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桃園 宗們優化法脈永續 迎接未來五十年

宗們優化法脈永續 迎接未來五十年

E-mail 列印
慈濟走過五十年,「靜思法脈 慈濟宗門」要如何「優化」與「永續」? 2006年12月15日,同仁精進營第一次在花蓮靜思堂展開,一晃眼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今天10月21日至23日接連三天在花蓮靜思堂展開, 課程安排以「地球永續、慧命永續、慈濟永續。」為三大主軸;以善行對個人生命的價值、善行對社會的影響、善行如何永續為三個面向,由靜思精舍的德宣師父、德惇師父、德旭師父和德宸師父指導。

這次課程較以往不同的是,加了朝山和《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經藏演繹;而報名的學員分別有十八位精舍師父、四大志業體同仁六百零五位,還有二百三十八位工作人員及演繹人員兩百零七位,共計一千零六十八位一起精進。

◎宗門優化法脈永續 開營迎接未來五十

「靜思法脈」是內修清淨心,「慈濟宗門」是外行菩薩道,其思想主軸來自《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

10月21日下午「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志業體同仁精進共修溫馨開營,德宣師父勉勵:「在未來慈濟史上,2016年應該是被記錄的一年,因為慈悲的上人,帶著慈濟世界的二眾弟子,從出家眾到在家眾,從竹筒歲月開始,一直到現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整整走過了多采多姿的五十年,五十年的建築物也許舊了,有一點老了,所以在慈濟志業中心對內對外,同時說出慈濟志業下一個五十年,希望宗門優化,法脈永續。」

「深深感恩四大志業同仁默默付出,靜思精舍師父也有二十多位師父來參與。」德宣師父希望在下一個五十年,大家攜手同心,走出一條更寬更深更遠的慈濟,「大家在慈濟道上有這分殊勝的因緣,這一份的付出耕耘,種了這一份因,期待靜思人文跟慈濟人文能成為大家生生世世的優質基因。」

以服務之心承擔營隊學員長任務的是人文志業中心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委員湯建明,他把握開營時間,向學員們提醒這次營隊的默契外,也勉勵大家:「宗門營的舉辦,就是希望大家趁這機會,增長智慧,啟發更多的力量,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大家能付出更多更多。」

◎感動行善 見證大愛

課程一開始,透過上人開示影片,闡述慈濟在行善路上,碰到困難,如何堅信走下去、如何突破歷練成長。接著以座談方式,由詩人作家許悔之先生主持、林嘉俐師姊和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周如意師姊分享他們的行善之路。

身為演藝人員,很少人不追求名利,但對金鐘獎最佳女配角的林嘉俐來說,卻可以用最單純的心來從事公益。「我的父母親都是聽障人士,用父母親所給予的健康身體回饋社會,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自己不是當紅偶像,卻一樣可以發揮力量,成為守護他人心靈的園丁。」林嘉俐說,她很希望還可以為這個社會多做點什麼?但一直以來,總以為「藝人」的身分會讓她被束縛受約束,以致連她甚為嚮往的志工腳步都跨不出去。

直到她參加慈濟委員培訓後,才發覺實際上她的學習之路,是風光明媚、輕安自在的,她幾乎是無時無刻都可以安心學習。例如她到醫院陪伴八仙樂園塵爆傷者彭文郁,看到學護理的彭文郁,發願要讓受傷的雙手,在手術室給患者力量和陪伴;她的勇敢與大愛,就給嘉俐上了一堂很好的震撼教育,原來翻轉手心就可以給人安定的力量。

於是林嘉俐也勇敢地與小學老師分享,將竹筒歲月的精神帶到班級,讓學子募款、募愛心之餘,還能「傳遞幸福,儲蓄幸福。」並將這份愛送到土耳其。

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師兄及周如意師姊,談起他們十七年前與慈濟接觸,慈濟人「感恩、尊重、愛與惜福、布施的精神,讓身為穆斯林的他們印象非常深刻。」於是他們夫妻決定跟隨證嚴上人教富濟貧的腳步,在土耳其結合更多愛心志工為苦難人伸出援手。2011年敘利亞發生內戰,許多孩童流離失所,甚至湧入土耳其,胡光中夫妻與一群有心人,多方奔走,要為敘利亞難民孩童,許一個希望的未來。

