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阿嬤帶路做家訪 做傻事也是做好事

阿嬤帶路做家訪 做傻事也是做好事

E-mail 列印
「停一下!我們好像又走錯路了?這好像不是往天寮巷的路......」志工何幸娟緊張的說著,「啊!怎麼又錯了?」駕駛座上的志工緊踩剎車,回頭看著後座看著手機導航的幾 個人,「怪怪的!好像不是喔......」這種不確定行走路線是否正確的狀況,一早上來來回回已經好幾次了。會讓訪視志工開著車像無頭蒼蠅一樣在山區亂轉,最主要是這次家 訪對象大都散居在旗山區的偏遠山區,加上今天是第一次的家訪,參與訪視的志工大都住在高雄市區,以致對旗山山區環境不熟悉。

幸好有幾位熱心的當地鄉親幫忙,讓今日的家訪活動得以順利完成,尤其是八十一歲的王幼阿嬤,二話不說的放下手上的農活,拉上自家鐵門,坐上志工的車幫忙帶路,行經蜿蜒曲折 的山路找到最偏遠的一戶。當志工謝謝她的幫忙時,阿嬤緊拉著志工的手漾開笑顏說:「跑那麼遠關懷一個人,就你們慈濟會做這種傻事!我們這山區很少外地人來,幾年前八八風災 後,也就只有你們慈濟上山來關心,我沒讀書,不懂什麼大道理,但我知道你們做的都是好事。」

◎慈濟援助力 偏鄉訪獨居長者

臺灣近年來由於物質生活提升及醫療資源充裕,讓國民的平均壽命年齡較二十年前提高許多,且年輕人多從鄉村來到都市就業謀生,以致偏鄉人口老化日趨嚴重,進而衍生更多老年人 照護及安養相關問題。

2016年高雄市社會局就針對偏鄉獨居老人已建立的檔案,尋求慈濟及相關其他慈善團體援助。高雄區慈濟志工隨即接手旗山區三百三十件獨居長者關懷個案,於3月13日進行全 面性第一次家訪活動。而鼓山區訪視志工,當天則以四人一組,三組共十二人,兵分三路對其承接的旗山區三協里三十三件關懷對象的身心狀況及與子女互動情形進行了解,以便提供 最適時、適切的關懷。

「這裡不比市區,鄉下門牌號碼編排不像市區那麼有秩序,找人、找住址可能要多點耐心......」在大家準備分頭進行時,訪視窗口陳鳳珠再三叮嚀著。果不其然,一開始就遇 到了問題「怎麼這樣?」「耶!這號碼跳不見了?」

看到路旁有人,志工隨即上前詢問「打擾一下,您可以告訴四十號在哪嗎?」只見這位鄉親搔著腦門,指著東,隨後又不確定的指著相反的方向說:「應該在那個方向吧?」當志工準 備朝他所指的方向移動時,他又不放心的喊住大家「你們知道他的名字嗎?我們這裡都認人,沒有人記門牌號啦!」沒想到志工一說出名字,他就肯定的說:「住在那!轉過那條巷子 就是了!」志工依循這方式順利的完成幾件家訪,但沒想到真正的困難還在後頭。

◎荒郊路難尋 高齡嬤及時伸援手

離開了社區聚落,志工同時使用車上導航及手機設定幾個住址,結果發現只能導到地名,沒有住家路線,為了不浪費時間,志工決定依著導航進入山區,但車行十幾分鐘後,車窗外的 景色及道路狀況,讓志工們不禁懷疑起來,幾個人開始比對著導航及手機呈現的資料。「不對!不對!我們好像太早轉彎了!」話一落,車子馬上調頭,再走好了一會兒「停一下!我 們好像又走錯路了?這好像不是往天寮巷的路......」這近十四公里的路,志工們已在此繞了幾圈,幾個人覺得不行,決定找人問路,這時大家才發現地處荒郊,連找個人問路 都難。

循著山路緩緩開著,志工發現一處鐵皮工寮,隨即下車詢問,在此工作的工人指著不遠處的房子說:「我們是外地人,不清楚這裡的住戶,但前方那間樓頂有鴿籠的房子是鄰長 家.......」志工們二話不說的跳上車,直接開往前方不遠的目標。坐在鄰長家門口整理月桃葉的老婦人,看到一身藍衣白褲的志工下車馬上就說:「怎麼又是你們?」原來十 幾分鐘前,另一組志工也在此問路。當八十一歲的王幼阿嬤,從志工口中聽到關懷對象的名字,隨即皺起眉頭說:「喔!文聖家喔!這很遠喔!路又不好走......」志工陳鳳珠 堅持的說:「我們一定要走一趟,才能了解他的生活狀況!」

