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0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明白而安心 歡喜做到法喜

明白而安心 歡喜做到法喜

E-mail 列印
早上晴空萬里,學員列隊走出靜思堂,沿路樹木成蔭,空氣間飄來令人心曠神怡的芳香青草味,約五分鐘的路程,很快地來到目的地。

花蓮靜思堂於6月7日舉辦連續六日的「2017年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活 動第三天(6/9)慈善分站研習,「用心、用愛、性善、用德-慈善特色與定位」在慈濟大學二0五A室上課。

◎合法有保障 步驟要正確

諾大的空間,講臺上工作人員正前置作業,上課前幾分鐘,學員有人靜坐,有人圍在一起低聲討論,教室內一股蓬勃生氣;首先是宗教處莊雪吟談「慈善法律新知-大陸慈善法」。她談到慈善組織是非營利組織,慈善募捐是不具公開募捐資格……。莊雪吟引用許多章程條款,很明確地讓學員明白,慈濟在大陸是合法團體。她請學員共同的默契:「勿轉發未經確認,以及與慈濟無關的募款信息。」學員都頻頻點頭回應。

接著是宗教處王運敬分享,從基金會的評估談起,今年的三月大陸發布慈善評估結果,
他很肯定大陸的慈善法,有關隱私權他問到:「慈濟有保護隱私嗎?」學員回答:「有!」繼續問:「在哪裡?」臺下學員你一句他一句講不出答案,他幽默地說:「接下來都是雙向問答,不懂最好不要亂回答。」幽默的口吻引來哄堂大笑。接著他公布答案:「有受訪同意書,還有執行遵守到位。」學員恍然大悟一聲嘩然。

「人心淨化如清晨、社會祥和無紛爭、天下無災無難無嚎聲。」王運敬說出慈濟三大願景,慈濟的慈善環繞這三個為準則,「內修外行為價值、四大志業為整合、志工參與為主軸、圓形慈善愛心循環、走在最前做到最後。」這是慈濟慈善特色,王運敬一一說明細節,有學員喊「讚」同時獲得掌聲如雷。

王運敬說到慈善與佛法結合:「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輾轉,乃至無量。」就是志工種子、農夫精神、勤勞刻苦、耕耘心田。最後他問學員:「遇到災難時你會怎麼做?」他將提報賑災的重點步驟「成立團隊、回報本會、掌握災情、了解需求、聯繫單位、評估重點、物資盤點、法親關懷、災區安全、熱食提供……明確地的說明,學員都很專注聆聽頻頻點頭回應。

◎慈善到護心 行中需有法

坐在右後方九十三組的學員林秀芳,來自福建的廈門,2013年受證,目前在社區承擔課務活動組,她說:「慈善在中國大陸立法之後,在大陸做慈善更有信心,也很感恩慈善法和慈濟所做的相吻合。」還沒上課之前她單純認為,僅是做關懷、訪視,現在有了法律保障,會更有方向。

針對慈善與佛法結合,她說:「慈善不僅是要幫助人,還要有上人的法,慈善不是一個人的,是要帶動整個社會。」她認為僅是給物資幫助是不夠的,而佛法是慈悲等觀的精神,從慈悲喜捨當中帶動感恩戶,不僅物資幫助,也幫助他們心靈的提升。

來自重慶第八十組的學員張菊霞,已經是第三次來到花蓮,目前承擔人文真善美窗口,上課時非常專注勤作筆記,她覺得上人把慈善和佛法融合在一起非常好,口齒伶俐的她表示:「因為我是從善門進入,光是做慈善我永遠與佛法無緣。」她的印象中拜佛就是求神問佛,那不是她所要的,她曾在靜思語書籤看到:「千拜萬拜,不如跟父母說聲愛。」她覺得這就是正信的宗教,因此才投入做志工。

本身是護理人員的張菊霞,有感而發地說:「一開始做的時候很歡喜,歡喜之後會有很多煩惱,只有真正聞法之後,才會從歡喜到法喜。」她認為只要行中有法,縱然面對再多的承擔,或遇家業、事業繁忙時,只要有法在,任何的困難都能克服。她期許將所學帶回社區分享,積極菩薩大招生,讓重慶的團隊更壯大。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慈善法規、慈善結合佛法的特色以及賑災作業流程,讓學員徹底了解,不僅是慈善還需照顧人心的意義,誠如兩位學員所言:「更明白更安心、做慈善從歡喜到法喜。」讓他們可以放心接引更多人間菩薩,菩薩道上法喜充滿。

圖左 :宗教處副主任王運敬跟學員分享課程主題:用心、用愛、用善、用德----慈濟慈善特色與定位;精舍師父蒞臨指導。[攝影者:鍾淑芬]
圖右 :王運敬師兄說明當災難事件發生時慈濟人第一時間的行動程序與規劃。[攝影者:鍾淑芬]
圖左 :學員說透過今天的課程能讓大陸人做慈善更有信心,對脈絡也更清楚,帶動慈善不是一個人而是要整個社會。[攝影者:鍾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