胡光中表示,在土耳其的敘利亞難民,迫於現實的無奈,一群六至十四歲的孩子,為了生計放棄學業,每天打工十三小時。胡光中和志工們陸續拜訪孩童們的家庭、工廠老闆,並與孩子們對談,瞭解了他們想回學校的願望;胡光中便請慈濟協助,提供孩子們每月打工所得,使家裡得以維持生活,並請求老闆們諒解,讓這群童工回到學校。現在聯合國也已經採用這個模式,幫助更多的孩子上學。

「這些小孩長大,三十年後,有能力時或許也會去幫助人,因為他們一定記得曾經有一群穿著藍天白雲衣服的人對他們的幫助;但實際上,不需要等到三十年,這群小朋友在今年的臺南地震、臺東風災,便已將向上的手心翻轉成向下助人,雖然能力沒有太大,但已經從瞭解竹筒歲月精神,進而著手募心、募款、募愛,回饋曾幫助他們的臺灣人。」胡光中說到最後,用極其誠懇、感恩的語氣道,從慈濟人付出的過程中,他更深刻體會到慈濟是一個有心的團體,不是一個有錢的團體。

臺下的學員之一、靜思精舍的德杭師父,是第一次參加法脈宗門研習,聽完胡光中的分享後,他動容地說:「今年欣逢慈濟五十週年,能參加這次研習覺得非常有意義,而這一堂『善行』課,內容相當豐富,是對苦難蒼生以善行回應的體現,尤其是光中師兄跟如意師姊,讓這麼多原來沒辦法上學的孩子,可以再背起書包上學去,也讓他們的家庭可以過得去。」

另一位學員林武霆,任職臺北慈濟醫院教學部,與林嘉俐有類似的生活背景,為了生活必須離鄉背井工作,雖然有了安定的生活和家人的愛,但是心卻不知何故,就是漂泊不定,無法安住下來,總覺得只要一回過頭來,似乎 一切都只是一場空。直到踏入慈濟志業體後,不但找到了心的方向,也找到了心安住的方法。

林武霆微笑地說:「當有些人需要幫助,卻不知道能幫助他的人在哪裡?胡光中師兄他們適時的幫助那些難民、孩子們,以感恩、尊重、愛,跨越宗教、種族的藩籬的真心付出,非常令我感動。」

◎談天說地 地球永續

今天的課程相當豐富,即使已到傍晚時分,氣象專家彭啟明與稻香休閒農場的大地農夫陳瑤騰, 仍以風趣的對談方式「談天說地」,從淺顯易懂的「菜價」到大環境的改變;讓學員們在笑聲連連中很快就體會「為了地球永續,人人一定要共知、共識、共行。」

氣象博士彭啟明首先笑問農場主人陳瑤騰:「前段時間颱風來時菜價大受影響,目前青江菜、白菜飆漲到每臺斤一百一十元,平常時是三把五十元,這種價格是炒作的嗎?這該怎麼辦?」陳瑤騰說:「擔心價格太高,也可以自己種菜。其實種菜很簡單,在都市裡可以用盆栽,只要用對方法,有陽光有水,盆栽離地面有一定空間,就不會淹水,很快就可以收成,就不會受到市場的控制了。」

「有機的農作物不使用農藥,生產的農產品會比較貴。」陳瑤騰繼續分享,一般而言貴一倍算是合理,臺灣的蔬菜農藥殘留比例高,長期使用農藥的結果,影響蜜蜂生育能力,未來可能變成蒼蠅取代蜜蜂去沾花,扮演植物授粉媒介;萬物在生態系中各司其職,需要讓大地回歸自然機制,像志工們回到精舍,所吃的菜是師父們所種的菜,不灑農藥不施化肥,看到菜上的蟲也都是撥開,友善大地是與大地共生息,還地給大自然,對植物的傷害最小,有蟲的菜不一定是有機,但它卻是友善的地種出來的。

「友善大地是從一顆種子掉下來開始」,陳瑤騰接著分享,大自然也會自己種樹,只要人類不去動它,環境會長出適合自己的物種,若是人為種植,有可能是外來種,會變成另一種強勢物種產生威脅,只要還地予大自然,大地自然會長出自己所屬的生態。

彭啟明聽完陳瑤騰的分享,又微笑說,今年颱風數量其實並沒有比以往多,只是比較晚來,日本今年共七個,菲律賓有三個。氣候的變遷,讓大地的溫度升高,地球已連續十六個月新高破紀錄,都已經不是新聞,預估西元2100年時,地表升溫將達攝氏2度C的臨界點。

