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基隆 訪視團隊齊用心 奔走陋巷送暖意

訪視團隊齊用心 奔走陋巷送暖意

E-mail 列印
基隆市中正區臨海靠山,這兒的照顧戶不是住在半山腰,就是散居在偏僻的陋巷,十幾位訪視志工為了安他們的心,給予妥善的照顧,不管晴天雨天,不管白天晚上,只要他們有需 要,就走入他們的生活,如親人般的呵護著。

◎訪視 走入慈濟

納莉颱風襲台,基隆多處淹水,三坑災情慘重,罹難者被送至南榮公墓,災區滿目瘡痍,為清理環境,鄰里動了起來,藍天白雲穿梭其間。就在這時,早已是慈濟會員的陳泰裕、陳美 月,在慈濟志工的邀約下,加入打掃、助唸的行列,這是他們第一次做志工。

在師兄師姊的鼓舞下,掙脫工作的籓籬,走入慈濟的大門。起先,他們跟著志工去關懷獨居老人,到安養院送溫暖。在安養院的鐵床上,見到的是一雙雙空洞無神的眼,一副副瘦骨如 柴的身軀,躺在床上氣若游絲的老婦人,掀開美月的回憶匣子。

當年被病菌啃食得只剩下骨頭的母親,就是臥在鐵床上,望著天花板數日子,數到人生的最後一天。送走母親的畫面如電影螢幕般不斷的放映,眼眶潰堤,任淚奔流。這樣的體驗,讓 她下定決心走入慈濟,走向訪視這條道路。

◎實務 累積經驗

當時,美月跟著資深志工黃秀燕看個案,學習實務經驗,一方面參加訪視課程研習。課程中,一次在螢幕上聽見上人開示:給關懷的人需要的,不是你想給他的。這句話讓她茅塞頓 開,原來當初拿物資去教養院不見收受人的喜悅之情,是自己沒考慮他們所需要的是甚麼呀!上課,她獲得許多知識與做訪視員的技巧,更專注於求知。

學習一段日子後,便與陳裕泰、周秋月、蕭淑華開始訪視之行。談及往事,淑華沉思了一下說:「接到個案,一行人準備妥當便出發,滿懷愛心的我們,聽到案家的陳述,看到環境的 惡劣,好不捨,好不捨,心裡想的就是如何幫助他,傾盡全力的幫忙,用心的關懷,紓解案家的困境。見到他們安定了,好不開心,好有成就感,但這份愉悅卻被下一個案家的陳述給 敲碎。」

原來前一個案家所說並非全部屬實,事實讓她們驚訝不已,哪裡出狀況了呢?幾個人聚集研討,釐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抽絲剝繭後,知道那念悲心影響了判斷的結果。

新個案到手,除了謹慎深入了解案家所需外,更詳實的勘察四周環境。暗訪里長,左鄰右舍,到政府單位查詢所需的資料,確認得到訊息的真實性,再進行評估補助。

一個個案接過一個個案,在一次次的經驗中,實務經驗的累積,讓她們越做越順手。隨著案家的增多,團隊人員逐年增加。

◎困境 一起解決

三、四人一組,資深帶新發意菩薩,看了個案,回來寫報告,這難倒了許多志工。重點在哪兒呢?該寫些什麼?搖著筆桿,望著天花板,苦思一天一夜仍無法下筆。有經驗志工陪伴 著,這困難一一被克服。

俗云:「人多嘴雜」,人多意見多,團隊如何運轉這考驗著大家的智慧。該補助多少呢?「評估」這也常讓大家傷透腦筋,秋月笑著說:「我評估後,提出補助款項,經常被退件,心 裡總想我不會,可能不適合做訪視。」有了這樣疑慮,組員開會時,大家便一起討論,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折衷大家的意見做出決定。有了這樣的程序,解除個人心中的疑慮,更讓 大家了解原由,欣然接受,也因此成長。訪視這條路走得更有自信,更堅定。

「又潔,今天我們一起去看……」在訪視碰到考驗想躲的人也有,志工楊又潔輔導的個案中接一連二的出狀況,梁伯伯身亡,案家跳水,這讓她靜不下心來,常懷疑自己的能力。尤其 是梁伯伯的往生,自責更深,每次提及便哽咽,紅著眼眶說:「歲末祝福拿到結緣品,若立刻送去他家,就會發現他生病,也許他不會死……」組員聽著她的話,拍拍她的肩說:「也 是你發現他已往生,是你找到他的,梁伯伯會感謝你的。」在組員的鼓勵下,又潔鼓起勇氣歸隊。

◎創舉 方便研討

新案研討用PPT來說明個案的是中正協力的創舉,能讓大家一目了然,知道案家的狀況,討論時既方便又省時。為了提高效率,團隊正互相的學習,會操作電腦的負責寫文稿,訪事 時有人承擔平面,拍照片,收集照片的人圖說,大家同心協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中正區個案多,訪事志工穿梭於繁華的陋巷中、偏僻的半山腰;日正當中、夕陽西照時,只要大家約好時間便出門。艷陽下,寒風中不曾退却,案家的笑容是他們前進的動力,拔苦予 樂是他們奉行的圭皋。從中得到的成長--見苦知福,珍惜所有,更是他們走在這條路前進不退的資糧。

圖左 : 志工到武昌街為照顧戶打掃修理房子。[攝影者:陳惠玲]
圖右 : 志工陳美月(右二)前往案家進行關懷。[攝影者:陳惠玲]

圖左 : 訪視志工前往新芽獎學金得主,進行居家關懷。[攝影者:陳惠玲]
圖右 : 志工陳美月(左一)周佳瑩(右一)蕭淑華(右二)與照顧戶阮先生話家常。[攝影者:陳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