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懷抱教育熱忱 大愛媽媽找回成長感動

懷抱教育熱忱 大愛媽媽找回成長感動

E-mail 列印
慈濟新加坡分會自2012年起與菩提學校華文部聯手,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課外活動,讓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掌握華語,培養良好品行。2015年6月3日的母語雙周華文營,六十 位志工再度來到菩提學校,為一百九十六名小五生以華語分享環保訊息。

這群志工主要來自慈濟大愛媽媽成長班(註),他們有的是退休老師,有的是爺爺,有的是家庭主婦,有的則是職業婦女;每個人的背景雖然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對教育的熱忱。

◎ 憶起從前 立志要當好老師

卓清環是一名退休幼教老師,擁有三十年多的教學經驗。這天早上,她從家裡開車前往菩提學校的路上揣摩角色。她靈光一閃,想起了孩提時代的歌曲,正好可以在話劇開場時派上用 場,吸引學生的目光。

「要加入戲劇,比較能夠有共鳴吧!他們比較喜歡這種活潑的東西。」從小立志要當老師的卓清環說,當老師是她的本性,從小就很喜歡,如果家裡有堂弟、堂妹來拜訪,她就會請大 家坐下,開始教他們知識,開始講故事給他們聽。

從小就喜歡演戲和唱歌的卓清環說起往事,卓清環笑得合不攏嘴:「我們家是大家族,每次過節時,我叔叔會搭臺,我們就會開始有節目。我會教那些小瓜們『小熊請客』這個歌舞 劇,當起導演,還安排角色。」

◎ 遇見大愛 發揮十八般武藝

中學畢業後當了幼教老師二十多年,孩子漸漸長大,卓清環不想有太大的教學壓力,所以轉當補習老師。之後,她遇到了慈濟,在大愛媽媽找到了發揮的空間,才能變良能,十八般武 藝也搬上舞臺!

這一群大愛媽媽們,把愛心擴大,到新加坡彌陀學校和菩提學校帶動證嚴上人的靜思語。大愛媽媽的課程和營隊教材多數來自臺灣,而卓清環認爲要因地制宜。「我們的一些話劇,有 些要以新加坡的通用語來表達,因為臺灣的比較深奧,可能有一些學生聽不懂。」

去年(2014年)華文營後,卓清環發現,以中國武術八大門派的分組方式,可以讓劇本更契合營隊,所以今年改了劇本,把第九派「環保派」也加入其中,讓學生會心一笑。原來 她以前是高級老師,審閱教案、改編教案對她來說得心應手。

多年在大愛媽媽付出,每週一次帶動靜思語教學,卓清環慢慢發現一些學生的改變。「剛開始時比較頑皮,到了年底,有些學生很用心學習我們的靜思語,有些會琅琅上口。我是覺得 我們種下善的種子,就是上人所講的,不去看回報。」

卓清環覺得,只要這些孩子長大後,能夠派上用場,一句靜思語就已經很足夠了。「你真的是用心去做一件事,你可以從中體會到很多。」今年,雖然忙於照顧外孫,但是卓清環特地 和女兒商量,請先生照顧外孫半天,讓自己可以來付出。「怎麼說也是我的興趣,我很愛演。」

◎ 歡喜承擔 每週校園做愛灑

拿著對講機對話,一會兒點算物品,一會兒搬運桌子,去年才參加大愛媽媽的陳麗玉,這次在營隊裡承擔總務,負責營隊的物流作業。

「分配到我,我就承擔。」這是陳麗玉第一次承擔總務,陳麗玉笑稱:「這邊的師兄、師姊我都很熟悉,都沒有壓力。」

平時只能在日間參與慈濟活動的陳麗玉,經常進出彌陀學校和菩提學校。「如果人力不夠,有時候一個人要負責整間課室,包括講課和音控。真的是什麼都做,多功能,都是在和師 兄、師姊學習。」對陳麗玉來說,這裡的「戰友」常常互相配合,用歡喜心來做事,自然沒有壓力。

參加大愛媽媽一年有餘,陳麗玉笑說:「差不多是恢復以前poly(技術學院)的團體生活。」她指的是那一種「大家純粹一起來付出」的情感。和卓清環一樣,陳麗玉求學時期曾 參與戲劇組。過去一年,為了錄故事給孩子聽,她重新訓練發音的準確度,也學習了很多電腦技巧。「因為需要用到,才有這個動力去學。」

一年下來,陳麗玉打從心裡佩服大愛媽媽們這麼多年來的堅持,她覺得這也是另一種「社區愛灑」方式:「我們每個星期都在做愛灑,把靜思語帶入校園,讓學生認識,做心裡上的建 設。這是一個啟蒙。」

◎ 大愛爸爸 堅守音控不退轉

默默耕耘,不斷提升自己電腦技巧的還有志工曾勝雄,他是大愛媽媽團隊裡面少數三位的「大愛爸爸」。是什麼原因讓曾勝雄八年來默默堅持在團隊裏承擔音控崗位呢?

