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說百次不如做一次

說百次不如做一次

E-mail 列印
周日的早晨,本是學生們想好好休息補眠的時刻,但七點不到在楠梓國中校門口,就看到許多學生陸續來報到。七點半,在學校衛生組長許欽禎老師以及十七位慈濟志工的陪伴下,八 十七位學生分乘兩輛大巴士,來到了慈濟仁武環保教育站。「真正高興能見到你,滿心歡喜的歡迎你, 歡迎、歡迎……」志工在門口列隊唱著歡迎歌,開心地歡迎學生們的到來。

◎看見極端氣候反撲

大家安坐於佛堂,由志工湯惠伃介紹「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慈濟的環保緣起」。人類在西元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之後,因人類的貪婪,對地球的予取予求,為了經濟及自身 利益,不惜破壞森林及山河大地,導致如今的極端氣候;而高雄的小林村不也是極端氣候下的犧牲者嗎?「對小林村滅村的事情有印象的人請舉手?」臺下只有零零散散的手舉著,原 來在八八風災發生時,這些學生們年紀還小。

看著螢幕上秀出,一張張臺灣山河大地受毀傷的紀實照,學生們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還有太平洋中途島因為誤食塑膠製品而大量死亡的信天翁、人類為了經濟不惜砍樹養殖畜牧、中 南美洲有著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快速消失、大自然極端氣候反撲以及霾害等等的訊息,在在都在告訴大家環保的重要性。瓶(寶特瓶)、瓶(玻璃瓶)、罐(鐵罐)、罐(鋁罐)、 紙、電(電池或燈管)、1(衣)、3(3C產品)、5(金屬類)、7(其他)」。同時也結合一天五善「素食、省電、省水、攜帶環保餐具,改變交通工具。」簡單好記的環保十 指口訣,在志工湯惠伃的帶領下,也拉開了環保體驗的序幕。

今天(4/17)的實作採分組分站體驗進行,有塑膠袋、未分類、玻璃瓶、環保小常識、寶特瓶、影片分享等六站。佛堂內志工林淵淞透過動畫影片,讓大家知道海洋垃圾的嚴重, 呼籲大家一起響應減塑活動。學生們認真盯著螢幕專心觀賞,看到可愛的海豚因誤食塑膠袋而死亡,發出不捨惋惜聲。站主趁機呼籲塑膠袋的使用原則是:不用、少用、重複利用、資 源回收在利用。

學生們來到「寶特瓶站」,先由志工高自強說明桌上毛毯、衣服與寶特瓶的關係,從分類、清洗瓶身切片、瓶片融成酯粒、紡紗、製作成衣服毛毯等各項成品。並且強調,雖然寶特瓶 能回收再製,但回收再製只是環境保護的最後一個手續,減少使用才是根本的做法。並呼籲大家要改變習慣,隨身攜帶環保杯,才不會讓臺灣每年都要使用四十五億支寶特瓶的驚人數 字。學生們聽完解說後,開始實作,女同學田安騏說:「知道寶特瓶可以製成毛毯,送愛心給有需要的人,在做這些事情變得特別的開心,因為自己也可以幫到他們。」其實,環保不 僅是大地環保,也要做到心靈環保。

在「環保小常識站」的布板上,貼著「臺灣每年會產生多少支寶特瓶?……」等八個問題卡,學生們到站之後,依照問題找出分散在桌面上的答案卡,找到正確答案再黏貼到布板上的 題卡上。「男生女生分兩組開始找答案競賽,計時開始!」站主志工潘裕方下完指令,學生們開始緊張又興奮的找尋正確答案卡。有人當智囊、有人負責找答案,當志工公布正確答案 時,更是笑聲不絕於耳。當選錯答案時,可說是讓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八個小知識就在遊戲當中,讓參與者體會到數據與環境告急的訊息。

