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救將任務 從根本做起

E-mail 列印
臺北場的「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第二天(2/18)上午在新店靜思堂進行靜態課程,153位學員從認識災害、網路科技與社會實踐、災害相關資訊應用等課程中,學習專業知識。下午前進新北市童軍龜山營地,展開一連 串實務體驗;「救將任務¬--災害情境模擬」和「慈悲科技設備導覽」,讓學員從課堂理論到實作模擬,體驗救災是需要更多的學習。

慈濟走過五十多年,累積許多救災經驗,希望與更多有志於投入災害援助工作的年輕人分享。舉辦「救將!防救災科學營」,期望透過災援相關領域專家、專業團隊的課程,以及實境體驗、團隊模擬創作的方式,凝聚網路世代對災害的共識與行動。

「當災難來臨時,如何成為有用的救將?」司儀馮燕老師問,面對臺下這群年輕人馮老師說:災難來時憑著熱血直接衝到災區,不但無法協助救災,反而成為災民的惡夢。慈濟舉辦這個活動的理想,是希望更多人來學習,怎樣在災難中變成一個有用的「救將」。

◎認識災害好管理

要防災、救災,首先要先認識災害,氣象專家彭啟明博士,談到「災」是水,火,刀兵,荒旱等自然或人為禍害的通稱,他問到:「氣候變遷和戰爭動亂有關係嗎?」其實人類正加速環境的破壞造成全球暖化,加上其他的有毒物質,災難太多救都救不完。然而災難不分國界,一方有難十方馳援全球要同心,唯有人人提升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專業能力,一起共知、共識和共行才能真正做到防災。

現任臺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陸宛蘋,講授「認識災害管理」,她表示可從社區災害管理四階段、臺灣公部門於災害救助的角色、參與災難服務的挑戰三個重點。其中社區災害管理減災、整備、應變和復原四階段形成一個循環,若能由民眾及其組成的自發性團體掌控、控制時,才能真正解決核心問題。陸老師提醒學員:參與防災、救災服務,不能只憑熱情,需要有專業能力,資源掌握、溝通協調;個人的自我覺察、知進退。

從事防災專業的學員邱靖媛認為:「防災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關於災害的預防、應變,以及減災的重要性,可以讓年輕人了解自己能做哪些幫忙。」她希望透過救將營隊,學習更多實際的操作及應變。

◎地圖「救」是不一樣

OSM社群理事長鄧東波先生表示,科技發展,地圖己不是傳統的地圖了,不僅止於商家查詢、導航,而是人道救援、社會公益(輪椅地圖)、環保(飲水地圖)等。並舉例:慈濟在菲律賓獨魯萬海燕颱風,也利用它來標示臨時學校房舍,甚至使用在以工代賑的計畫。

鄧理事長詳述:地圖是記錄地理資訊的一種圖形語言形式,也是存儲和傳輸地理資訊的載體。其中「整理資料地理座標,高壓電是很好座標系統認路法。」讓學員們很驚訝。他鼓勵學員善用科技,全球可以使用OpenStreetMap開放的地圖,找到全球地圖環境資料、全球社群活動,透過科技軟體、人力結合,明確標示出道路、房子,讓救災工作更順利。

Flying V創辦人林弘全先生表示,當遇到困難時,許多人都期待別人來救助,但是如何利用工具、資源?其實,自己幫助自己才能解決問題。林先生從投資的角度看救災防災,提出智能防救災的未來,當災難改變了地形,利用科技用很短的時間偵測地形、重建模型協助救災。

林弘全先生強調:災難發生,不可能置身世界之外,必須以全球化的角度,進行整體思考與規劃。因此期望:建立永續平臺,讓任何領域的創作,以低風險的方式踏出第一步了解自己,累積籌碼。

來自桃園的學員卓卿暉表示,每次看電視上報導,慈濟人都是站在第一線協助救災,他想要藉由營隊獲得更多防災救災知識,並學習新式儀器設備、體驗救災,期許日後能實際投入救災活動。

