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慈善傳家 堅定初發心

慈善傳家 堅定初發心

E-mail 列印
今天(2015年7月26日)一大早雖然下了一場大雨,鳳山區第二期「見習培訓」的學員總計二十八位,人人依舊準時到達鳳山聯絡處,參加見習培訓課程,從資深的慈濟志工細 心的分享中,確實深入「慈濟創立及竹筒歲月緣起」談起,了解慈濟從慈善起家的篳路藍縷,每一位新進見習學員藉由今日課程,學習「不請之師」的精神,以利往後秉持這份投入人 群的初發心,行走菩薩道、永不退轉。

◎細說慈濟緣起

慈濟志工簡汝練和葉秀英兩人以一問一答的方式交錯,將慈濟緣起一一道來。簡汝鍊從證嚴上人如何發願要提起全天下菜藍開始說起;另外,葉秀英則以慈濟宗門起點分享,從上人年 輕時,俗家母親生病談起,出家後生計困躓情況,當時上人一天只吃一餐,但能堅持毅力,在六個月期間燃臂抄經寫經研讀《法華經》,為慈濟靜思法脈立下根基。

證嚴上人後來拜上印下順導師為師,印順導師只給上人簡單的六字教示:「為佛教、為眾生」。上人依教奉行,體會《法華經》精義一門實踐的法門,因此落實佛法的真精神入世,把 佛法弘揚開來,「慈濟宗門」就是「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談起慈濟的竹筒歲月,其實重點在於募心而不是募款。上人提醒大眾說:「只要你有心,點滴都是力量。」當初要興建慈濟花蓮醫院,根本沒有錢,雖然有一位日本人要捐贈給兩億美 金,卻被上人拒絕了。上人特別教示:「要讓台灣人自己來種福田,啟發人人善念,把善根留台灣。」

外界常常認為:「慈濟錢很多,慈濟是社會吸金器。」可知道慈濟草創從五毛錢開始,慈濟要做多少事,倘若不是眾人願意捐出善款積少成多,又如何成就今日的慈濟,又如何可幫助 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慈濟越有錢,就代表有愛心的更多,也就是心靈富有的人,布滿全台。

佛經上說:「世間若善少惡多,天下就會多災難;如果善多惡少,即便有惡業也會轉禍為福。」慈濟「竹筒歲月」精神也推動到緬甸,緬甸則推行「米撲滿」,貧窮的居民人透過慈濟 所發放的稻種收成後,開始學習慈濟,煮飯時,力行「八分飽,二分助人好」每天用手掌抓一把米存下來,累積為「米撲滿」,能幫助其他窮人,為自己種下未來福因,富有的人也能 付出他們的力量,讓人人都可以有善心,有善的循環,正如《靜思語》「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慈濟「竹筒歲月」,現今已影響全球九十多的國家外,現場 更透過大愛電視新聞的影片,指導培訓學員:如何從日常生活上減少慾望,省下零錢,就能累積助人的善款。

◎把握當下做就對

慈濟志工劉平義分享「好心大家做,好事道相報」,他恭喜在座的每一位,因為開始接觸佛法,未來就不迷茫,會有方向,走進慈濟,重要是如何恆持剎那,因發心容易、恆持難。他 詢問大家:「是否有日存善款的習慣。」接著表示:「不是在乎存了多少錢、捐了多少,而在於是否有善念的恆持心。慈濟從日存五毛錢,小錢行大善發源,一件簡單的事情,只要持 久就不簡單,也就是堅持二字。我們跟聖人差別在哪裡,就是我們看上人當初只聽了印順導師的六個字,就堅持了四十九年到現在,即便這一路走來遇到種種考驗、波折,依舊不改初 發心,呼籲在座每一位學員,既然願意參與,就要堅持到底,永不退轉。 」

六十三歲的學員楊鳳蝶分享:「會走入慈濟參與見習,全因四年前,歷經了先生辭世的無常,當時,在中鋼工作的先生,是在沒有任何徵兆下,上班過程突然就往生,兩個小時前還活 生生的一個人,就這樣消失。」摯愛的離去,曾讓她痛苦不堪。

