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善解包容 無相行布施

善解包容 無相行布施

E-mail 列印
「上人對於弟子多麼的包容、善解,運用巧妙讓弟子不退轉,深怕再遇佛法,不知是幾世之後。」慈濟資深志工賴愛鄉這樣說著。2016年6月14日晚上,她應邀來到臺中市南區 福興環保教育站,社區讀書會導讀證嚴法師著作《靜思妙蓮華序品第一》下卷,分為「諸佛觀機逗教千億事」、「歡喜布施無所著」及「信解行布施」三單元導讀,計有二十六位志工 一同專心研讀。

◎ 觀機逗教引入門

證嚴法師講述《妙法蓮華經》時,期望慈濟人所做的慈濟事,緊緊環扣住經典,所以命名《靜思妙蓮華序品》,更期盼靜思弟子時時依經而行。賴愛鄉由一段段經文解說,舉實例說 明,並說:「上人對於弟子多麼的包容、善解,運用巧妙讓弟子不退轉,深怕再遇佛法,不知是幾世之後。」

賴愛鄉舉自身經歷很多病苦,得知證嚴法師要在東部興建醫院,她直接匯款,接著收到《慈濟月刊》、《慈濟道侶》等書,讀後心生歡喜,而持續投入至今。她因為病苦走入慈濟,有 著同理心與慈悲心,所以在膚慰病苦時就能得心應手,開導受苦眾生。

學佛不是為了逃避,而是更積極的奉獻,且從中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賴愛鄉另說起資深志工慈璽一段不順遂的婚姻。慈璽在坐月子期間,得知先生的外遇對象也同時坐月子。突如其 來的消息,慈璽不堪打擊,以離婚收場,不久後成為靜思弟子。她對先生的恨仍不能放下,到了香港想逃避紅塵出家修行。在剃度那一刻,她無法接受剃度法師對出家修行的見解引 導,因而放棄出家的決定。之後慈璽到了美國發展事業,也接引多位朋友,成為慈濟志業的大力推手,如黃思賢居士,更讓慈濟志業遍及全球。

◎ 歡喜布施無所著

經典中所指的都是世間的稀有寶物,拿來布施,接受的人非常歡喜。慈濟慈善濟貧,證嚴法師主張不使用舊物、舊衣,即使還很好,也要清洗整理,所補的鈕釦,也不能隨便,須注重 美觀與搭配,不能讓對方認為是「施捨」,這就是對受助者的尊重。

「法如筏者,安度彼岸」。情侶不知道分手的藝術,招來殺身之禍,或招來牢獄之災,成了恐怖情人。很少有家屬選擇原諒,但是下輩子,是否就此了結?受害者家屬會不會有「要報 仇」的念頭?家屬看到加害者就不高興,甚至扭打洩恨。如此,多少世才能了結?而且很容易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如果選擇原諒,來生面對面,擦身而過而已,沒有怨懟情節。

「如何才能入道得度?而不沉溺於苦海、愛河中呢?」賴愛鄉強調一定要備齊「六度」。

行六度,方能達到「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境界。「布施、持戒、忍辱」在利他。布施結好人緣,守戒讓人歡喜,忍辱別人傷不了我,乃利他的福德。讓人感受自己好相處,度量 大,這是福。「精進、禪定、智慧」是自利的智慧道。精進自我成長,禪定不被外境影響,智慧不但解決自己的難題,也能幫助他人度過難關。

◎ 布施結好人緣

「布施為六度之首」。布施破慳吝貧窮,即能引得廣大財富。菩薩與眾生要結好緣,最好最快的方法就是──布施。而六度中,每一度都要精進;譬如,布施不是捐一百萬後,就不再 捐了,而是要持之以恆地布施與付出。

「修福不修慧,福中來造業」,做慈濟事和眾生結好緣,累積福德資糧。如果沒有法,會越做越造業,容易與人起摩擦,到處傳言,結果產生人事的紛爭。

「修慧不修福,道業多辛苦」,到處沒有貴人,平常沒有累積福德資糧,下一世想要修行,經濟及人事上都會碰到很大的障礙。可見修福、修慧同等重要。

馬來西亞志工慈露,罹患四種癌症,她了解證嚴法師所說的「所做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所以,她在當地盡力付出。而慈露僅治療三種癌症,留下其中一種,做為付出時的自我警惕。