「蔬食是對改善環境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彭啟明語重心長地接續分享,在吃肉的排行榜中,臺灣每人每年肉類消耗量六十公斤,是全亞洲吃肉第一高的地方;全球牲畜飼養量越來越高,經濟發展越高的國家,食肉量越高,大部份的糧食都提供給動物吃,會讓糧食的供需很緊張,所以上人不斷提醒大家要蔬食。

「你會選擇蔬食嗎?」最後彭啟明對臺下的學員做了調查,用手機掃描QRCOD問卷,學員回饋的統計中有百分之六十會吃素,偶爾吃有百分之二十五,其餘是常常請假的就是每天都要吃肉,也有人認為在慈濟的的場合才會吃素。「今天的方法都是群眾智慧,也是提供大家吃素的一些方法。」彭博士再次鼓勵大家多多素食,健康、環保又能愛地球。

◎維那悅眾 主管學習承擔

夕陽滑落地平線,夜幕漸漸籠罩大地,已經到了「藥石」時間,大家整隊準備入齋堂共進晚餐。此時清亮的引罄聲讓大家精神為之一震,繼之沉靜的木魚聲起,教育志業基金會執行長蔡炳坤擔任「維那」、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擔任「悅眾」,領眾念佛陸續進入齋堂。

認識蔡執行長和林院長的學員,都不禁好奇地睜大眼睛,「他們怎麼會?」原來他們是經過德宣師父的悉心指導。首次承擔維那的蔡炳坤笑道:「這是一件很榮幸的事情,能夠來跟隨師父學習,才知道法器引磬要怎麼樣敲才會讓聲音更好聽,另外起音也要起得好,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一定要多多練習。」

第一次參加法脈宗門研習的蔡炳坤,進入慈濟志業之前,曾擔任文化部政務次長、臺中縣文化局副局長、臺中一中校長、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慈濟志業體系和過去的工作,對他而言是截然不同的,這一次兩天三夜的研習,他表示將會用心扮演好自己角色:「我覺得慈濟要去接近他,一般人可能都是聽到、看到,未必能夠深入,要深入之後才能瞭解到整個慈濟,從慈善、醫療、教育到人文,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典範,是為眾生付出的工作。就像我來到慈濟之後,才進一步有了更多的瞭解。大家應該一起來為地球、為這個世界做一些事情,所以我自己用很歡喜的心情來參與。」

也是以歡喜心來參與的林欣榮,手上拿著木魚,隨著節奏,配合蔡炳坤引磬聲,看似從容,事後卻緊張地說,平常用餐時是跟著大家的腳步進餐廳,心情很輕鬆,這一次要自已敲木魚,而且是第一次持法器,心裡很有壓力。尤其剛開始練習時還滿頭汗,有時忘東忘西,不像手術刀已經拿了二、三十年,就像吃飯一樣自然,還好有德宣師父的耐心教導,配合幾次後就慢慢順暢了,希望真正上場領眾時都能順暢地引領大家用虔誠的心、感恩的心來圓滿這次的營隊。」

◎跑站體驗 為地球儲蓄幸福

今天的最後一堂課是「地球永續」。課程中,分別藉由四大志業之「地球幸福站」、「教育幸福站」、「人文幸福站」、「慈善幸福站」等四站分站活動,各自發揮創意,以遊戲、戲劇、有獎徵答設計活動內容,參加的學員大都認為這是一堂有趣又很實用的課程,因此都認真地投入。

其中在教育幸福站,是由慈濟中小學師生共同設計,主要以製作果皮酵素帶動活動。學員張美玉跟著示範做果皮酵素,利用時間分享平日做酵素的心得,「我們可以用柚子皮、柑橘皮製作,不僅可減少廚餘,又可洗碗、洗衣服、清潔浴廁、或是種植盆栽、空氣清淨,甚至還可把酵素的比例調好當化妝水,讓皮膚很漂亮,而且痘痘也會很快就消下去,真是好處多多。」

另一位學員徐筳峴分享:「曾經聽過別人說環保酵素的用途,覺得是應該很濃很嗆的味道,沒想到果皮酵素的味道,是這麼清香。」顛覆了以前的想法,徐筳峴覺得這個天然清潔劑很不錯,而且簡單易做,回去後會學著製作。

