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南投 慈善訪視 救助貧病也救心

慈善訪視 救助貧病也救心

E-mail 列印
「有人說社工太慈悲了,明明案家生活沒問題了,為什麼還是一直補助他?」3月2日,在埔里聯絡處舉行的三月份個案研討會上,臺中社工督導李冠蓓道出志工與社工之間,在某些地方存在著看法上的差異。

「明明我們評 估案家負擔註冊費沒問題,為什麼還要幫他繳?」「明明可以停案了,為什麼不給停?」「為什麼停濟了還要求列入居家關懷?」存於志工心中的疑惑,社工督導李冠蓓及社工王名容在七個個案的討論過程中,適時地向出席的五十一位埔里區志工表達慈濟慈善救助的精神與上人的期盼。

◎予以長期照顧或急難補助 有時費思量

訪視志工賴錦文提出新個案討論:單身的五十三歲案主,一個多月前輕微腦中風,目前行動還算自如,只是手指會發麻,使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用藥。案主從事音響修理的工作,但少有工作,三餐有時會有鄰居送餐或者吃泡麵。案主名下有一間房子,但十多年前車子借人發生車禍,因未按期支付賠償費,被銀行進行假扣押,因此房子一直無法處分。案主原本有兩輛車,已賣掉一輛,手中的一輛還有四十萬的分期貸款,每月須支付一萬二千元,最近打算以三十五萬元賣出。訪視團隊評估他的身體有恢復健康的機會,所以建議每個月補助他五千元,然後觀察他未來的發展再做評估。

受理案主提報的志工黃瑞嬌表示,外觀上他的中風不嚴重,如果能夠積極復健,幾個月應可好轉。一旦他賣掉車子,就沒有負債,只剩下三餐問題,而且鄰居有給他送餐,故建議先給他急難補助,再觀察是不是給予長期補助;如果擔心他用錢不當,可以請「老吾老基金會」給他送餐。

「急難補助指一時的需要、突發的情況。」社工王名容解說,但如果需要補助的時間在三個月以上就屬中長期,六個月以上就是長期。因案主復原的時日未知,故通過每個月予以補助五千元。王名容提醒志工要事先告訴案主這項補助是有期限的。

◎補助可高於生活所需 給予案家脫貧的力量

另外,由訪視志工顏明義提出討論的個案:五十二歲的案主多年前車禍,右腳萎縮,行動不便,生活尚可自理。積欠農健保費三萬元。案主十年前離婚,育有二子,與八十二歲的父親同住,案父領有老年年金三千六百元。兩個兒子就讀高工,高三的長子成績較好,志工與案主前妻協商,她願意負擔教育費。高二的次子有學習障礙,假日去打工,月入七、八千元,是家中主要的收入來源,但因工作需要而分期付款購買中古機車,需月付三千元,至七月到期。案父最近罹患肝腫瘤在臺中就醫由妹妹支付醫藥費。訪視團隊評估打算每月濟助五千元,而積欠農健保的部分再商請健保局能否給予分期付款。

王名容建議提高補助金:「父親還在住院,小孩也要生活費,補助一萬元也不會太多。」顏明義表示,因考量案家有次子打工的收入及案父的年金補助。但案主對於志工要將他提報為長期照顧戶,十分感激。督導李冠蓓也建議對於案主這樣的老實人,可以多補助一些。最後眾人決議每月補助案家六千元。

王名容表示,有志工反映,關懷個案時會覺得收支問得太清楚好像在調查人家、或者說案家所說的收入也不一定是真實的。但她強調:「我們補助的目的除了救病、救貧之外,還要救心。」如何才能救到案家的心?就是要能夠真正補到他的不足,他才能感受到慈濟人是真正在幫助他,所以詳問案家的收支,絕不是用調查的心態,而是與對方互動。

「補助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算是夠了呢?」王名容再補充說,由於每個人的用錢態度不同,所以是用一般社會基本的生活水平去衡量,讓其三餐、就醫、就學都沒有問題。她說:「甚至上人也期待,在我們的幫助之下,案家能夠有些盈餘可以存起來,遇到事情時可以自己解決,不用事事都要向慈濟人或別人伸手,這樣會讓他們更有自信心。」

聽到社工言及補助可以比生活水平多些,訪視幹事陳景美提出她的經驗:有一些個案認為慈濟人很有錢,所以幫助他們是應該的,就要求繼續幫忙,如何拿捏?

