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牽手再牽手 許一個乾淨的地球

牽手再牽手 許一個乾淨的地球

E-mail 列印
炎炎夏日何處去?有人戲水尋涼,有人登山避暑,有人即使是假日依然不休息地進修研習或從事助人利他的工作。臺北市文山區見習及培訓的三十六位志工,在近三十位慈誠委員的陪 伴下,就參加了木柵環保教育站的解說與實作課程,除了深入環保概念,也藉由身體力行,為地球的永續發展盡個人力量。

◎蓮霧樹下 第一個環保點

課程由志工呂怡德擔任司儀,一開始他點出臺灣資源回收率已達到55%,在世界排名僅次於德國、奧地利等先進國家,受到國際的肯定。緊接著由資深環保志工黃文川為大家開講, 他追溯大文山地區環保工作的起源,從1998年在政大附近蓮霧樹下的第一個環保點,慈濟志工緊隨證嚴上人推動環保的理念,一路拓展遠到坪林、菁桐等地區,「我的管區很 大。」身兼環保幹事的文川幽默地說。

經營素食餐館的他,總是把握每一個可以付出的服務時間,早上5點到恆光聯絡處開門,讓志工「晨鐘起,薰法香」,採買完餐館的食材後,他利用空檔到環保站處理資源回收的事 宜;下午的休息時間又會來幫忙載送回收物等等,形容自己是「做一天賺一天」。

2010年志工租下木柵路五段的現址,把鐵皮屋打造成可以使用的環保教育站,除了有固定每天來做回收的老菩薩和輪流值勤的慈濟志工長期處理從各環保點──樓梯間、陽臺、車 庫或是大樓、機構提供的回收物品,也接待國內外團體、學校來參訪與環保體驗。「早年我們去坪林回收時,還曾經看到冰箱在河裡飄,那是我們喝的水……」不忍也不願環境如此被 破壞,更體會到上人所說的「來不及」,黃文川和很多投入的志工都發願要做環保做到最後一口氣。

如今臺灣「回收再處理,分解再利用」的垃圾處理成為世界奇蹟,而慈濟的環保清流繞行全球10萬多個據點,與1990年8月23日證嚴上人於臺中新民工商演講時,希望志工 「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有莫大緣起。

然而慈濟的環保推動也受到一些誤解,「有人認為我們在跟那些靠資源回收維生的人爭利」黃文川回憶有一次回精舍,「有志工向上人報告回收的塑膠袋、廢紙等賣不到好價格,上人 反問志工做回收是為了賺錢嗎?」「當然不是!」推動環保與資源回收是希望「清淨再源頭」,能夠「不用、少用、重複用、修理再利用、清回收有大用」。

◎社區關懷據點

而更好的方式則是「素食」,蔬食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也減少飼養動物所消耗的穀物,促進個人健康,是愛地球最好的方式。慈濟長期關懷照顧七萬多個濟助戶,決不會與弱勢者 爭利或搶資源,「別人不要的,我們才會去收。」文川語重心長地說,「但是也有人垃圾都一起都進來,又髒又亂,唯恐影響年長志工的安全和健康,上人才會要我們『忍痛教 育』。」

說起慈濟老老小小、不分種族膚色、不分國內國外對環保的付出,黃文川可以講上三天三夜,「做環保可以活化腦細胞,」他舉臺北慈濟醫院身心科李嘉富醫師的分享為例,列舉做環 保的好處。對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臺灣來說,老人家來環保站這裡可以做回收活動,志工還會帶做運動、幫他們量血壓,邊做邊聊天、與人互動,兼顧到健康又可以減緩失智。「以後老 菩薩和志工在這裡量的血壓紀錄,會透過雲端跟臺北慈院連線,平時一生就可以看得到,就醫時也有紀錄可以查。」黃文川和社區志工也積極規劃未來要向衛福部申請,讓環保教育站 成為「社區關懷據點」。

◎與大自然對話

「我(大自然)不需要人類,人類卻需要我;如果我衰敗,你們也會,甚至更糟。你們(人類)想怎樣,決定於你們的行為,你們的行為決定你們的命運。」黃文川要志工閉起眼睛用 心感受「與大自然的對話」令楊玉鳳印象深刻。從小吃早齋的她,近年來盡量朝向全素努力,也希望能帶動家人。她固定會來環保站值班,每每看到志工辛苦分類、處理回收,心裡很 感動,也欣慰自己能盡一己之力,她期許自己能多學多做,跟家人與親朋分享,讓他們無論是在觀念上或行動上都能加入愛地球多一點的行列。

