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人文交流 教師薰習成長

人文交流 教師薰習成長

E-mail 列印
「沒有一個孩子不能教育,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方法來面對他,更強調不是學生的不好,反而是老師還沒找到正確教育方法。」弗雷迪(Freddy)表示,人文教育是最基礎 的課程,如何教導學生懂得感恩、尊重、愛。

◎用心教育 展現力量

為使慈濟老師更深入體驗慈濟的人文教育,印尼慈濟分會於2015年7月4日至5日舉辦二日人文教育交流營,特別邀請五位臺灣資深老師,期望透過講師們豐富的經驗分享,能夠 培育更多優良種子教師。第一天共吸引了一百二十七位學員,第二天二百十四位學員,包括金卡蓮大愛學校老師(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高職部)、教育志工(大愛媽媽、大愛 爸爸)、慈青,還有來自加入印尼佛教教育協調機構(Badan Koordinasi Pendidikan Buddhis Indonesia)的老師們,如特麗然納 學校(Triratna)、愛西巴斯哥學校(Ehipassiko)、希拉把拉美大佛教學校(Silaparamita)、瑪哈普提學校(Mahabodhi Vidya )齊聚在慈濟印尼靜思堂進行雙方交流。

在慈濟國中任職五年的蔡常絲老師,擔任人文教育交流營的司儀,她說:「教育營和以往有所差異,比較注重雙向交流,其中有印尼與臺灣老師分享,因材施教的良法,學習到面對學 生沒有單一方式,因為每位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老師們必須用心找出辦法,如何解決問題,身為老師不僅要教育學生,也能從學生身上學習很多事情。」老師們用愛瞭解孩子的 心,學會用耐心等待孩子的轉變,用智慧面對一切,不斷地成長。

交流營深入探討班級經營,愛心的教育理念,其中臺灣張佩鳳老師分享如何進行班級經營與撒潑愛心給學生,她認為:「愛心教育極為重要,應落實在學校與日常生活中,『感覺』最 重要,因為如果孩子能感受到愛,他們就會願意配合,而當他已經擁有感覺,就會落實在日常生活上。」

張佩鳳非常期待印尼慈濟教育的未來發展,「十二年前我看到孩子們如此優雅、有氣質、展現出慈濟人文,十二年後看到老師們如何教育學生,我感受到印尼老師們用心教育孩子。」 其中,如何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融入在人文教育的班級經營中,張佩鳳認為:「靜思語可以成為班級經營,鼓勵學生的好幫手。」

在慈濟學校任職長達十六年的張佩鳳分享經驗,「我親身體驗靜思語融入教學中的許多好處,深入瞭解與體會後,便能應用靜思語來設計課程。」看到印尼慈濟學校的老師,張佩鳳覺 得很敬佩,而且深信用心、教學有方的老師們,將能成為印尼教育的一股力量。」

◎慈濟人文 教導有方

慈濟大愛小學校長弗雷迪表示,人文教育落實於校園甚為重要,而他從交流營中收穫益良多,「沒有一個孩子是無法教育,只是我們還不知道有什麼方法來面對他,在此我被提醒不是 學生不好,反之是老師還沒找到正確教育方法而已,老師必須以身作則,做為孩子的典範。」弗雷迪認為人文教育是其他課程的基礎,如果在其他課堂遇到問題,能夠使用人文教育解 決,他強調老師需要習如何協助發揮學生的潛能。

愛西巴斯哥學校(Sekolah Ehipassiko)高中校長阿斯阿迪(Roch Aksiadi)表示,「參加交流營後滿載而歸,人文教育很重要,尤其加入印尼佛教 教育協調機構的學校,可將慈濟人文教育成為其他印尼學校的典範。」阿斯阿迪表示回到學校後,會更努力在學校推動並落實人文教育,也會向學校的同仁分享慈濟人文教育。

在教育界有十二年經驗的阿斯阿迪說,「人文觀念要從小培養,若每個學生擁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學校能平安無暴力,只有愛與和平。」他深信人是有無限的潛能,不管是哪個學生的 問題都不要孤立他,因為他需要無價的教育。

以愛心教導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讓不同特質的孩子能有相同的品德水準,一位具有愛心的老師便能成為人文教育者。

(翻譯:鄭麗珍,改譯:許月菲)

圖左 : 在慈濟國中任職五年的蔡常絲老師,擔任人文教育交流營的司儀,她說明人文教育營此次較為注重雙向交流。[攝影者:Yuliati]
圖右 : 學員們用心聆聽臺灣老師的分享。[攝影者:Yuliati]

圖左 : 張佩鳳老師分享如何將證嚴上人的靜思語,融入在人文教育的班級經營,她認為靜思語可以成為班級經營,鼓勵學生的好幫手。[攝影者:Yuliati]
圖右 : 課程期間,臺灣老師帶動學員《愛的希望》手語,滿面春風的學員露出歡喜的笑容。[攝影者:Yuli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