透過分站,學員踴躍的參與有獎徵答,熱絡的氣氛瀰漫著整個現場,推選最具創意的分站,第四十七組的團隊用表決的方式,以人文的有獎徵答和舊衣製作環保袋的課程,得到認同。

任職慈濟基金會的學員廖怡敏分享:「面對塑膠袋造成海洋的危機,減塑是刻不容緩的行動,這個課程有趣又實用,將不穿的圓領衣服簡單製作,發揮創意就是獨一無二的環保袋,可以取代塑膠袋。」

而另一位任職慈濟醫院的常佑康醫師,生平第一次拿剪刀做環保袋,他開心的展示團隊共同的創意作品,「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但還是要很細心,因為如果沒有細心就會有漏洞,這是團隊合作,大家要互相的幫忙和補位,這樣才不會有漏洞。」

「塑膠袋的確是太浮濫、太多了!」常佑康覺得要在生活中落實就是減少使用塑膠袋,多帶幾個輕便型環保袋,每個人都去做,對環境一定會有好的效果,「其實我們家以前有很多舊衣都回收掉,現在可以帶小朋友DIY,因為這其實不必用到針線,小朋友做很適合,我覺得把他摺起來、收起來都不錯,不像有的環保袋笨笨重重的,比較不好收納。」

另一個分站活動「慈善幸福」,是考驗大家減少碳足跡及考驗體力的揹柚子充滿了笑聲,一個柚子代表一公斤的碳足跡,學員共分成十六組,然後在十五項的日常生活減碳選項中,讓每位學員作勾選,就代表可減少多少的碳足跡,然後逐次減少柚子,從活動中讓他們瞭解日常生活中要減碳並不難,最後愈少的柚子的組別即是獲勝組。

此站的第一組學員李昌狄是慈濟醫院的中醫師,扛著沉甸甸的一袋柚子,到終點站時,即不假思索選擇減少電腦使用的時間,他認為這是減少碳足跡最多的方式,親身體驗之後,覺得這是很有創意的一堂環保課。

三個小時的環保尋寶的課程,就在歡樂的氣氛中選出最具創意的「地球幸福站」後劃下句點,參與的六百位學員都將今日的寶物帶回家中,不僅自己享用,也能將「環保」方式推廣給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

研習中人人相互學習,不僅臺上分享的講師,就是臺下的、身邊的每一位都可以是自己的善知識。今日從開營到最後一堂,課程豐富、風趣又緊密,尤其在身心寬暢和藥石時間,也都安排《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經藏演繹走位排練,不僅讓學員們收穫滿滿,且透過佛法經典讓人人心靈沉澱。

圖左 :20161021早上11點精舍德宣師父指導維那悅眾練習。(教育志業執行長蔡柄坤-左,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中)[攝影者:張振成]
圖右 :「談天說地」課程,透過氣象專家彭啟明「談天」,稻香休閒農場的大地農夫陳瑤騰「說地」,課程以對談方式進行,從淺顯易懂的「菜價」談到大環境的改變。[攝影者:江展楠]

圖左 :教育幸福站,是由慈濟中小學師生共同設計,以製作果皮酵素帶動活動。[攝影者:廖漢清]
圖右 :分站活動中的「人文幸福站」,以減塑行動,拯救海洋,將不穿的圓領衣服簡單製作,發揮創意就是獨一無二的環保袋,可以用來取代塑膠袋。[攝影者:廖漢清]

圖左 :承擔學員長任務的是人文志業中心永續發展中心主任委員湯建明,他把握開營時間,向學員們提醒這次營隊的默契外,也勉勵大家:「宗門營的舉辦,就是希望大家趁這機會,增長智慧,啟發更多的力量,希望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大家能付出更多更多。」[攝影者:李奕萍]
圖右 :詩人作家許悔之先生(左一)主持、林嘉俐師姊和土耳其慈濟志工胡光中師兄(左二)、周如意師姊(右一)分享他們的行善之路。[攝影者:張振成]

圖左 :德宣師父在開營時勉勵學員:「從竹筒歲月開始,一直到現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整整走過了多采多姿的五十年,五十年的建築物也許舊了,有一點老了,所以在慈濟志業中心對內對外,同時說出慈濟志業下一個五十年,希望宗門優化,法脈永續。」[攝影者:張振成]
圖右 :塑膠袋真的是太浮濫、太多了!常佑康醫師(左一拿衣服者)覺得要在生活中落實就是減少使用塑膠袋,多帶幾個輕便型環保袋,每個人都去做,對環境一定會有好的效果。[攝影者:溫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