數學老師為跟不上進度的學生,不收費加強輔導功課。一開始只有三、四位學生,老師運用巧思,煮綠豆湯及準備餐點,做點心供應。結果,引來二十幾位同學加入,漸漸地,學生的 數學成績提升,這就是立竿見影的布施實例。

◎ 信解行布施

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稱為「三輪」;布施的時候體達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悉本空,則能摧輾執著之相,稱為「三輪體空」。所有有形的物質,乃因緣所聚成,因緣散了,即不存 在,歸於空。能瞭解後,即不執著。

人是依存的關係,互相依靠,才能生存。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隨著歲月的推移,父母會衰老,器官會毀損,常需要花用。反之,子女由幼年成長。倘若常向子女索求,久之,子女開始 不耐煩,而抱怨連連。所以,身體健壯時,不要常向孩子要人情,否則到身體不堪時,子女恐不耐煩再支應老年父母所需。要趁年輕時,積存福慧資糧。

有形的布施要歡喜付出,無形的煩惱也要拋捨,捨身外物,身體力行投入醫療、環保、訪視……。布施需打從內心歡喜付出;若流於勉強,即為不樂之捐。為了功德、顧及面子,暫時 的布施也能成真心。

◎ 善解包容 修好人緣

志工賴淑齡一直有「在人與人之間成長慧命」的觀念,承擔志工組長多年的她,每天馬不停蹄地聯絡組員,承擔志業完成使命。淑齡了解每一位組員的個性與處事風格,總懷著「善 解、包容」的理念,帶著組員共同成長慧命,淑齡認為是她應承擔的責任。她與先生陳宗慶,在社區都承擔組、隊長,平常他們不但布施時間、笑容及溫言暖語,更是以身作則,時時 學習,讓慧命成長。

投入校園晨間說故事的張宇,當大愛媽媽十餘年的她,只是想布施時間,在學校裡能教學相長。從所講的故事中,自己也有更深入的體會。在讀書會中,聽到「對孩子不能要人情」, 讓張宇想到,在生活中會向成年的兒子說,「養你這麼大,花很多錢,你總是要……」。她恍然大悟——現在一直討人情,真擔心到老年時,沒有孩子理她了。張宇從「心」要自立自 強,不要用光對孩子愛的存款。

今(2016)年才受證委員的蔡桂英,聽到「入人群,修好人緣」有深深的體會。接下活動幹事近半年的她,認為「平常要修好人緣,對於圓滿活動很重要。」桂英說:「每個人布 施時間、才能,各個功能共同參與,活動才辦得起來。」積極在社區運作的桂英,常在社群發佈訊息,投下愛的存款,活動越辦越順手。

由單親爸爸帶大的林美娥,歷經困苦的幼年生活,感受到父兼母職,養育他們四位子女成年的辛苦。在投入慈善訪視時,她更能體會案家的難處,悲心自然流露,她抱持同理心,感恩 照顧戶讓她能真誠地付出。美娥想到早年過世的媽媽,當時沒能為母親做些什麼,所以,她將想念媽媽的心化為行動,將照顧戶當成媽媽般的關懷。

慈濟志業行遍全球五大洲,援助過九十一個國家地區,希望受助者都能獲得那一份感恩。慈濟照顧戶,有很多翻轉手心成為志工,學習付出。人人在菩薩道上,發大心立大願,付出無 所求,自度且度人。

圖左 : 2016年6月14日晚上,資深志工賴愛鄉,應邀來到臺中市南區福興環保教育站,社區讀書會導讀證嚴法師著作《靜思妙蓮華序品第一》下卷。[攝影者:梁清溪]
圖右 : 臺中市南區慈濟志工,專注地聆聽賴愛鄉導讀《靜思妙蓮華序品第一》,希望將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攝影者:梁清溪]

圖左 : 志工賴淑齡(前)了解每位組員的個性與處事風格,總懷著「善解、包容」的理念,帶著組員共同成長慧命。[攝影者:梁清溪]
圖右 : 臺中市南區慈濟志工社區讀書會後,進行知心相契,彼此分享心得。[攝影者:梁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