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記錄經藏 團隊分享交流

記錄經藏 團隊分享交流

E-mail 列印
2017年慈濟全球人文真善美研習第二梯,於6月22日在新店靜思堂進行第二天課程,實作與各國分享交流是重點。上、下午共有四個國家的團隊,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斯里蘭卡,分享該國真善美運作的特色,供學員 參考觀摩。

◎馬國浴佛編採 合和互協

馬來西亞雪隆分會真善美團隊以2017浴佛出班為主題,介紹團隊運作模式。浴佛是兩天的活動,共有七場,一萬三千人參加。真善美影視負責人紀文賜先講解編採組分為圖文影三組的架構,文字和圖像必須含編輯臺以及日誌組。動用的人力包括二十六位文字、五十位圖像和十八位影視。

編採兼文字負責人陳思妤以編採、排班、出班、後製、回傳的流程,說明整個活動過程真善美的運作。思妤表示必須先找出記錄的亮點,然後圖文影一起討論人力配置,因為圖像影視志工各自有考量點,團隊甚至花了五、六個鐘頭熱烈討論與磨合才取得共識。活動當天出班一定要求今日事今日畢,最後一定要求作品回傳。

圖像組負責人鄭錦輝分享,事前熟悉場地,構思畫面很重要。圖像志工出班分定點和三合一,每一位圖像志工出班的任務和主題必須先規畫並表定說明。圖像要以提供日誌的照片為主,因為我們是做上人的眼睛,一場活動做出好的日誌很重要。活動之後當天回傳,事後必須要一起討論、回饋。

最後影視負責人紀文賜再以編採、排班、出班、後製、回傳的流程說明影視的出班程序,活動當天有專人後製,後續再請錄影志工剪輯自己的影帶上傳存檔。這次浴佛出班的作品成果有兩則日誌、十五篇文稿和八則新聞。

◎東瀛慈善紀錄 觸動人心

日本團隊用兩則長期記錄的溫馨故事分享紀錄成果。東京的陳靜慧說在日本分會是很迷你的團隊,是「顫」地求生存記。

2010年當時還是街友的柏木冬樹因熱食發放接觸慈濟,後來慈濟辦浴佛,他主動過來詢問有關宇宙大覺者,進而協助志工活動時搬東西發熱食。後來志工邀約他一起演繹「行願」與「圓夢」,到後來他還邀約街友一起來參加《父母恩重難報經》。2012年,他發願希望能見到上人,開始努力打零工賺錢存旅費。因失業而落魄的他,有了慈濟志工的陪伴,溫暖了他的心,重新站起來。終於在2014年3月圓夢,得以回來見上人。

一張張相片,穿插幾段影片,柏木先生的改變,慈濟人的用心,因為真善美長期又詳實的紀錄,得以有完整動人的故事留下來。2016年,柏木先生往生,陳靜慧講到這裡忽然哽咽語塞,原來多年來與柏木先生互動,已建立了相當的感情,對於他的往生,感到很不捨。

另一則是慈善關懷,由林淑芬分享大阪岩村益典的故事。岩村在臺灣住十幾年,因病半身癱瘓,在臺北慈院治療告一段落後,希望回到大阪故鄉繼續醫治,大阪的志工接手他回到故鄉的關懷。志工幫他找醫療院所與陪伴他八十多歲獨居的老媽媽,這中間遇到下飛機後,因為醫療制度的限制,找不到醫療院所可以入住,在救護車上苦苦等候。也找到他的老媽媽,給予愛心關懷與互動。相片裡,救護車上藍天白雲陪伴岩村的畫面,陪伴老媽媽的畫面,在醫院裡陪伴他復健的畫面,一一述說著慈濟慈善關懷的精神。真善美記錄慈濟人的愛心,在分享過程中打動每一個人。

◎星國發心傳法 培訓有成

「新加坡慈濟人文真善美團隊成立於2010年,從五位不同功能的志工開始,這五位志工至今一直都在。」志工李明慧偕同團隊,分享當區人文真善美成立的篳路藍縷;同時為了承擔傳法的使命,更跨國到斯里蘭卡培訓志工,七年來一步一腳印,呈現一篇篇美善故事,觸動人心,為來自海外的九十五位志工上了一堂寶貴人文課。

新加坡的緣起,從1996成立文化中心開始,2010年人文志業發展室成立,人文真善美團隊正式成軍。然而當區志工幾乎都是年輕人,人才流失的情形嚴重,為了維持團隊正常運作,人才培訓是必須積極面對的問題。

1999年開始,團隊便不定期舉辦志工培訓,2005年真善美功能落實社區,2011年每個月的真善美月會轉為人文真善美共識會,2014年規劃二年一階的課程,2016年更規畫體驗課程,共有一百零五人報名,招生成效頗佳,課程內容除了加強企編及獨立作業能力,團隊落實社區三合一,邀請社區組長參與、宣傳,並推薦人才,同時也透過模擬情境,讓學員體驗如何進行三合一的運作。

除了人才培訓,幹部更是團隊運作的靈魂人物,彼此合和互協,對於團隊成長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幹部的共識,也是社區規劃的重點任務,因此也連續二年辦理幹部工坊,訂定全年的計畫及工作目標,每月舉辦幹部月會,培養團隊共識。

