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需要或想要 親子投資善念撲滿

需要或想要 親子投資善念撲滿

E-mail 列印
看見優惠、特價就想買,買了未必會用,大掃除又丟出許多東西……家長陪同孩子上「少欲」課時,有感而發。

慈濟馬六甲分會親子成長班(簡稱親子班)、慈濟青少年團(簡稱慈少)2016年課程以《八大人覺經》為主軸,設計每月主題,已於3月13日開課。第一堂課主題為「攝心」, 藉遊戲、影片了解個人心念變化無常,進而培養正確的人生態度,專心於當下人生。

要如何專注於當下人生?首先可學習少欲知足。4月10日親子班、慈少第二堂課,主題是「少欲」。兩班皆是透過遊戲、真實人物故事影片及增加雙向交流,讓家長、孩子加強理解 課程主題,並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選擇。

◎ 「5R」理念 克制「想要欲望」

慈少學員參加「欲望接龍」遊戲,每一位學員都要先說出自己想要的一件物品,而且第二位除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還要重複第一位朋友想要的東西,以此類推每個人說出前一位累計的 內容,最後一位需要準確說出整隊人需要的東西。這遊戲除了讓同學能互相認識彼此,也想要帶出欲望越多,承受的壓力就越重;反之,少欲知足,身心皆自在。

接著,慈濟志工陳淑萍(慈源)和孩子上臺分享,如何把「5R」理念(Refuse 拒用、Reduce 減少、Reuse 重用、Repair 修復、Recycle 回收)落實在家庭生活。陳淑萍和黃福源(濟鴻)夫妻倆在環保站看到很多物資被浪費,決定把身邊的資源物盡其用,也把愛惜資源的觀念灌輸給孩子;一些家具都是從環保站帶回, 經過修復再用,延續物命。

影片《禮物》,講述一位父親活在簡樸的生活中,很樂意把歡笑傳給一群不幸的人們,也把省下的錢藉孩子的名義捐出來。父親往生後,孩子才發現父親的善舉,也記起父親說的一句 話,「富有不是擁有多少,而是能付出多少」。

◎想要還是需要?

親子班小朋友和家長各自選帶自己喜歡的東西,計有零食、便服、寒衣、飲用水、玩具、導航系統、餅乾、書本等,自組巴士郊遊去。然而巴士超重了,他們必須丟下一半的東西,巴 士方能繼續前進。接著前往郊遊的路途中,天氣太熱了,需要飲水;下大雨了,需要寒衣保暖,中途還迷路了,需要導航系統的幫助。

有巴士順利抵達目的地,也有巴士因為缺少寒衣或導航系統而無法繼續前進。家長、孩子從遊戲中省思,所攜帶的是「想要」或是「需要」的物品?

另在「看看我、聽聽我」雙向交流環節,孩子們分成兩組,在國議廳及音樂教室同時進行。主持人問孩子,看見自己想買的玩具時,會出現怎樣的心情?得到玩具後,喜悅也許短暫, 過後就把玩具擱置一邊,或被送到慈濟環保站。

兩個場地的孩子們都很熱絡、踴躍舉手回答。四年級的陳景霖分享說,媽媽買了一部玩具跑車給他,當看見朋友有跑得更快的玩具跑車時,他吵著母親想要,他說:「見母親不允許就 生氣,後來轉個念頭,想想自己房間已經有很多玩具跑車,向朋友借來看看就好。」

他的外婆見證分享:「他很喜歡車子,雖然會鬧脾氣,但也容易轉念放下,很懂事。」

◎購買前的五個問題

有孩子分享想要買手提電話、想要父母陪伴到遊樂場玩耍,因不得要領而生氣、痛苦;後來經過父母說明原因,或體諒父母辛苦而釋懷。

要如何控制購買的衝動呢?主持人最後引導孩子先問自己五個問題,再決定是否買下該物品,即:「你已經有了這樣東西嗎?」「你有多餘的錢買嗎?」「這東西可幫助你的生活 嗎?」「買了以後可以常保快樂嗎?」「沒有這樣東西,會造成不方便嗎?」

在多功能課室的雙向交流環節,志工余瑞芳(慈鍠)同一時間和親子班及慈少班家長,藉分享身邊的人事物及影片,帶出同樣課題:控制消費欲望,幫助家庭精明消費,更重要是減少 消耗、把地球資源留給下一代。

目前任教於培華小學的老師羅玲納,分享自己的上班手提包,是用了超過十年的環保袋。「今年,捨下與朋友晨運的時間,與孩子一同參加慈少班。雖然得作出取捨,但每一堂慈少課 程,都感覺受用及有很深的體悟。

羅玲納舉例:「如今天的分享,所提出自我省思的問題也非常實用,好讓自己在買東西時可以認真考慮,是否真的需要,還是想要?

親子班家長周美霞分享:「逛街時看見商場提出優惠就會想買,買回家未必用到,大掃除時就會看見許多想要丟棄的東西。」參加親子班後,她和孩子從基本生活學習「少欲知足」, 當天課程更加深印象,孩子還時時提醒:「媽咪你有十仙嗎?我要投竹筒(慈濟撲滿)。」

◎行有餘力再助人

慈濟常常提及「八分飽,兩分助人好」,在不影響個人經濟和儲蓄之下,投零錢進撲滿,減少個人欲望之餘,祝願在當下,累積萬人善念,祈福於未來。

慈濟親子班自從三月份發出慈濟竹筒撲滿後,每月課程邀家長、孩子將善念(零錢)回歸,當天課程共回收了四十八支,慈少班則在這一天發送竹筒撲滿。

二年級的張子凌曾經就讀馬六甲大愛幼兒園,小學與親子班接軌。3月上課接獲竹筒後,張子凌會自動自發幫父親按摩「賺取」零錢,並一定記得天天臨睡前投錢,4月帶竹筒回來 捐,單純希望:「被幫助的人有衣服穿、有食物吃。」

慈少學員長曾嘉蔚則表示,不願浪費錢在不需要的花費,而且培養把省下的零錢投入撲滿的習慣,幫助有需要的人。她說:「不讓欲望控制自己,才會活得更快樂!」

竹筒撲滿回歸前,親子班播放《人間菩提.愛心撲滿克欲念》影片,證嚴上人開示,臺灣大愛幼兒園的小朋友,懂得製造時間撲滿、玩具撲滿等,來鼓勵自己善用時間及克制想買的欲 望。

親子班家長黃佩佩對自己孩子的舉動深表讚歎。她說:「兩個孩子都各有兩個撲滿,每天給他們零用錢,也天天為他們準備便當,一星期一天讓他們用零用錢買自己愛吃的東西,其餘 鼓勵他們儲蓄,並設有教育基金。」

孩子上街對某些玩具感到動心時,黃佩佩都會問:「這玩具除了玩,還可以做什麼?」對可以教育孩子的物品毫不吝嗇,卻對玩具、零嘴等止步。也許是從事私人洗腎中心護士的關 係,她注重孩子的營養健康及生活知足。

上課當天,黃佩佩的兩個孩子也帶來了竹筒說:「想要助人。」



圖左 : 親子班家長、孩子從遊戲中省思,所攜帶的是「想要」或是「需要」的物品?[攝影者:張子恩]
圖右 : 陳景霖分享自己如何改變心念,放下想要再買玩具跑車的欲望。[攝影者:張子恩]

圖左 : 慈濟志工鼓勵親子班家長領取竹筒撲滿,用小錢行大善。[攝影者:鄧遂嶸]
圖右 : 慈濟志工陳淑萍和孩子上臺分享,如何把「5R」理念落實在家庭生活。[攝影者:黃海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