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心素食儀 綻放果雕藝術之美

心素食儀 綻放果雕藝術之美

E-mail 列印
2016年11月17日,慈青社社課「心素食儀」活動,特地邀請東方設計學院講師高世達,來分享「果雕藝術」。高老師今天也帶領「廚藝社」同學,與慈青社同學在正意環保教育站,大家共聚一堂,與慈濟師兄師姊們法喜 分享。

德國IKA奧林匹克廚藝競賽,四年一度在德國圖林根邦(Thuringen)艾爾福(Erfurt)市舉行。報名參加國際餐飲界最高賽事,今年有來自全球五十六個國家,逾一千六百名參賽者一較高下。東方設計學院講師高世達,勇奪餐飲藝術類展示組及蔬果雕刻現場動態組「雙料金牌」。

高世達老師現場表演了果雕藝術,作品為「補食」,以南瓜為主題材料,雕出苦瓜的造型,青椒刻成葉子,韭菜花成苦瓜藤,芋頭雕刻成螳螂和小毛蟲,紅蘿蔔雕刻出小瓢蟲,形成一幅生態的圖景,作品唯妙唯肖,極富生命力。

今年三十二歲的高老師,調侃自己說著:「其實我國中時曾參加田徑隊,但是想到我自己不是運動的料子,腿也不長,如果要當運動員,也跑不過別人。高中時也不喜歡讀書,當時就想還是去讀餐飲科,因為覺得讀餐飲可以吃吃喝喝的,好玩又有趣。」

就這樣一頭栽進餐飲的世界裡,想一圆大廚夢。高世達老師任職於「東方設計學院」餐飲管理學系,擔任講師的高世達老師,專長是中餐烹調、蔬果雕刻、西點烹調、日本料理、宴會菜餚製作。目前高老師已經完成碩士學業,這其實也是讓他自己意想不到的ㄧ件事情。

高世達老師表示,他感謝慈濟師兄、師姊的邀請,讓他有機會到慈青社,分享「果雕藝術」。他覺得教師是一份責任,會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引導學生,因為現在的孩子,對於自己都是沒有目標,所做的事情,都是應付家長而已。其實興趣不一定能當職業,但是當興趣變成職業的時候,就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

高世達老師非常感謝父母,供他讀到大學畢業,但是「當我想到父母沒辦法養我一輩子時,所以我就開始思考應該要有能力回饋父母。」

接觸餐飲以後的高世達老師,除了技術提升之外,還可以吃到美食,進到廚房認識很多的食材、調味料…。這些東西加加減減,就變成好吃的料理,發現餐飲好好玩,而且月底還可以領到薪水,這讓世達老師更愛上了餐飲。覺得這就是他要追求的理想。

當初高老師也萌生想過要換工作,但是覺得餐飲還是自己的專長與最愛的工作,所以就繼續堅持下去。轉到教職覺得責任更重大了,也常常反省自己能力的不足,所以參與進修,讓自己再提升,也會鼓勵孩子,全心全意的投入,只要願意努力,一定會受到大家的肯定。就像參賽得到金牌,也沒有獎金,但是還是勇往挑戰,有人笑他傻,高老師卻覺得,這是面對自我跳戰的最高境界。

講到媽媽的時候,高世達老師不禁紅了眼眶,哽咽的說出:「心裡最想感謝的是媽媽,因為媽媽不論何時,都支持他的想法與行動,覺得媽媽好偉大,他是我一輩子最深愛的人。」比賽的時候都會想到媽媽,也是支持高老師的最大力量。

東方慈青社社長楊鄀林分享:「非常感謝今天高老師,帶著廚藝社的社員一起來與我們聯誼,與我們分享非常精湛的果雕藝術,高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上進的人,所以也激勵我,凡事都要有恆心和毅力的去完成。」

高老師的分享,讓孩子們學會了堅持與努力,還有做人做事的原則是孩子學習的目標,相信孩子們以後對任何事,也會更加細心與耐心的去完成。

◎「簡樸」健康好味道

今天的茶食點心是「雙菓壽司」與「小葉」紅茶,陪伴慈青社的汝樣媽媽,一早就在自家將壽司米飯煮好後,用壽司醋調味拌勻待冷,再用豆皮包起來後,上面放上靜思文物出品的莓果乾,與堅果搭配起來,好吃又營養,媽媽們直呼做得很開心,也讓孩子「簡樸」吃出健康好味道。

邱美惠媽媽與社團的孩子們分享「心素食儀」,她說:「心─―寬知足無煩惱、素─―齋護生疾病少、食─―物環保少天災、儀─―禮周到氣質好。」其實吃東西都跟我們的「心」有關係,「想要」和「需要」之間,真的要細細的考慮。慾念不要太高,回歸「簡樸」夠用就好。美惠媽媽也鼓勵在座餐飲社的同學,能多研發一些蔬食,期望年輕人匯聚在一起,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樣就能化「來不及」為「來得及」……

圖左 :高世達老師與同學們分享果雕藝術,也說出了他一路走來的辛苦點滴,希望能夠提供給在長的同學參考。[攝影者:林冠銘]
圖右 :邱美惠媽媽與社團的孩子們分享「心素食儀」,她說:「心─―寬知足無煩惱、素─―齋護生疾病少、食─―物環保少天災、儀─―禮周到氣質好。」[攝影者:林冠銘]

圖左 :東方慈青社社長楊鄀林(左一)分享,她表示「高世達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上進的人,所以也激勵我,凡事都要有恆心和毅力的去完成。」[攝影者:林冠銘]
圖右 :慈濟志工與高世達老師(中),在果雕藝術作品前合影留念。[攝影者:林冠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