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法親關懷 慈濟的愛一直都在

法親關懷 慈濟的愛一直都在

E-mail 列印
「志工平常愛別人時,法親也需關懷。」2017年3月4日的午後,來自臺中市各區一百五十位慈濟志工幹部,分為三梯次與花蓮靜思精舍德曉、德勷法師溫馨座談,兩位法師特別叮嚀。

◎ 找回慈濟魂 重拾初發心

當志工陳麗偵提出「怎麼找回資深志工的初發心」的同時,七十三歲的劉游美在法師的引導下,提起「要把握當下,趁還可以的時候,要趕快去做……」罹患關節炎多年,而且膝關節開刀的游美感慨地說著。

已投入慈濟二十多年的劉游美,提到與她同時投入慈濟的夥伴大都年邁,且夜間不想外出。她也看著較年輕的志工,每天為經濟打拼,無暇參與慈濟活動的無奈。

德勷師父提醒,年紀漸長身體難免出狀況,要找回資深師兄、師姊的初發心,要先瞭解其狀況及原因,體會他們參與活動的適應程度,以免其產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失落感,鼓勵與持續關懷是關鍵。

德勷師父也舉出彰化九十九歲的蔡寬,前陣子志工早會時,在當醫院志工期間,透過視訊向全球慈濟人說:「師父(上人)說『要站出來給人看!』所以我就走出來了。」說明了肯定與鼓勵的重要性。

德勷師父舉例,去年(2016)臺北區到社區關懷,一對資深的志工夫妻,因體弱生病,由一位經營早餐店的師姊,幫他們打理日常生活起居。同棟的另一位資深志工,是「漸凍人」,也是由這位經營早餐店的志工送餐服務。

在法師關懷時,由他們口中說出「師姊都送東西來給我吃!」。
間接得知經營早餐店的師姊,默默地做了很多事情。師父強調「志工平常愛別人時,法親也需關懷。」

◎ 持續聞法 開啟心門鑰匙

志工賴美儒,敘述社區一位志工因事業經營失敗,罹患躁鬱症,住院期間法親曾到醫院關懷,向師父請示──是否能致贈祝福紅包,給予溫暖的關懷。那位躁鬱症志工,亦曾勤務之後,而無法安心睡眠。並曾反映,法親過度的關心,反而造成他的壓力;他希望不要太多人來,影響休息時間。

「疾病讓某些人造成心理壓力。」德勷師父提醒,需要長時間的陪伴。也叮嚀定期服藥,鼓勵能讓病人產生信心。法親不要太刻意的互動,才不會讓他產生壓力。更提醒要持續聞法,也許不經意的一句話,是開啟病人心門的鑰匙。

德勷師父再提起一位資深志工,隨著子女旅居美國多年,年紀漸長,直到失智。回臺時,拿《行願半世紀》書籍給他,看證嚴法師的相片時,他卻說:「呦!這個人很面熟喔!」這說明早期投入慈濟用心的種子,已深埋八識田中。當他見到上人時,不禁哭了起來。更說明平時「薰法香」讓慧命持續的重要。

◎ 承擔學習成長 傳承讓志業永續

志工賴進奇,述說在社區陪伴慈青的過程,邀約參與慈濟活動,藉機讓慈青多認識慈濟,希望他們能自發性參與,不要僅為學分而出席活動。但是,限於社區人才不足以因應大學生的需求,缺乏與現今大學生活的互動模式,導致慈青裹足。

賴進奇說出「力不從心」的感慨,求教於慈青出身的德勷師父。也建議花蓮本會,能設計出一套「與慈青聯繫」的模式,讓慈青在不影響課業狀況下,參與志業,避免社區勤務上的負擔。

資深志工蔡素蓮,整個下午全程陪伴三個梯次幹部座談。她回應賴進奇陪伴慈青的困擾,說起早年大家都年輕的時代,約在1993年左右,一次到南部跟著慈青穿起原住名傳統服裝,在營火晚會現場大跳山地舞的情景,至今記憶深刻。因此,中部地區各大專院校陸續成立慈青社。如今,蔡素蓮感慨地說:「年齡會說話,大家年紀都大了,不要有『沒有我不行』的想法!」強調傳承的重要。

德勷法師關心著慈青學長,在社區陪伴慈青的狀況,也談起二十幾年前與的慈青互動模式,與現今的創新手法及慈青思維大不相同。在本會一直不斷激盪,想出如何親近年輕人的方式,以及打破社區框架,整合人力共同成就。

法師也提到,慈濟在今年二月份,於全臺舉辦三場「救將!防救災科學營」,邀集十八至三十五歲的青壯年,著重創新的實務手法參與。並鼓勵現場志工─ ─承擔是學習成長的開始。

多位新承擔幹部,感恩法親與前輩的提攜與陪伴,仍有「做不好」的擔心。德曉師父以「承擔,護法就會來!」鼓勵他們;並表示,付出的點點滴滴,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期勉大家勇往直前。

3月5日全球慈濟受證委員、慈誠及培訓委員、培訓慈誠利用周末假日在各地靜思堂、聯絡處等道場辦理一日精進研習,花蓮靜思精舍德曉、德勷兩位法師提前抵達臺中。3月4日下午,與中區四合一功能幹部溫馨座談。德勷師父強調落實「小組關懷」,讓人人都能投入志業的提示;更以「相在心裏面是『想』」及「心上的『田』如平常的作為」的解字,強調時常洗滌,找回清淨的心。

圖左 :七十三歲的劉游美,提到與她同時投入慈濟的夥伴大都年邁,也看著較年輕的志工,每天為經濟打拼,而無暇參與慈濟活動的無奈。她自許「要把握當下,趁還可以的時候,要趕快去做。」[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花蓮靜思精舍德曉法師(左)及德勷法師(右),針對志工幹部提出心得與分享,一一提供具體建議與指導。[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志工賴美儒,敘述社區一位志工因事業經營失敗,罹患躁鬱症。法親過度關懷,卻造成師兄的壓力困擾。[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擔任和氣組長第二年的志工廖文娟,分享社區內活動多邀約年長志工參與或上台演繹手語,形成老幹帶新枝的模式,增加彼此的成就與互動。[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溫馨座談串場人莊秀美,妥善控制三梯次溫馨座談,讓座談會圓滿完成。[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三梯次換場空檔,志工莊秀美(立者)說明座談會進行方式,以及共同的默契。[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資深志工蔡素蓮,整個下午全程陪伴三梯次幹部座談。提醒「不要有『沒有我不行』這種沒進步的想法。」她強調傳承很重要![攝影者:陳榮豐]
圖右 :資深志工湯春元,例舉他早年因「我沒辦法承擔中隊長」的警惕,而自告奮勇承擔中隊長的過程,鼓勵現場志工,承擔,是學習成長的開始。[攝影者:陳榮豐]
圖左 :志工賴進奇提到社區缺乏與大學生活潑互動的模式,導致慈青裹足不能參與志業,志工有「力不從心」的感慨,建議本會,能設計出一套「與慈青聯繫」的模式,讓慈青在不影響課業狀況下參與志業,避免社區勤務上的負擔。[攝影者:陳榮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