先生往生後,喪禮過程她僅點一柱清香,沒有依照民間習俗燒紙錢,反倒效法大愛電視臺宣導的不燒紙錢之正信正念。那時候短短一個月內,她的頭髮就白了一半,日日鬱鬱寡歡,後 來走進慈濟五甲環保站做環保,不斷聽聞上人開示後,體會何謂人生無常,於是她決定參與慈濟見習培訓,願意跟隨上人走入人群去付出,方不枉費此生。

楊鳳蝶表示:「由於自己一直以來都是家庭主婦,生活圈不大,自從到環保站做回收後,與人相處跟磨合,才看見自己的缺失,了解為何會跟其他人合不來。」原本產生了退轉的心 念,不過她想起上人所說的「四神湯」,也就是「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甚至要縮小自己來與環保站其他人互動,所以做環保的過程中,不但獲得好人緣,也讓自己原先枯燥的 家管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以法對應志工行

資深的慈濟志工鄭慶良分享「見苦知福」,他透過社區實際的訪視和為感恩戶清掃的個案一一加以說明,其中一位個案雖然不斷將雜物把家裡堆,整個家猶如垃圾堆,不過個案的兒 子,對他的母親卻沒有任何怨懟,總是輕聲細語對待母親,讓志工心中感到震撼。他接著說:「試問我們對父母會有如此順從的態度嗎?」鄭慶良表示每個訪視個案,不是看到對方有 多苦或者受惠,其實都是讓我們志工見苦知福,從中獲得學習。

他語重心長的表示:「慈濟世界讓他最感動的就是平等,不論男女老幼,無論貧富、甚至高矮胖瘦,來到慈濟,人人平等。」也因為參與慈濟,讓原先多愁善感的他,不再存著自卑 心,了解唯獨勇於承擔、樂於付出,就能從付出中獲得滿足,人最怕比較跟計較,唯獨知足最快樂、感恩最幸福。

慈濟志工為何要做家庭訪問?鄭慶良說明,就是到社區找人才,藉此跟社區民眾宣導環保跟大愛台,唯獨志工主動到訪,才可以跟社區民眾建立橋樑,就能聞聲救苦,即時伸出援手協 助需要幫忙的人,甚至也能夠藉由訪問,化解少數人對慈濟的誤解與迷盲。

今年才二十四歲的學員陳寬,現在正在服兵役,利用休假日前來參加見習培訓。他說:「從小就參與慈濟慈少,十四年前全家移民泰國與澳洲,也曾擔任紐奧良慈青窗口,曾在南亞海 嘯援助過程協助物資打包工作,當時就曾聽到:「海外慈青要當上人的手跟腳,只要上人走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慈青協助。」心中非常感動。

為了找人進行物資打包,學員陳寬可是一通一通電話慢慢地聯繫,他體會到了愛的存款需要平時建立,所以,有機會返回台灣服役,他決定把握時間,不但跟軍中夥伴分享自己做慈濟 的心得點滴,也不要浪費休假時間,服役的週休假期,他還參與慈濟見習培訓,只希望自己可以更了解慈濟、承擔更多。

即便這段時間慈濟歷經了風風雨雨,甚至社會不當的語言攻擊,陳寬表示會批評誤解慈濟的人,都是因為他們不曾參與慈濟,從小就在慈濟團體長大的他,因為參與過,所以不會因外 界謠言所動搖,往後還要邀集更多年輕人、更多生力軍,一塊走入慈濟,一起淨化人心,導正現今人生方向迷失的人。

圖左 : 劉平義師兄與大家分享,慈濟路上最重要是恆持初發心,期許大家要日存善款,讓善念持續。[攝影者:顏兆啟]
圖右 : 六十三歲的楊鳳蝶曾歷經先生突然辭世的無常,但由於夫妻倆人是大愛電視台中實觀眾,因此先生喪禮期間,她僅有燒一支香,並無焚燒紙錢,只因聽取上人說要正信、正念。[攝影者:顏兆啟]

圖左 : 鄭慶良師兄透過社區訪視個案分享,告訴在座見習培訓學員,訪市除了見苦知福,重要是學習無所求付出的當下。[攝影者:顏兆啟]
圖右 : 二十四歲的陳寬,曾在紐奧良參與賑災物資打包,現今返台服兵役,他也不忘把握周休假期,參與見習培訓,希望往後可以承擔更多。[攝影者:顏兆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