已經退休八年的曾勝雄,今年七十一歲,之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長達三十多年。一顆學無止盡的心,讓曾勝雄從製作簡報的過程中,找到了許多樂趣。受英文教育的他,更是發揮良 能,把中文簡報翻成英文,成了這群「婆婆媽媽」最堅實的後盾。

「感恩有這個平臺讓我學習,每一次都能從電腦軟體中發現新的功能,中文、漢語拼音也進步了。若在簡報上寫錯字,小朋友和老師會糾正。」曾勝雄笑說。透過太太的同事而認識慈 濟的他,2007年退休後就立即到靜思堂「報到」,幾個月後,便成了「大愛爸爸」。

八年來,曾勝雄會在週末前接獲簡報,並利用週末翻譯簡報,然後在星期一的大愛媽媽課前會發給大家。面對如此瑣碎的任務,他說:「學到很多,學習怎樣做一個比較好、比較平 靜、有智慧的人。除了善解包容,心要靜下來,緊張則難以成事,尤其現在年紀大了。」他自認年輕的時候耐心不好,現在對家人也比較有耐心了。

堅守音控的角色,有時需要「男士」的角色時,還要小演一場,曾勝雄說:「我要做到他們不要我為止。」

◎ 再度承擔 調整心境應萬變

今年華文營的流程幾乎和去年一樣,但是已經連續兩年承擔協調的鄭淑儀卻直呼:「沒那麼簡單!」

鄭淑儀回想起四年前的營隊,當時的營隊是兩天一夜,對還是「菜鳥」的她相當吃力。四年經驗的累積,尤其是去年協調的經驗,鄭淑儀以為會「越來越輕鬆,流程越來越順暢」。

「沒想到昨天的人力安排臨時改變,校方的安排也不一樣。」鄭淑儀開始緊張起來,打算熬夜到半夜三點。這時候,另一位資深協調莫澤燕安慰她:「不要緊,沒事的。」鄭淑儀開始 調節自己的心態和應對,心想不如早點睡,儲存多一點「電力」,把正面的訊息傳遞給大家。

午餐時間,這個最不會出錯的環節還是發生了一段插曲。有一半學員忘了帶筷子,鄭淑儀匆匆前往食堂向攤主借筷子,還好順利過關。「很感恩大愛媽媽這幾年和食堂攤主們結了好 緣。攤主說用完就歸還在攤位外面就好了,連我借幾雙都沒有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群小學生的食量還真不小,紛紛舉手表示還想添米粉,工作人員只好捨出自己的午餐。鄭淑儀想起當天早上因為出席人數比報名人數少了五十人,她還因為不 想浪費食物而主動向攤主提出減少餐量。

「還好團隊累積了一些經驗,順利地一關接著一關解決了。」鄭淑儀說,她學到待人處事不能急,她從莫澤燕的身上卻看見了「不動聲色,如如不動」的特質。從事金融保險業的她, 這幾年在承擔教育志工的經驗中,接觸到各式各樣不同背景的人,她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慢慢學會了以稍微平和的態度來應對。

「辦事能力強不夠,單單看效率不夠,對人要同情共感。」接觸大愛媽媽之前,鄭淑儀都是和思維相近的人共事,常常忘了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對方的背景沒有辦法讓他達到和我 同樣的思維,這些都是我需要學習的。」

◎ 投入教育 回饋社會報親恩

鄭淑儀的女兒之前也是就讀菩提學校,剛好今年也是小學五年級,她看到了許多女兒的舊同學,能夠讓他們開心地學習,她感覺特別有意義。

鄭淑儀憶起了小時候的家境,父母受教育背景不高。「父親是清潔工,母親是車衣工,他們很注重教育,我想要改善生活,就要努力讀書。」鄭淑儀觸景生情,她感恩能夠獲得獎學金 和助學金而完成大學學業,因此畢業後她不停地回饋社會。「教育是讓人良好成長的土壤,讓他能夠發揮良能。」所以,鄭淑儀致力於慈濟的教育志業,並希望以後可以隨著女兒到慈 少和慈青付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大愛媽媽成長班不僅讓莘莘學子能夠種下善因,也讓志工找到不斷成長的土壤,找回過去的感動。

註: 大愛媽媽是一群志同道合、彼此學習的良師益友,因為見證了靜思語的教化成效,也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從親子班、慈少班受益,將愛擴大──愛自己的孩子也愛別人的孩子。

2007年9月,二十位有心走入校園的大愛媽媽,從慈濟馬六甲分會觀摩與學習歸來後,在時任分會執行長劉濟雨的帶動下,正式成立新加坡大愛媽媽團隊,同年11月再度往馬六 甲分會取經。

彌陀學校是大愛媽媽走進本地校園的第一所學校。始於2008年2月13日,慈濟大愛媽媽首次走入本地校園,把富涵慈濟人文的「靜思語教學」引入稚子心田。每週上課前三十分 鐘到一小時的人文課程,從說故事、短劇表演、短片欣賞、靜思語教導等,大愛媽媽唱作俱佳,孩子們看得津津有味,耳濡目染中內化成良好品行。

圖左 : 承擔協調的鄭淑儀(右)和菩提學校的負責老師王麗思(左)相見歡。[攝影者:吳佳翰]
圖右 : 母語雙周華文營中,六十位慈濟大愛媽媽來到菩提學校,與一百九十六名小五生分享環保訊息。[攝影者:王素真]

圖左 : 首次承擔總務工作的陳麗玉抱著歡喜心,認真投入,絲毫不馬虎。[攝影者:王素真]
圖右 : 退休後投入大愛媽媽成長班的曾勝雄(左),八年來堅守音控的崗位。[攝影者:王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