◎有效救援 從根本做起

「技術人如何發揮科技運用在救災?」究心公益執行長莊國煜想身為科技人,如何運用鍵盤、透過電腦貢獻力量呢?他表示,藉由衛星圖畫出遠在天邊發生災難的地方,再透過數位化組織幫助當地做救援工作。他成立究心公益科技的理念,如同種香菇一樣,不只是教種香菇,還希望大家都能具備,找適合的環境和種植的能力,如此才能真正改善生活。

相同的,救援工作也要從根本做起,莊國煜說:平時做好三件事:一、災前準備,透過氣象提供資料,預估受災地方和災害嚴重性後,可以先做防災措施,減少受災範圍和降低災情。二、災中反應,讓在地社群收集詳細的環境資訊,並且應用工具標示出受災地方,自動匯出成政府社群可以使用的防災地圖。三、災後協調,透過資訊提供不同組織,給與最有利的協助。

◎當黑鏡與知識相遇

PanSci總編輯鄭國威表示,臺灣鄉鎮面積不大,但是「八八風災」時南部受災北部不清楚,以及災難發生時該怎麼選擇資訊?也不知該將資訊發布到那裡?於是有天災,同時也會引發資訊災難。數位時代人手一機,早也看、晚也看,每人一天平均要看一百五十次,面對這面黑色鏡子,鄭國威問:當災難來時我們可以做什麼?

鄭國威針對資訊、災難和知識的關係,媒體為何掌握不到正確的民眾意見呢?於是提出人類在溝通知識上的三個挑戰,一、專業的詛咒:專業無效與社會脫節;二、解釋的衝動:人類遇到事情無法等待真相就急著解釋,反而讓事情更複雜。三、逆火的陰謀:當別人指正時,無法接受內心受創,反過來相信自己造成的錯誤。

當今科技發達資訊取得容易,當某事件被討論、被報導時,看該花多少時間判斷它的真實性呢?應該去哪裡求證呢?科技非常重要,但對於獲得的資訊要驗證它的真實性,多了解並加以查證,不要太早下判斷,應用科技加入求真求正的社群,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對國際救災有濃厚興趣的學員呂昂潔,透過課程學習更多,救災比她所想像還要更具規模:「一般人對救災的認知,只是個人的付出而已,其實它是需要團隊的運作,要有共同的認知與默契,因此也是需要很多資訊,所以完善的規劃是很重要的。」

◎實際模擬體驗救災

靜態課程告一段落,午餐過後,全員前往新北市童軍龜山營地進行實作模擬,行程中隊輔說明:因為蘇迪勒風災時,新店烏來一帶嚴重受創,慈濟人前往協助鄉親清掃家園,當時與龜山國小結下善緣,因此選在新北市龜山童軍營地進行情境模擬。

遊覽車緩緩行至目的地,學員們開心邁步進入營地,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高唱「真正高興的見到你,歡迎你到慈濟來……」迎接救將們。學員分成A、B、C三個鄰,再依各鄰分成安管場控、資訊通訊、人文紀錄、住屋場佈、綠能照明、餐食準備、供水保暖、運輸配送及物資管理等九大功能,進行救援模擬。

圖左 :OSM社群理事長鄧東波先生表示,科技發展,地圖己不是傳統的地圖了,不僅止於商家查詢、導航,而是人道救援、社會公益(輪椅地圖)、環保(飲水地圖)等。[攝影者:安劍強]
圖右 :究心公益執行莊國煜表示救援工作也要從根本做起,平時做好「災前準備、災中反應、災後協調」三件事。[攝影者:安劍強]

圖左 :司儀馮燕老師問學員:「當災難來臨時,如何成為有用的救將?」憑著熱血直接衝到災區,救災不成反而成為災民的惡夢。[攝影者:顏天賜]
圖右 :臺北場的「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第二天(2/18)上午在新店靜思堂進行靜態課程,讓學員從認識災害、網路科技與社會實踐、災害相關資訊應用等課程中,學習專業知識。[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PanSci總編輯鄭國威問學員:「面對手上這面黑色鏡子,當災難來時我們可以做什麼?」[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當學員們開心邁步進入營地,身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高唱「真正高興的見到你,歡迎你到慈濟來……」迎接救將們。[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慈濟北區急難救助隊成員也到新北市童軍龜山營地,協助學員進行「救將任務¬--災害情境模擬」。[攝影者:孫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