爬上梯子將浪板與木條鎖緊,地面則有人負責隨時遞上螺絲,或者傳送工 具。雙手高舉對著天花板鑽釘浪板一個上午後,劉錫銘終於忍不住開口說:「全程『吊手』,頭頸、手臂真的有夠酸!」其他志工聽到趕緊補位接續。

◎志工見苦知福 忘卻了辛勞

非工程專業出身的志工,舉起電動鑽頭往上一鎖,螺絲不但沒有鎖緊,還應聲飛落地面,這回才想到「對抗地心引力」,要往天花板釘鎖螺絲實在很不容易。而其他志工也沒閒著,一 會兒騎車前往五金行取回新的塑膠浪板和木條,一會兒趕忙到其他志工家裡借用不足的工具;就連原本是要前來採訪紀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蕭相渤等人,也都紛紛放下紙筆和攝影機, 拿起工具、牽起電線,一起投入修繕工作。

「還好是冬天過來幫忙,夏天一定會悶熱到受不了!」休息的空檔,劉錫銘感慨道。屋主簡易搭建的屋子,四面由水泥牆封圍,沒有對外窗戶,只能依靠門外灑進來的自然光照,志工 們在工作的同時,也深深感受到屋主一家平日生活的不便,讓志工們更加體會「見苦知福」這句話的涵義。

經過約六小時的施作,鄭老先生的天花板已煥然一新,塑膠浪板整齊劃一的平舖在頭頂,日光燈穩穩的垂吊著,原本亂七八糟的電線線路,也都收藏到浪板中。鄭老先生起身觀看的同 時,更是雙手作揖,不停的彎身向志工們道謝;志工們也雙手合十齊聲向鄭老先生說:「互相感恩!」

走出矮厝門外,太陽西斜,微風襲來陣陣涼意,看到鄭老先生滿足的笑容,志工們早已忘卻一天的辛勞,內心感到無比的歡喜與溫暖,由衷的期望鄭老先生與兒子能除去風雨威脅,在 自己的小天地內,平平安安、歡喜過好年。



圖左 : 屋主的矮厝室內空間狹小,志工們擠在約莫二坪大小的室內分工合作,有人幫忙頂住天花板上的浪板,一人則爬上梯子將浪板與木條鎖緊。[攝影者:張裔芳]
圖右 : 志工們齊心協力,小心翼翼的騎車從五金行陸續載回木條等材料。[攝影者:王月秀]

圖左 : 屋內空間狹小,志工們索性直接在巷弄地板上剪裁施工材料。[攝影者:王月秀]
圖右 : 原本是要前來採訪紀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蕭相渤(右),也放下攝影機,拿起工具、牽起電線,一起投入修繕工作。[攝影者:王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