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牽手陪伴走過 有愛有陽光

牽手陪伴走過 有愛有陽光

E-mail 列印
六月份東二社區讀書會邀請到成大醫院身心醫學科生理功能專師賴麗月來分享「如何放鬆自己」,她以自己過往的人生體驗與多年豐富臨床經驗,娓娓道來感動了在座的每一個人。

◎走出陰影 看見陽光

賴麗月回憶起年幼時,媽媽很兇,只要回家看到小孩家事沒做好,就先打一頓再說,造成她與媽媽的關係蒙上一層陰影。

結婚以後,第一個孩子出生沒多久,她就不斷的罹患感冒,接著又是好幾年嚴重的氣喘。麗月說:「身體的病痛加上心裡的陰影,那時候的我內心真的好苦,也才領悟到,從來沒有好 好的愛過自己,前面的廿年為父母在活,後面的廿幾年為夫家而活……」

頓悟之後,她開始上一些身心靈的課程來自我療癒,她第一個療癒的對象是跟她的媽媽。在跟媽媽深談之後,了解原來媽媽的內心世界充滿恐懼及缺乏安全感,導致媽媽經常因為家裡 的瑣事不順心就會有暴力的舉動。化解心結之後,如今她跟媽媽的感情非常好,幾乎無話不談。

另外,透過十幾年不間斷的有氧運動、瑜珈、練功、練呼吸,很神奇!現在她的身體非常健康且精神很好。她教大家「風箱式呼吸法」及腹式呼吸,來加速吸收氧的頻率,活化肺臟細 胞,藉由運動中調整情緒,讓心情愉悅、減輕壓力,並且增強免疫力。

常有病患會問她:「是否要吃藥呢?」她強調,在急性期是需要吃藥的,待症狀緩解、情緒穩定後,再來逐漸減輕用藥。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以前不好的想法,轉向正面的思考。她 常鼓勵患者要多閱讀好的書籍,選擇正確的宗教信仰,讓心安靜下來,再來就是要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她的用心關懷,付出和治療,改善患者的身心靈健康。

賴麗月說:「我跟先生的感情非常好,這幾年來我覺得我愈來愈幸福。」現在每天雖然很忙,但是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去做志工,積極走入人群為大眾服務,在付出的過程得到喜悅。 走出心靈幽谷的她,努力的為自己、也為病人迎向燦爛陽光。

◎入訪視 見疾苦

七月份,慈濟人透過訪視個案深入社區,為苦難眾生拔苦予樂。雖說付出不求回報,可是在服務的歷程,藉機會不斷的反思與體悟,時時修正自己不好的習性,去除許多的無明煩惱, 這其實就是回報。在幫助別人的當下,心裡湧出無限的喜悅,使生命的價值得以昇華。

有一次,志工林志峰跟著郭淑菁去訪視,走入案家看到居住環境是多麼的克難,進去的人都只能用站著。這位案主因為糖尿病行動不方便,坐在椅子上跟他對話中,才知道他過去曾經 有過很風光的歲月;現在雖然日子不好過,但是語氣中依舊透出一股傲氣在,或許是自尊心使然吧!

案主出身書家世家,有過很好的家庭環境,由於少年不會想,把父母所累積的錢財都花光,到老了才會這麼痛苦。又因為糖尿病導致他無法工作,生活開銷全靠兒子邊讀書、邊打工賺 錢,日子才得以勉強維持。目前由於兒子當兵去了,生活頓時陷入困境,需要慈濟人伸出援手。

另一個關懷的對象是個高中生,讓林志峰深深體會:「教育真的很重要。」一般父母親的觀念往往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期待孩子能認真讀書,認為先把書讀好,以後才會 有好的成就。如果孩子真是讀書的料,當然要鼓勵他繼續往好的大學去讀;但是如果孩子沒有興趣讀書,勉強他去唸,等於是讓他去學校「睡」四年。

所以,當林志峰跟案家作互動時,他會去評估案家的需求,了解案家的困難;同時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扮演一個說教者的角色而已;他希望讓照顧戶能有更好的生活,孩子也 能有更好的未來。

◎心念轉 愛綿延

「一生漂泊嘗盡苦痛,失去已太多,錯在那裡怨在那裡,一切只是觀念而已……」楊淑玫回憶起第一次到靜思堂,聽到〈只牽你的手〉這首歌時,讓她感受很深,回想到昔日難過的 事,不禁哭了起來。

淑玫談起跟婆婆之間的相處,婆婆是傳統的婦女,觀念很保守,公公很早就往生了,婆婆一個人含辛茹苦獨力扶養三個小孩長大。

婆婆的觀念跟她落差很大,就像一開始,每當淑玫洗完碗、碗筷擺好後就上樓休息。婆婆看到擺放的方式跟她不一樣,雖然沒有當面指正,但是等她一上樓,就把她剛剛擺的筷碗全部 重新排放,這讓淑玫覺得很挫折:「不就擺一個碗而已,還要求那麼多!」接觸慈濟之後,從上人的法,淑玫學會凡事要轉念與縮小自己。現在即使雙方觀念不同,但是只要是婆婆喜 歡、高興的事,她都好配合。

剛受證時,就有人羨慕地跟她說:「師姊,妳好厲害哦!你已經受證了。」她坦言,不是因為受證就變得很厲害,也不會因為受證培訓一年很多觀念馬上就可以轉過來;像她現在工作 繁忙,很多事情要做,但遇有慈濟活動,她總是先放下手邊的工作參與活動記錄。有時心情上也會調適不過來,但會靠著多聞法、多看上人的書來讓自己轉念。

八仙塵爆事件,有人問「慈濟人,你在那裡?」淑玫認為,慈濟人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和身體力行中,不管發生什麼事,總是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在她尚未進入慈濟時,是慈濟人 來牽她的手;現在她走進慈濟,換她來牽別人的手。

最近參加了一場「愛膚傷、迎陽光」的課程,淑玫才知道燒燙傷治療及復建之路是很艱辛漫長的,需要志工的長期陪伴和關懷,以幫助傷患及家屬重建信心。有些燒燙傷的孩子會問: 「復健這麼痛苦,救我做什麼?」

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說:「我們要告訴這些孩子,你活下來不只是為了你自己而已,而是為了將來可以幫助那些跟你有同樣痛苦經歷的人。當你走過來以後,再將你的愛延伸出 去,做一個真實的見證者。」

淑玫覺得趙院長這段話很重要,可以讓志工在做膚慰的時候,能夠同理傷者的心情和角度來切入關懷。並且說話要得宜,讓家屬和傷者聽了都能感同身受。慈濟人不是只牽著你的手, 要讓牽手的力量擴散出去,然後在社區牽更多人的手一起來走菩薩道。

圖左 : 林志峰分享,他跟案家作互動時,都會先評估案家的需求,了解案家的困難;同時也會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扮演一個說教者的角色而已。[攝影者:李一平]
圖右 : 楊淑玫(右二)儘管工作繁忙,但遇有慈濟活動,她總是熱心參與活動記錄。由圖中跪著採訪小朋友,可看出她的敬業精神。[攝影者:陳淑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