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感動的瞬間 化為行動

感動的瞬間 化為行動

E-mail 列印
雲嘉南高屏培訓學員在培訓幹事、隊輔陪伴下,2016年10月14日大清早從各地火車站搭著慈濟列車分別由南迴、北迴鐵路來到花蓮,分秒不空過展開密集的課程。

課程中安排「大捨之愛育英才」,是由慈濟大學曾國 藩教授詳細地從慈濟志業的發展,說明證嚴上人培育醫學院學生志在良醫,要真正關心病人為出發點。1994年成立慈濟醫學院,培育能關心病人,願意到需要的地方去服務的醫療人才。

◎無語良師捨大愛

而大捨之愛育英才是呈現「無語良師」在慈濟醫療的教育養成中重要地位,以及慈濟在醫學教育所實踐的入世理念。每位學員專注地聽講做筆記,有人頻頻拭去感動的淚水,內心泛起有生命時,必定要好好做許多善事,許下願望未來生命沒有使用權時,也要善盡利用成為「大體老師」。

曾國藩教授透過分析,西方社會早期是用犯人的身體來解剖,或是用無主的遺體,面對不認識的身體,學生的感受也是不舒服的,在解剖教學完成後,對於這些遺體又没有任何的儀式來處理。

曾國藩強調,在醫學教育的過程「解剖學」與「模擬手術」是非常重要的兩門課;醫學教學中,透過大體解剖,了解人體構造,也需要模擬各種病徵,在人體上練習如何開刀治療,兩者都需要「大體」。慈濟用感恩心,讓往生後願意以自己的身體,讓醫學生來做人體解剖,引領醫學生進入醫學之門,懷抱著大捨之愛的人,敬稱為「無語良師」。

學員透過曾教授說明,得知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在2009年4月22日大篇幅介紹慈濟大學的大體老師、模擬手術以及人文典禮,獲得國際媒體的肯定。

透過每一張影片讓學員瞭解,大捨堂的布置設備,「大體老師」有最莊嚴的居所。更為了落實對生命的尊重,整個學期的解剖教室環境清潔,都由上課的學生負責。解剖教學完畢後,學生們會親手為大體老師縫合、著衣、並為大體老師入殮、打掃殯儀館、送靈與火化,最後將部分的骨灰放在校內的大捨堂。

常住師父帶領感恩追思儀式的祝福下,伴隨著聲聲的佛號,場面莊嚴攝受人心。曾教授也讚歎志工是整個教學課程的核心,捐贈大體、協助活動進行,一直到膚慰傷心的家屬,貢獻出他們所有的力量。


◎體悟化無用為大用

學員劉錦玉在大林慈院工作十六年,,當初參加見習是因為工作考核可以列入人文時數,但透過見習也瞭解做慈濟的意涵。也因為父親罹病安寧療護,因而也投入醫療關懷,今年因緣成熟接受培訓,是自己要更勇於承擔的開始。

錦玉分享,大體老師因為知道人生的方向,活著時讓自己的人生不空過,更能事先立下安排後事,讓自己走得安詳無牽無掛也讓家人心安。因為他們把上人的法聽入心,才能如此有智慧的作好安排,並把生老病死看得開。

曾家茹在大林慈院教學部工作,也是曾家三姊妹老二,和妹妹曾秋蘭加入培訓行列,年輕充滿夢想與活力,更體會到上人的大愛要傳遍地球村,要勇於承擔做更多慈濟事。家茹已上過兩、三次人文營,大捨之愛的課程,每次都很感動次次淚水滿眶。

每次都想簽寫捐大體同意書,但其中有一欄,問要跟醫學生講什麼話?可每次想這個問題,就愈想愈多開始掉眼淚,所以至今尚未填表。

想到上人教導:「人只有使用權,没有所有權,化無用為大用。」「無語良師」能把無用化為大用,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為無語良師,這輩子可能無法當老師,至少可以當無語良師,讓醫學生再去做利用。

從無語良師身上看到醫學生學習完之後,家屬被安慰,心中非常感動,希望自己未來也可以讓家屬這麼的安心。讓自己的後事不用那麼複雜,也能到大捨堂去。

學員們從影片中,聽到大體老師的家屬尚未撫平喪親之痛,卻用很深的期許告訴醫學生:「寧可你們在我先生身上試劃二十刀,也不願見到你們將來當醫生時在任何人身上劃錯一刀。」而大體老師自己的留言:「當有一天醫學生在我身上動刀的時候,就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深深感受到大體老師的人生哲學充滿佛法、度眾生愛無邊。

講經堂呈現莊嚴肅穆的道氣,學員專注地聽課,有些學員泛著淚水看影片來了解整個儀式的過程,對所有人的付出有著無限的感恩。

圖左 :曾家茹聽完「無語良師」化無用化為大用的課程後,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無語良師。[攝影者:汪秋戀]
圖右 :培訓學員專注的聽講做筆記,有人頻頻拭去感動的淚水,內心泛起有生命時必定要好好做許多善事,許下願望未來生命沒有使用權時,也要善盡利用作為「大體老師」。[攝影者:汪秋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