七年來真善美團隊從無到有,到現在新芽綻放,菩提林立,李明慧回顧過往的成長,感恩地說:「承擔真善美文字已經十五年,從以前不會打字、漢字拼音,一篇文稿要寫一天,到現在很快就能完成一篇文稿,一切都是在困難中學習。」

新加坡志工陳潤嬌,平常喜歡寫作,但二十幾年沒寫,在林翠蓮師姊的鼓勵下,從不會學到會,讓她克服恐懼,參加2016年人文真善美志工培訓。第一次參加培訓,原來心情很緊張,幸好有很多師兄師姊陪伴,做中學,學中覺,更了解慈濟的理念,讓她越走越堅定,慢慢可以承擔二合一的勤務。她感恩團隊給機會陪伴,承擔醫療做二合一的機會,學習如何掌控場面,一路成長。

新加坡團隊目前面臨最大的人才荒是影視人才,林矜錕也是剛培訓的影視志工,為了精進求法,也隨同團隊來參加海外研習。第一次拿起攝影機,他形容好像第一次拿到汽車執照,第一次出班拍攝的影片,就順利在大愛臺播出,讓他備受肯定。

◎跨國勤播善種 斯里蘭卡露曙光

新加坡團隊日漸成長,也將善種跨國播種到斯里蘭卡。新加坡志工林翠蓮,從2004年南亞大海嘯,第一次踏上斯里蘭卡,當時沒有錄影機,也沒有照相機,物力及人力維艱,2004至2008年由花蓮本會及大愛臺協助報導,2008到2012由大愛臺陪伴,零星的出班都只能由翠蓮進行報導。

2013年翠蓮開始每二個月,每次二個星期,到斯里蘭卡考察會務,並培植真善美志工,惟勤務繁忙,乃辭去人文真善美幹部,但人文真善美一直在她的心中。因為深知人才培訓的重要,2015年她開始教志工使用錄影機,並自學簡報,從人事時地物開始,教他們寫故事,做簡報日誌,再將英文簡報翻譯為中文。多年用心耕耘終有成,一直以來都由新加坡志工支援的斯里蘭卡,今年終於呈現當區獨立製作土石流救災的影片。

林翠蓮期許未來,今天開始組織團隊,要專注在人文真善美,未來斯里蘭卡的新聞能一直出現在大愛臺。

在斯里蘭卡從事專業攝影師的尼桑達,曾參加二次義診,對於真善美的圖像也有概念,翠蓮轉譯他的分享說:「我是一個專業攝影師,拍的笑容歡樂,都在一瞬間,但慈濟的報導是最真的。我很喜歡慈濟,慈濟是我的生命,回去後會去找自己一組攝影師來看,慈濟這些真人真事的東西。」

◎新芽綻放 跨國續緣

馬來西亞的學員鄭錦輝,因為在馬來西亞的好朋友都是慈青,因此當他到新加坡工作的時候,很自然地就走入慈濟,同時參加人文真善美,負責圖像的部分。一年半後因為工作再度回到馬來西亞,持續深耕慈濟人文八年,目前負責馬來西亞人文真善美師資培訓。

曾經是新加坡人文真善美團隊,回憶最後一次和團隊到斯里蘭卡義診十天的活動,還記憶猶新,到現在還很堅持做人文真善美,沒有離開。

對於新加坡團隊的運作模式,鄭錦輝說:「在馬來西亞也有菩薩招生的問題,新加坡辦理二年一階的真善美及幹部共識學習,看到他們做出成效,我們要跟他們學習。」

這次回國除了參加研習營外,目的是來觀摩圖像的離線編輯,鄭錦輝表示馬來西亞對歷史資訊的存檔非常重視,但因為臺灣和東南亞的資訊科技發展的內容不一樣,回國之後考量會利用一些方便法,結合臺灣離線編輯的模式,整合發展適合當區的資訊保存系統。

海外人文真善美團隊,不辭路途遙遠,來臺灣與上人接心,與法相會,傳承法脈志不移,團隊的經驗分享,彼此教學相長,為各國的真善美團隊注入一股新活力新氣象。

圖左 :馬來西亞團隊播放浴佛影帶作品與大家分享。[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日本團隊以個案長期記錄分享,右起吳惠珍、陳靜慧、林淑芬。[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一張張相片,穿插幾段影片,街友柏木先生的改變,慈濟人的用心,因為真善美長期又詳實的紀錄,得以有完整動人的故事留下來。[攝影者:游濬紘]
圖右 :新加坡志工李明慧(右一)偕同團隊,分享當區人文真善美成立的篳路藍縷。[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新加坡志工陳潤嬌(中),感恩團隊給機會陪伴,讓她越走越堅定。[攝影者:江昆璘]
圖右 :斯里蘭卡志工尼桑達表示自己很喜歡慈濟,慈濟是他的生命,回去後會去找自己一組攝影師來看,慈濟這些真人真事的東西。[攝影者:江昆璘]

圖左 :林翠蓮師姊協助斯里蘭卡培訓真善美志工露曙光,期許未來:「今天開始組織團隊,要專注在人文真善美,未來斯里蘭卡的新聞能一直出現在大愛臺。」[攝影者:江昆璘]
圖右 :鄭錦輝曾經是新加坡人文真善美團隊,八年前回到馬來西亞深耕慈濟人文,傳遞美善,對於新加坡團隊的運作模式已看到成效,值得效法。[攝影者:游濬紘]
圖左 :學員用心記錄,汲取新加坡人文真善美運作的經驗。[攝影者:許登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