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從水窖故鄉來 求法寶推環保

從水窖故鄉來 求法寶推環保

E-mail 列印
「我們是從水窖的故鄉來的,甘肅有水窖,也有大愛村。」6月13日中午用過午齋,來臺灣參加「2017年慈濟海外環保幹事精進研習」的李桂芳領著趙紅豔,笑臉盈盈的從臺中靜思堂六樓講經堂走了出來。

甘肅,黃河 貫穿整個省分,讀過國中的地理課本,才約略想得出它和臺灣的相對位置。位於黃土高原旁的邊緣地帶,擁有典型沙漠氣候,夏天最高溫達到攝氏三十八、九度,冬天下雪,氣溫有時在零下二十度左右。從甘肅蘭州到臺灣,在Google地圖上所標示出來的直線距離是2609公里。

李桂芳,去年(2016年)年底來臺受證慈濟志工;趙紅豔,今年年底才要受證。她們從甘肅蘭州搭機至南京,再轉機至臺灣,才參加了在花蓮舉行的「四合一全球幹部精進研習」,就接著到臺中參加環保幹事精進研習。

◎水窖 牽起甘肅與慈濟的緣

慈濟自1998年深入甘肅高原,至2010年止,援建當地乾旱嚴重的地區水窖工程近萬眼,不但解決當地人每天要花十幾個小時找水、挑水的問題,也讓身處大漠邊緣的甘肅人民知道了「慈濟」。

那時,當地政府也呼籲人民自建水窖,終究杯水車薪,一直在幫忙募款建水窖的李桂芳,並不知道慈濟也在當地建水窖,當她有因緣接觸慈濟,才知道原來慈濟也在當地建了這麼多的水窖,讓她十分感動。

趙紅豔也提到,當她第一次聽說臺灣的慈濟人到甘肅幫忙建水窖的時候,她的內心非常震撼。「慈濟人連續十幾年一直往那裡跑,從臺灣到甘肅靖遠,要走多少路呀,真是辛苦,我特別感動。」趙紅豔說:「作為一個甘肅人,我特別感謝慈濟。」

一直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來臺灣見證嚴上人,趙紅豔掩不住心中的喜悅說:「從南京一上飛機,我確定自己將要到臺灣見上人,我就開始哭了。」卻在真正見到上人的那一刻,她止住了淚水。趙紅豔說:「那種感覺好像見到自己的媽媽一樣,特別親切。」在此之前,儘管沒有見過上人,沒有來過臺灣,但是,在趙紅豔心中,她一直把這裡認定是她的心靈故鄉。

「她(趙紅豔)在我們甘肅是『硬承擔』的,我們都希望她能來學法求寶,把這些觀念帶回去。」已從職場退休的李桂芳,在一旁提到當地慈濟志工對趙紅豔的期待。所以當趙紅豔提到回甘肅後,可以將「蔬醒111」的聯署人數從原來的不到百人,推廣到「至少一千人次」時,李桂芳連著說:「一千太少,一千太少了。」

說完,二個人都笑了。

◎「蔬醒111」 聯署有法度

談到慈濟一直在推動的「蔬醒111」勸素活動的聯署,趙紅豔特別有感觸。她說,小時候,地球的災害並不是很常見,但是隨著人類的慾望越來越多,每天在地球不同的角落,都有發生一些災害,這些都是人類無法控制的,「但是,追根究柢,源頭還是在人類的內心,所以回去以後,我要大力推動蔬食,畢竟減碳最快的方法還是蔬食。」

「蔬醒111」的聯署,趙紅豔在微信(大陸的通訊軟體)群組裡也有在邀約,但也只邀了五十多個人。「原本都只是在辦理活動的小範圍內跟大家推廣,回去之後,我們也可以到公園、到廣場,給不認識的人推薦。」趙紅豔繼續談到她的想法,或許剛開始可能只是每年一天,慢慢地可能會一個月或者一週一天,「大家都來吃素,那樣的話,會減碳更多。」

李桂芳也提到,他們在甘肅也有在做聯署,但是成效一直沒有很好,今天上午聽過臺灣北區環保團隊,分享他們在社區推動「蔬醒111」的聯署方式後,李桂芳有感而發的說:「我們當初應該更用力,把這件事當成重要的事在做,現在更瞭解可以怎麼做了。」

趙紅豔也提出她的想法,她說:「我們有時只針對對慈濟了解的人才給他推薦,這回看了師姊的分享,我們才了解可以給身邊的人都推薦。」李桂芳馬上在旁補充,有一些社區志工可以做,有一些素食餐廳的老闆,也可以去簽。李桂芳一時眼睛發亮,彷彿找到了突破之道,她說:「今天的這個課聽了,我們覺得有更多的方向,這些方法都是很實務的,包括寺院,都可以去推呀。」

