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新加坡 切除大頸包袱 獨魯萬鄉親歡喜回饋

切除大頸包袱 獨魯萬鄉親歡喜回饋

E-mail 列印
「如果不是慈濟,我們什麼都沒有。有慈濟幫忙,真的是我們的福氣。」談起兩年前(2013年)海燕風災的情景,蓋布里爾(Gabriel)的太太雙眼泛紅。風災之後,在義 診中重遇慈濟人的蓋布里爾一家,很感恩慈濟人讓只有兩歲的兒子馬修(Matthew)進行疝氣手術,讓他可以不再因為痛而哭泣。

東維薩亞斯區醫院(EVRMC)把四間手術室其中的三間讓出給慈濟作眼科及大型手術的義診。手術室雖然看似簡陋,然而所使用的卻是先進器材。

醫院長廊走道的左邊是手術房入口,而右邊則是讓病患在手術前或手術後休息的病房。醫院在海燕風災期間受重創,很多病房尚在修建中。病房不足,一些病床只能擺在病房之間的長 廊。一眼望去,有的病患無奈地躺著,有的只能坐在椅子上。最明顯的,就是罹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患頸項上的囊腫(俗稱大頸包)。

「甲狀腺機能亢進在義診是很常見的,它無痛,也不會帶來不便,加上手術費用昂貴,因此很多人都會選擇忽略它。」曾經在菲律賓參與無數次義診的馬尼拉人醫會醫師丹特 (Dante Mercado) 表示,若不趁早去除,將來可能會影響心臟,更會影響新陳代謝,進而造成手術無法進行。「若是在馬尼拉等大城市,通常在還沒有腫大前就已經 去除。但是此次義診中常見到的是十多年的病患,不是本地醫療設施不夠,多數是因為費用高昂。」

◎手術後 不再害怕人群

四十八歲的潔絲琳(Jacilyn)在頸項包裹著圍巾,半遮半掩下還是看得出非常腫大的脖子。此次義診中,像潔絲琳這樣「甲狀腺機能亢進」病患有好幾人,有些已經腫到將近 兩個拳頭大。

「沒有痛也沒甚麼不方便,但是別人會用異樣眼光看我。」潔絲琳說。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她十五年,就連孩子也受影響。潔絲琳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被人取笑母親的脖子大,最小的 孩子因此跟人家打架。「從學校回來,我問他怎麼了?說跟同學打架,因為同學笑媽媽。」潔絲琳心疼地說。

潔絲琳從朋友那裡聽說慈濟要辦義診,由於孩子患有哮喘,於是她帶著孩子求診,無意中發現這次義診也有甲狀腺腫大摘除手術。「真的感到很興奮,終於可以把大頸包去掉!」潔絲 琳雀躍地說。

動完手術後,雖然傷口還在隱隱作痛,但是潔絲琳心中滿是歡喜,露出燦爛的笑容。一次義診的因緣解除了她十五年的痛苦,改變了樣貌也轉變了人生,在未來將更有信心面對人群。

◎ 遇仁醫 除煩惱起信心

昂貴的醫療費用,不只是讓一些低收入家庭無法負擔,海燕風災之後,很多中產階級亦無法負擔。

在一所本地大學擔任統計師的蒂奧絲(Diosdada)月薪大約九千比索,比起一般病患的月薪高許多。然而海燕風災之後,她的屋子全毀,為了重建家園,她只好借貸高達三十 萬比索。每個月繳了欠款、所得稅等,淨收入只剩下三千比索。原本生活尚過得去的她,經歷一場風災之後,一切都改變了。

五十八歲的蒂奧絲患有甲狀腺問題長達六年,雖然並沒有因此而感到不適,然而她卻擔心它會越來越大,到無法治療的地步。曾經有想過動手術的她,除了手術費用的問題,也因為朋 友動了甲狀腺腫大摘除手術後,無法言語,讓她對當地的醫療團隊失去信心。

朋友向蒂奧絲提起,前一天到慈濟義診動完白內障手術後重見光明,讓蒂奧絲燃起一線希望,在先生的陪同下求診。「如果不是這次的義診,我一定提不起勇氣接受手術,我真的很感 恩慈濟。」手術後,還可以說話的她表示,很慶幸可以遇到仁醫,讓她手術成功,心中無比歡喜。

◎ 再續緣 啟發愛增福緣

此次義診分為大型手術科、小型手術科,分別在東維薩亞斯區醫院與禮智興華中學進行。大型手術的對象包括了甲狀腺機能亢進、疝氣、尿道膀胱結石等患者。病患當中年齡最小的是 兩歲的馬修,當海燕風災侵蝕獨魯萬市時,馬修只有四個月大。當年與妻兒失聯的蓋布里爾把馬修放在保麗龍盒子裡,再逃到屋頂。過了將近十個小時,父子才得救,並與妻兒重逢。

海燕風災後,面對政府即將棄城的決定,蓋布里爾一家的內心彷彿失去了依靠。無法再騎三輪車謀生的蓋布里爾,只能無語問蒼天。慈濟人的出現,帶動「以工代賑」(註),讓他們 重新振作,投入重建家園的工作。慈濟帶給他們的不只是錢財的補助,更是一分希望。

逃過一劫的馬修在父親的心裡顯得格外珍貴,當發現馬修患有疝氣時,父親難免更加心疼。手術費高達五萬比索,扣除了醫療健保還需付兩萬五,這對於一名月薪最高只有九千比索的 三輪車夫而言,必須不吃不喝三個月才可以支付手術費。家裡尚有太太和三個孩子的他,無法負擔手術費,只好選擇放棄治療。

聽見廣播宣導慈濟義診,蓋布里爾的心中再次燃起希望。做了一系列檢測,確定孩子可以接受手術後,他的內心充滿喜悅。手術結束後,蓋布里爾忍不住流下了感動和心疼的淚水。 「若是沒有慈濟,我們也不曉得怎麼樣。」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成為你們的一分子,為更多需要的人付出。」夫妻倆相視而笑,雖然現在雙方都有工作而無法正式投入志工行列,然而一家人還是一直堅持每天投竹 筒,發放的時候就會交給當地慈濟人。兩人充滿熱忱的眼神,讓人為之動容。

負責疝氣手術的慈濟人醫會醫師劉俊豪看到很多病患的疝氣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很多都是累積多年的病,有一些雖然臨時來求醫,但只要他們是合適的人選,我們都盡量幫他 們動手術,不然就需要等到下一次的義診。」這是他第五次參與海外義診,雖然要安排出寶貴的時間,但看到病患歡喜的臉,他還是覺得很值得。

每一位走進義診場地的病患,內心都抱著一絲希望,期盼找回健康,找回正常的生活。最終,他們得以切除了過去累積的「包袱」,也找回自信的人生。看著每位病患散發笑容走出病 房,就是醫師付出後最大的回饋。

註: 繼2009年凱薩娜颱風過後,慈濟志工在菲律賓馬利僅那市啟動「以工代賑」,讓受災鄉親靠著自己的力量清掃家園;而當2013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時,尤其是獨魯萬市已經 被聯合國視為廢城,唯有慈濟志工往裡面走,繼續引用當年成功的「以工賑災」經驗,幫助獨魯萬災民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