◎說百次不如做一次

來到「未分類站」,同學們必需看視成堆的「垃圾」中,將塑膠、鋁、鐵、寶特瓶、不可回收、紙、保麗龍、電器……,一一分至各個不同類別的籃子中,再由志工將分類完成的資源 送到其他站去做細分處理。「妳看,這個好可愛喔!」看到可愛的小布娃娃,有人覺得很可惜。女同學田安騏利用桶子俐落有效率地分類,發現容器流出黏液,覺得有點噁心,就表示 以後要先清洗後再送出來回收,購物也盡量自備購物袋。

「同學們,早餐很重要一定要吃,若要外面買個早餐,就要用到這些是嗎?」站主志工莊惠鳳手上拿著大家熟悉的飯盒、塑膠袋、衛生筷、紙碗、外袋。結論是外買餐點,自行攜帶環 保碗筷杯及購物袋,如此保護自己也愛護地球。生活常見的塑膠袋,分類起來可是門大學問,材料分PVC、PP、PE,為提升回收價值,又細分為PVC白、PVC雜、合成塑膠 袋、PE白、PE雜、PE其他;最常見的手提塑膠袋是PP雜,若把袋上的花紋剪掉就屬PP白……。學生聽得一臉茫然,說百次不如做一次,學生開始親自動手分類。學子在錯誤 中學習,漸漸地分類準確率提高了,也體會到垂手可得的塑膠袋對地球的危害。

「玻璃瓶站」不時傳出聲響,原來是整籃已分成茶色、綠色、透明玻璃瓶,倒入玻璃池內的刺耳聲。「怎麼有這麼多人喝保力達?」一位男同學將瓶中殘餘深色液體到入桶內疑惑問。 得知許多人把它當提神飲料成癮後,「以後我絕對不喝!」認真地神情,讓志工不禁豎起拇指說讚。

◎做到才是真知道

體驗活動結束之後,學生們魚貫入佛堂分享實作心得。有學生就說:「看見很多酒瓶,知道很多人在喝酒,這是很不好的事,尤其喝酒開車更不好!」臺下許多聲音紛紛附和「對啊! 而且好臭喔,都沒有洗就丟出來。」在體驗後,同學們更能感受到,除了垃圾問題,最重要是個人習慣,素食、節約能源、改變交通方式、攜帶環保餐具等,都是生活中實際行動開 始。最後在積分搶答的活動下,全場氣氛熱絡,許多同學紛紛搶著上臺,還有人在臺上架勢十足帶動同學復習十指口訣。只要上臺分享的同學,都從志工萬孝儀手中收到一份精美的結 緣小品並合影留念。

數次陪伴學生來實作的許欽禎老師開心表示,「學生回到學校看到我會主動說,我在家有做分類喔!飲料喝玩也會清洗喔!」湯惠伃則說:「在學校推品格教育,很單純想推動上人的 行善、行孝不能等理念。帶學生來做環保也是在行善,也因此加強了自己的環保知識,並參與講師培訓。學校反應也越來越熱烈,有些學生都來了好幾回,相信大家都有收穫。」

吃素也是救地球的方法之一,看到年輕學子午齋吃得開心,想必已種下飽滿的環保種子,更期待大家都能成為環保小尖兵。

圖左 : 簡單好記的環保十指口訣,在志工湯惠伃的帶領下,同學也伸出雙手親身體驗背誦。[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 同學們必需看視成堆的「垃圾」中,將塑膠、鋁、鐵、寶特瓶、不可回收、紙、保麗龍、電器,分至各個不同類別的籃子中,再由志工將分類完成的資源送到其他站去做細分處理。[攝影者:趙水源]

圖左 : 生活常見的塑膠袋,分類起來可是門大學問,材料分PVC、PP、PE,為提升回收價值,又細分為PVC白、PVC雜、合成塑膠袋、PE白、PE雜、PE其他;最常見的手提塑膠袋是PP雜,若把袋上的花紋剪掉就屬PP白。[攝影者:趙水源]
圖右 : 田安騏同學說:「知道寶特瓶可以製成毛毯,送愛心給有需要的人,在做這些事情變得特別的開心,因為自己也可以幫到他們。」[攝影者:趙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