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傳播美善 紮好基本功

E-mail 列印
八八風災後不久,慈濟人文真善美志工吳明倫來到屏東的林邊鄉,發現這裡受災嚴重,與大愛臺聯絡後,便拿起錄影機拍攝現場情形,也訪問了當地居民。從滿目瘡痍的景象、人們的心酸絕望、到幾天後慈濟人終於來到……。

兩年後,吳明倫將當下林邊的樣貌、當年幾位受訪居民的現況,與八八風災後不久留下的紀錄,做出一部媲美專業水準且感人的紀錄片《故鄉的土地》。

在桃園靜思堂舉行的人文真善美研習營的第二天,即6月14日下午「傳播美善」的課程中,影像組的學員們一同觀看這部《故鄉的土地》後,求知若渴的他們,提出相當多的問題,講師也毫不藏私的一一為他們解惑。

如何找尋訪問的對象﹖沒有做旁白﹖怎麼企劃﹖有無腳本﹖怎麼鋪成﹖使用音樂有無版權等等問題。

吳明倫笑著回應學員:有的訪問的對象是路人甲、乙,在那花了一段時間紀錄,有許多巧合,像分別訪問的兩個人竟是父子。也有觀察哪些可能有故事的人,就去訪問他,兩年後再刻意去尋找這些受訪者。

沒有做旁白,收集現場採訪,讓當地人說出故鄉原有的樣貌、風災前後狀況、慈濟人到來後的一切,這樣比旁白能更貼近觀眾。像這樣的災難是天災﹖還是人禍﹖大家都知道,當地因養殖業興盛,長期抽取地下水的結果就是,不僅土地已無法耕種、下大雨後水排不出去,所以遇到莫拉克颱風傾瀉而下的豪雨即釀成災難,實不意外。

至於沒有企劃和腳本的問題,文發處影視組的洪翔郁師姊回答,應該要有,但明倫師兄平日基本功做得很好,又拍攝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如此運用自如。吳明倫則解釋,在那裡待的時間夠長,對那片土地有所瞭解,聽著受訪者的故事,紀錄時,漸漸會知道感動的點在哪裡,也就會有要怎麼做、怎麼拍的一些想法跑出來。而平日沒事到處走走時,所拍的日出、日落和風景照,都可運用到影片當轉場的空景。

到南京工作的學員范揚漢是屏東人,看到這部影片的感受比別人深刻。他說,背景音樂是影片的靈魂,若撇開版權問題,使用〈月琴〉配樂是否比「思想起」更好呢﹖

吳明倫很認同地表示,只要公開的影片,是一定要使用經授權同意的音樂。此外他也分享採訪收音的技巧、觀察力的培養等等,讓學員們獲益良多,下課時間到了,學員們都掛著滿足的笑容,伸展筋骨、稍做休息,再迎接下一堂也是由講師吳明倫、陳珮瀅分享的精彩課程。

課程開始,延續昨天功能分組的採編教學及演練,影視組講師要和大家研討較技術性的議題,透過影片和大家共同研討「分鏡的運用」,且讓學員分享彼此的經驗,期望日後可以拍出更好的影片。

所謂分鏡的概念,是指一個畫面透過幾個鏡頭,來呈現出大中小的場景,好的分鏡能讓畫面更生動豐富。講師吳明倫就八八風災時所拍攝〈行善行孝不能等〉紀錄片為例做討論。

「以前老師都說拍攝要有123大中小的場景,是否不管拍攝什麼都要有大中小景?」來自湖南武漢的學員唐建雲提問。

「好像影片裡山區那個店的大景還不夠大,無法顯示出這家店周圍是否還有其他店?」第五組的學員林木紳也向講師提出問題。

對於分鏡技術性的問題,大家非常熱烈地討論,有些學員提出問題,除了講師的回覆,也有學員以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

有分鏡自然就有分鏡腳本,分鏡腳本就是拍攝前的企劃,來自大愛臺的同仁陳珮瀅,就大愛臺《菩提心要》的腳本結構向學員做說明,何謂腳本及腳本的作用。

「腳本和場記表有何不同?」 「腳本要由誰負責寫?是文字還是錄影者要寫?」 「有沒有適合我們用的腳本格式?」學員以前不曾接觸過腳本,因此也都一一提出問題。

陳珮瀅表示,場記表是拍攝時人事時地物的描述,而腳本則是拍攝影片故事完整的內容。腳本不管是文字或錄影者都可以寫,只要溝通好即可,但不論由誰寫,最重要的是務必要仔細看清楚每一個畫面,腳本的書寫也要有起承轉合。

學員對今天下午分組討論很熱烈,但時間似乎不夠用,在大家都覺得意猶未盡之餘,講師留下微信聯絡方式給學員,學員可以隨時在線上精進共修。

承擔文字的學員毛靖燕今天覺得收穫很多,她從課程中了解以後要如何與攝影做搭配,消除了她以往總是無所適從的感覺,相信爾後他們的出班紀錄一定會更有深度也更圓滿。

圖左 :影視組講師透過影片共同研討技術性的「分鏡的運用」,讓學員分享彼此的經驗,期望日後可以拍出更好的影片。[攝影者:王鳳嬌]
圖右 :承擔文字學員毛靖燕於課後分享收穫,了解日後要如何與攝影做搭配,爾後出班紀錄一定會更有深度與圓滿[攝影者:王鳳嬌]

圖左 :學員們熱烈提問,講師也毫不藏私的一一為他們解惑。[攝影者:溫巧好]
圖右 :南京工作的學員范揚漢是屏東人,看到此部影片感受深刻,詢問講師有關技術性及背景音樂的問題。[攝影者:溫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