看到志工堅定的態度,阿嬤只好指著路「就這條路開下去,看到渡假村右轉一直走一直走,你們就會看到兩座電塔,沿著電塔邊的小路一直走,就會看到一盞路燈.......」她 認真的說著;但大家卻是一臉迷茫的看著她,有人終於忍不住的小聲詢問:「阿嬤!您現在方便嗎?能帶我們去嗎?」她看了看志工懇切的表情,爽快的答應,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 隨即轉身拉上自家的鐵門,坐上志工的車;幾位志工還不放心的問「要不要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去哪了?」她老人家想都沒想的回說:「不用啦!」

也正因為她的幫忙帶路,讓志工得以行經蜿蜒曲折的山路,找到位於山區最偏遠的一戶;志工非常感謝她的幫忙,她卻回說:「跑那麼遠關懷一個人,就你們慈濟會做這種傻事!我們 這山區很少外地人來,幾年前八八風災後,也就只有你們慈濟上山來關心,我沒讀什麼書,不懂什麼大道理,但我知道你們做的都是好事。」當志工到此,發現關懷對象似乎不在家而 有點失望時;阿嬤隨即身手俐落的踩進屋旁泥濘的菜園裡大聲喊,不一會兒功夫,就看到一個頭髮斑白的老人,從幾十公尺遠的田裡直起腰桿揮手回應。

近午時分,志工們完成這最偏遠一戶家訪時,正準備下山時,王幼阿嬤起身走到大灶前熱情的說:「我馬上準備,你們就在這吃個炒米粉再走!」志工表明還有許多關懷對象要探視, 可能無法再停留,阿嬤露出些微失望表情,但隨即體諒的説:「好啦!那你們忙!但你們可要把我家當自己的家,有路過就進來坐坐!」

◎生死無常變化大 關懷長者需及時

除了阿嬤的幫忙,過午,當志工繼續未完的工作,同樣的問題一樣的出現,有人不禁嘆氣說:「現代科技到了山區,完全起不了作用!」幸好同樣有熱心在地鄉親的幫忙,教師退休後 回老家過著山居生活的楊義雄,馬上就志工的資料說明每個關懷對象居住位置,他笑著說:「你們真的是找對人,我兩年前才幫政府做過戶口普查,對這裡的每一戶都很了解。」一直 站在楊義雄身旁的姪子楊舜治,擔心志工無法順利找到家訪對象,二話不說的開車在前引導志工前往。

五十幾歲的楊舜治,對慈濟能對偏鄉獨居長者進行關懷非常感謝,他說:「鄉下年輕人口外流非常嚴重,我們常笑說住在鄉下的老人,只能老人照顧老人。」楊舜治的這席話,讓陪同 鼓山志工家訪的資深訪視志工陳玉祥非常有感觸。因為今天所關懷的多位老人家,雖然年事都已高,但多數都能自理自己的生活,甚至還能種菜、養雞分享鄰里,他說:「上人曾說: 『老人那有問題?老人沒有問題,老人只是需要子女關懷而已。』而我們做的就是這分關懷陪伴!」

陳玉祥同時也分享自己多年來關懷獨居長者的經驗,他說:「獨居老人關懷是所有關懷對象中變化最大的,短短的一、兩年間,從關懷戶數的減少,就可知道老人凋零的速度有多 快。」今年參加慈濟志工培訓,也第一次參與訪視的林錦榮深有同感,因為今早他探訪的第一個對象,在一個月前才剛往生,他感慨的說:「這資料年初才發出來,沒想到才一個月的 時間就不一樣了,讓我真的體悟到『來不及』!」

從職場退休兩年的林錦榮,在未參加志工培訓時,每天都跟朋友以打高爾夫球消磨時間;參與今天的訪視工作後,他開心的說:「我過了非常充實及有意義的一天。」三十三件獨居長 者的家訪,在志工努力及在地鄉親的熱心幫忙下,一天內完成二十七件的家訪工作,而其中三件關懷對象已往生,尚有三件需在近日內陸續完成家訪工作,之後慈濟志工將依每位獨居 長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關懷陪伴。

暮色漸濃,志工驅車返家的路上,天際也開始飄下沁涼的小雨,雖然身體稍顯疲累,但只要談及造訪時每位長者的慈藹笑容,大家的心中彷彿有一股暖流在漫延著......。

圖左 : 住在偏鄉的獨居長者,對於志工造訪非常開心,也樂意的帶著志工入屋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攝影者:胡青青]
圖右 : 走過迂迴山路、穿陋巷,鄉下門牌號碼編排不像市區那麼有秩序,往往一戶家訪得花上一兩個小時。[攝影者:胡青青]

圖左 : 兩年前曾參加旗山區戶口普查工作的楊義雄(右),就志工的資料說明每個關懷對象居住位。置[攝影者:胡青青]
圖右 : 資深訪視志工長玉祥(中)說:「獨居長者關懷是所有關懷對象中變化最大的,短短的一、兩年間,從關懷戶數的減少,就可知道老人凋零的速度有多快。」[攝影者:黃家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