◎酷暑寒凍天 一場也沒停過

儘管甘肅位於大漠邊陲,乘著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契機,蘭州已發展成現代化城市。李桂芳就提到,在蘭州當地,簡單的環保理念大家都知道,也都知道應該要環保,但是都覺得那應該是政府重視,而不是個人應該做的。

2015年6月,慈濟志工開始在當地推動環保,卻是在一位志工家裡做;真正有固定的環保點,卻是從2016年3月份開始,在一個小區(社區)的中庭。李桂芳表示,當地社區居民開始了解,慈濟做環保還延伸到慈善,紛紛起來響應,慢慢跟著在家中做環保,再將回收物品送到環保點來回收。

「其實我們在做環保,就覺得好像只有這麼三下、二下,再往前沒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聽過臺灣志工分享在社區做環保的經驗,李桂芳才覺得,「方法很多呀,有這麼多方法,比如說,我們不應該只盯著垃圾去做,而是從少製造垃圾,從心靈環保做起才對。」

每週二下午三點半到五點半,是李桂芳和趙紅豔他們固定做環保的時間。平時,社區居民是把自己在家裡的分類帶過來,有些小區裡的老人,會請志工到家裡把他們平時的回收物拿來。趙紅豔說:「社區的居民知道我們會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方做環保,他們就會把回收物送過來。」

李桂芳也提到,要讓小區的人知道,慈濟人誠正信實,「因為他們在家裡就把垃圾分類做好了,你不去收,他們會認為我們就是說說而已,就丟掉。」因此,不論是酷暑、寒冬,還是下雨、下雪天,甚至是過年期間,也不停歇。

「有一次,大概是十一月左右,天氣很冷,二個小時環保做下來,我們每一個人的腳都凍了。」趙紅豔笑著說,這時,有一位志工就提議,「我們以後都穿二雙襪子。」那麼,下雪天呢?李桂芳說:「我們就在一個陰臺(建築中與陽臺相對應的一種半室外空間)的下面,可以擋著雪,下雨也做,一場也沒停過。」

除了場地的困境外,當地志工人數短缺,也是做環保的一項考驗,自2010年11月,從甘肅來臺受證的第一批志工到現在,甘肅只有五位志工,再加上今年要受證的八位,才不過十三位。李桂芳說:「平時在做環保的時候,大概會有三個人。」「我一個人也做過。」趙紅豔馬上接著說。這麼辛苦為什要做?李桂芳說:「救地球呀!」趙紅豔也說:「救人心呀!」

看到在臺灣的慈濟人,有像臺中靜思堂這樣莊嚴的道場可以共修,趙紅豔顯得羨慕萬分,她提到,蘭州慈濟人目前面臨到的,是沒有固定的活動地點。每次辦活動,都是根據參加人數的多少,或是辦理活動的地點,臨時找一個地方。「人少,可能在某一個師兄師姊家;人多了,可能再去另外找一個地方。」趙紅豔接著笑著說:「東西都是借放在一位師兄家六樓,沒有電梯,每次辦活動時搬上搬下,連路都走不動了。」

李桂芳坦言,沒有固定的共修處,的確是在當地做慈濟的一項困境,「這次回去之後,應該呼籲家人戒慎虔誠來好好地做,來募一個可以共修的地方。」此外,他們也希望有一個可以每天做環保的地方,李桂芳說:「要讓小區的人看到我們的堅持,這也是讓他們堅持在家裡做環保的理由。」

慈濟在甘肅建了水窖與大愛村,李桂芳說,上人一定非常希望甘肅有種子可以萌芽。「天下眾生的苦,是救不完的,只有自己救自己。只有弟子成長起來,自己把自己救出來,上人的手和腳就更多了。」

將在今年年底來臺受證委員的趙紅豔,滿臉自信的說:「回去要邀約更多人加入慈濟,要如一位師姊說的,把自己當成線,把撒落四處的珍珠串起來。」

天遙地遠的甘肅,天候條件或許不如臺灣,環境可能也沒有臺灣的便利,但是,跟臺灣慈濟人一樣的,都是為了上人救地球、不忍眾生受苦難的一念心,而願意去做。
圖左 :將在今年年底來臺受證委員的趙紅豔(右二),滿臉自信的提到,回去甘肅後要邀約更多人加入慈濟,就如另一位志工說的,把自己當成線,把撒落四處的珍珠串起來。[攝影者:顏啟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