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學習靜思語 人人都是「懂」事長

學習靜思語 人人都是「懂」事長

E-mail 列印
一早,天空灰暗,雨綿綿不斷地下著,空氣十分的潮濕;今天(1/17)是臺中市北屯三區國高中親子成長班活動的日子,雖然天氣陰雨,慈濟志工、學員與家長共五十二人陸續前 來北屯區瀋陽活動中心報到,顯然這一天的課程是被期待的,心靈可以獲得如雨水滋潤大地一樣的滋養。

◎ 物質可以貧 心靈志氣不可貧

「拜託!不要再買了……不要再丟了……」學員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銀幕,專注的表情,不時地隨著精靈寶石第三集「末日時鐘」的劇情轉折而變化。今天的靜思劇場,要傳遞的是「消 費越多,破壞越多。」的觀念。今日社會風氣物欲橫流,新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不加節制的結果,就是大量製造垃圾,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這個理念透過戲劇演出,尤為生動,令大家印象深刻。志工邱淑姿老師,以問答的方式,引導著學員們重溫劇中要傳達的觀點,孩子們有感而發,踴躍分享。

學員蔡欣妤說:「每次來上課都是既歡喜又快樂,穿上制服簡單又快速,都不用煩惱穿著。」陳尚哲也搶著發言:「要減少物欲,就能減少垃圾,不會造成空氣汙染。」丁柔均的想 法,更是深入。她說:「當你擁有的時候,不要只想到自己享受,應該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做有意義的事情。」

聽來,這些慈濟懷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都會是一顆顆善的種子,在社會中生根發芽,形成一股善的力量,值得期待。

◎ 見證足跡 愛一直都在

延伸上個月參訪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的活動,今天安排了志工盧春安針對921地震後,慈濟希望工程援建的學校,做一番完整詳實的報告,讓孩子們了解這件事的重要及意義。

「記得那天晚上……」盧春安先是繪影繪聲的將921地震發生時令人驚心動魄的實況做了一番描述,當然,學員們配合參訪教育園區的體驗,感受更加的深刻。

慈濟救災向來走在最前面,不落人後,對於災區一定是以安身、安心、安生的先後順序來規劃救災行動。教育不能留白,更是刻不容緩的事,盧春安拿著當年走入災區實地拍攝,照片 製作成的海報一一介紹著。

「慈濟協助學校援建,展開希望工程,先後共完成五十一所學校,而今這些學校不僅美輪美奐,還深具人文意涵,建築型體的設計上,把當地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考慮進去,因而每 所學校各具特色……」學員們聚精會神的聆聽,並用心傳閱希望工程的專書。

就讀高二的學員黃祐均說出心中的感觸,他說:「天災是一定不可免的,除了事前的防範,事後要如何善後與復建,都要慎思,在這裡學到的東西,真的不是書本能教的。」

◎ 靜思語 讓孩子在懂事中成長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志工陳素滿的手語教學,兩位學員長吳長融及蔡欣妤熟練的搭配著示範,讓 學習更順暢。

這是課務團隊用心良苦,將在每次的活動中安排一段「董(懂)事長時間」,希望藉由手語將靜思語烙印在孩子們的心版裡,進而落實於日常生活裡,期待人人能在懂事中成長。

就讀國一的丁柔均勇敢地分享:「以前不懂事,很愛生氣,總認為有衝突都是別人的錯,現在遇到與別人意見不合的時候,我會好言提醒,不會用生氣的方式相對待,其實,不生氣自 己反而輕安自在。 」

「在學校看到同學亂發脾氣而造成別人的困擾,讓我深深反省,想到自己以前愛生氣也造成老師和同學的困擾卻不自知,實在很不好意思。」丁柔均很喜歡來參加親子班活動,在這裡 她覺得身心平靜溫暖,因為家庭背景的緣故,丁柔均顯得比同年齡的孩子來得成熟多了,「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這句靜思語讓她懂事成長。

「住在臺灣,真的要很感恩,平安、平淡、健康的生活是最幸福的。」越南籍的新住民楊秋紅鄉音極重,三年前先生病逝,慈濟關懷陪伴並接引丁柔均參加親子成長班。

「以前她脾氣不好,現在改很多了,在家會幫忙做家事,她很喜歡來這裡,也一直叫我要來。」為人母的她非常感恩志工陳淑貞,三年來代替她接送孩子,因為房貸壓力重,楊秋紅在 早餐店、菜市場兼兩份工作,今天是第二次排假陪女兒。

雨還是滴滴答答下個不停,天空雖然依舊灰暗,然而經過一個上午的法水滋潤,每個人的心境是光明清澈的,彼此在祝福聲中,歡喜賦歸。

圖左 : 志工陳素滿將靜思語融入手語教學,兩位學員長吳長融及蔡欣妤熟練的搭配著示範,讓學習更順暢。[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 國高中親子成長班活動日,志工張惠文親切地為報到的學員佩掛名牌,整理服儀。[攝影者:林萬教]

圖左 : 就讀國一的丁柔均很喜歡來參加親子班活動,在這裡她覺得身心平靜溫暖,改掉愛發脾氣的壞習慣,會幫忙做家事,越南籍的母親很感恩志工的陪伴與關懷。[攝影者:林萬教]
圖右 : 國高中親子成長班活動日的小組時間,隊輔媽媽莊美惠(左)紀宇頻(右)關心學員、話家常。[攝影者:林萬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