跟玉鳳一起在塑膠袋區分類的陳玉卿,對上人早在26年前就帶動志工做環保以及黃文川提到的「一天五善,力行減碳」所揭示的「小動作,大力量」深有所感,「上人的環保理念, 比全世界的專家做得早,看得遠,更走在前面。」她認同「對的事做就對了」縱然不被了解或遭受誤解,還是要堅持做對的事。平時她力行「減塑」,塑膠袋總是重複使用,用到不能 用為止;還會把清洗過、整理好的塑膠袋送給菜販使用。她從見習後就不再買活體食物,也減少葷食。

帶著兒子小豪,從越南遠嫁來臺的武金翠,很認同慈濟的環保推動,母子很高興可以一起做救地球幫助人的事,只要有空,不管是半天、一天,他們「有空就來。」金翠很喜歡這樣的 學習與體驗課程,「我要多學一點,回家鄉時可以分享給他們知道環保的重要,大家一起清淨在源頭,環保愛地球。」

◎貼近大地的付出

被資深志工暱稱為「阮阿旭」的林時旭一早上課時就汗水淋漓、全身濕透,原來他從薰法香時就來了,聞法後他就開始處理打包的回收物,而且是常態性的。他站在車斗上接過一包包 寶特瓶或一箱箱紙類,堆疊捆綁好後載送到回收商那裡去賣的身影,鮮明而生動。「人家八十歲都還在做,我多做一點他們會比較輕鬆。」他口中八十歲的志工賴子嘉,五月浴佛節前 夕因血管阻塞小中風,在環保站時出現出腳無法動彈的情形,幸無大礙,身體一恢復,就又繼續他從見習起一直做到現在的工作──環保。「環保是大家的代誌。」就是這份互相體 諒、疼惜的心,慈濟志工宛如一家人,牽手齊心做清淨大地的工作。

培訓慈誠的蕭榮棋今天隨時旭的車出去,「一大車才賣六千多元,如果換算工資,我們這麼多人在做,還有先前做的加起來,一個小時可能只有幾塊錢,賣不夠吃。」雖然是「廉價勞 工」而且錢也不是能夠放到自己口袋,因為回收的結餘都要用來護持大愛臺和慈善工作,他也不會「罷工」。「這是為了我們、為了後代子孫,一定要做的事。」榮棋以自己所做、能 做為樂,要一直做下去。

第一次來的林坤泰發現真的是「團結力量大」,早上來的時候原本堆滿回收物的空地,在中午前就整理好了。「那些東西如果一個人來做,可能10天也做不完,但大家一起動手做, 不到一天就做好了。一個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很多人一起做,可以做到一個人做不到的事,在慈濟就是有這種可能。」就像匯聚很多的小錢得以行大善,集合每個人小小的力量就能成 就大大的功德海。

「這裡是我們的家,歡迎大家天天來、作夥來、有閒就來,慈濟需要你、環保需要大家,也祝福大家越做越健康,越做越年輕和開心。」在志工分享的最後,資深志工楊傅秀美祝福勉 勵大家。「環保站是教化人心的地方,是大愛和感恩的好所在。」志工楊彬引大林慈院徐鴻傑的話,為志工今日的體驗與付出做總結,「環保點在哪裡,教育就在哪裡。」來一趟環保 站學習和實作,會有深刻體驗和收穫,歡迎大家的加入。

圖左 : 環保幹事黃文川向參加見習培訓的志工說明「慈濟環保人文與自我實踐。」[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 工作檯上什麼都有,志工不怕髒不怕亂,將它們分門別類裝袋處理。[攝影者:朱秀蓮]

圖左 : 環保站有血壓機,值班的志工會請環保志工量血壓並做紀錄,關切他們的身體狀況。[攝影者:朱秀蓮]
圖右 : 從越南遠嫁來臺的武金翠(右)帶著兒子小豪很高興可以一起做救地球幫助人的事。[攝影者:朱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