李冠蓓答覆,這種情形是各區普遍遭遇到的現象,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每個月必須到案家關懷,與之互動,才能教育他們、引導他們。也要跟案家講明白補助金的用途。錢愈來愈薄,李冠蓓也希望補助能與時俱進,遇到需要協助的老實個案時可以多補助一些,讓他們能夠點滴儲蓄以應不時之需,那才是案家脫貧的力量。

◎訪視之路考驗多 面面俱到最圓滿

近日埔里區接到八位同德家商的安心就學補助的提報,經訪視評估只有四位需要補助,但社工在訪視後卻全部予以補助,志工有些氣餒。

會中,李冠蓓解釋道:有些居家關懷的孩子家長說註冊沒問題,但老師卻帶孩子來找社工說孩子家庭有困難,孩子當面委屈落淚。父母跟孩子說的不一樣,可以去跟學校老師及案家探究背後的原因,是否父母是出於愛面子而說沒有問題。

「有些時候當初補助的原因消失,但是案家是不是有產生新的問題?是不是如上人所說『離苦得樂』了呢?」雖不輕言停濟,但李冠蓓向志工強調:如果真的停濟後案家生活無虞,要停濟是沒有問題的。

而志工黃玲珍正是面臨想要停案,但社工卻不希望停案的困擾。她所關懷的居關戶是去年三月由案主孩子學校的輔導主任向慈濟提報。慈濟志工為案家清掃、修繕住家,但案家似乎不領情,黃玲珍屢次前往關懷皆碰壁,都必須透過老師才能和家長互動。考慮到現在案主受傷的手已經康復,案夫也已經有了穩定的工作,所以決定停案。

聽完黃玲珍的報告,李冠蓓不捨她一片熱誠,卻受到案家冷言冷語,當場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稱讚她是上人的好弟子。

◎用心良苦列居關 陪伴孩子求學路

幾度陪伴黃玲珍前往訪視的志工曾麗玲也疼惜黃玲珍所受的委屈,她說:「我們也知道救心很重要,但與家長之間的那一道鴻溝卻始終無法跨越。」志工到家訪視,案主夫妻倆卻自顧看電視,無視於志工的到來,直到志工提到學費補助夫妻兩人才轉頭,令志工感到心痛。這樣的忍辱付出無非心繫案主的六個孩子。曾麗玲建議,既然黃玲珍遭遇瓶頸,那是否由他人補位?

訪視幹事陳景美說明,在考慮停止居關之前,已請志工吳秀銀透過孩子的老師從孩子身上了解家長是否對慈濟有溝通不良之處,然後再進一步處理。

李冠蓓說明不停案的原因:「我們希望家裡有小孩的案家都能持續做居關的陪伴,一來可以提供新芽獎學金的申請,二來孩子長大了會知道有一群穿著藍天白褲的師姑師伯給他們關懷、協助;甚至如果孩子再三個月或半年就要畢業,接著工作承擔家計的孩子,我們也要陪伴他到畢業。」

「師姑師伯真的很善用慈濟的善款。」會中出自社工對訪視志工的這句讚言,正說明志工與社工之間在個案補助上存在差異的癥結所在;慈濟的善款來自十方大德的點滴捐輸,慈濟人自認要為每一分善款把關,用所當用,因此精打細算,同時也企盼受助家庭能夠早日自立自強,甚至翻轉手心成為助人的人,無非也是一念慈悲。

歷經兩小時的討論溝通,志工們吐露了心聲,也更了解社工希望增強案家脫貧的能量及長期陪伴弱勢孩子的一番用心,志工與社工間更能合作無間地,繼續攜手朝著共同目標──為苦難人「拔苦與樂」而努力。

圖左 :社工督導李冠蓓希望補助能與時俱進,補助可以稍高於生活所需,讓他們能夠點滴儲蓄以應不時之需,給予案家脫貧的力量。[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社工王明容表示,慈善補助的目的除了救病、救貧之外,還要救心。唯有詳問案家的收支,確實補到他的不足,案家才能感受到慈濟人是真誠相助,才能救到他的心。[攝影者:潘常光]

圖左 :訪視志工黃玲珍說明她一年來積極關懷個案卻遭到冷漠以待,因此想要停案。社工督導李冠蓓給她一個溫暖的擁抱,為她打氣。[攝影者:潘常光]
圖右 :幾度陪伴黃玲珍前往案家訪視的志工曾麗玲(左)不捨黃玲珍一再忍辱承擔使命,但心繫六個孩子,建議換人接手關懷。[攝影者:潘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