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講座增見聞 學會同理腎友

講座增見聞 學會同理腎友

E-mail 列印
多一分同理,就能給予最適切的援助和支持,陪伴病患面對病苦。慈濟志工訪視的對象常有一些是腎病患者,然而,許多志工卻對腎病一知半解,因此也減低了關懷的品質。志工有鑑於此,特別於6月6日邀請任職於芙蓉馬華愛 心腎臟專科醫院(Mawar Renal Medical Centre, Seremban)的林慶文醫生,前來芙蓉聯絡處主講關於腎臟病課題的講座。

◎照顧好腎臟

林慶文醫生是森美蘭(Negeri Sembilan)州著名私立洗腎中心的主治醫生,畢業於馬來亞大學(Universiti Malaya),考取醫學學士和外科學士(Bachelor of Medicine, Bachelor of Surgery,簡稱MBBS),過後也考獲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的專業資格(Membership of the Royal Colleges of Physicians of the United Kingdom,MRCP(UK)),目前是森美蘭州僅有的三位腎臟專科之一員。

首先,林醫師先介紹腎臟的四個功能——排毒、排水、製造造血的荷爾蒙和協助活化維他命D,讓腸道吸收鈣質促使骨骼健康。經過腎臟的過濾,毒素和多餘的水分會變成尿液透過輸尿管排到膀胱。當膀胱滿了,尿液就會通過小便被排出體外。

當一個人的腎臟開始壞死或無法操作,表示已患上腎病。林醫師展示一個圖表,列出引發腎病的原因有糖尿病(佔據61%)、高血壓(佔據18%)、長期尿道發炎沒有接受治療、遺傳(孩子被遺傳的機率是50%)、腎結石、腎臟病變及過量的藥物導致而成。

隨著腎衰竭的發生,病人會因腎臟缺乏功能而出現如沒有血色、腹脹、水腫、嘔吐、疲累等症狀。林醫生指出當肌酐酸指數(Creatine)達到約五百點,病人就需要進行洗腎。洗腎其實是腎臟替代療法,分成血液透析(Hemodialysis)和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血液透析或俗稱「洗血」在馬來西亞最為普遍,有百分之九十病患選擇此療法。病患需先進行瘻管(Arterivenous Fistula,AVF)手術,讓體內的靜脈擴張後才能洗腎。然而,大部分人都是在緊急的情況下才做瘻管,因此在漫長的三個月等待過程中,病人往往還要多挨一刀,臨時在頸內靜脈置入管子洗腎保命。

血液透析是在洗腎中心進行。護士將管子插入患者的瘻管或頸內動脈的管子(Internal Jugular Catheter,IJC)將血液引入過濾器進行過濾,然後再將乾淨的血液輸回體內。病人一個星期需進行三次,每次四個小時。每一位患者洗腎一次大約要用掉三十至四十公升的水,只能換取百分之十五的腎功能。

其餘百分之十的病患則是進行腹膜透析(洗水)。由於價格比較貴,只有政府中央醫院給予配額。這項療法的特色是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基本操作訓練,以便能自己在家進行洗腎。每當洗腎時,病患一次只需花約半小時進行換液,將已置入腹腔的管子的體外接口鏈接上透析液,將體內的透析液排出,然後將新的透析液輸入腹腔內,每天四次,其餘的時間都可以像正常人般生活。

◎換腎更是好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這兩種療法都是靠藥物來替代腎臟的功能,所以長時間後也會導致其他的併發狀況。「今天有一百個人走進來洗腎,五年之後只有五十四人走得出來,另外四十六人已經不在了。」林醫師以此來比喻洗腎後的存活率。

相比於洗腎,腎臟移植是更好的方法。林醫師也提到一般人對換腎後出現排斥的現象感到擔憂。「換腎後的六個月是最關鍵的時刻,醫生會安排複診。如果六個月內照顧得好,換腎後的生活和壽命都會比一般洗腎病人更好。」換腎成功的病人一般可以存活二十五至三十年不等。其中,兄弟姊妹的配對率最高,其次是父母。

一個正常人其實只要一個腎就可以存活。外國研究顯示,捐腎的人因為少了一個腎而更懂得好好照顧自己,結果會更長壽。在西班牙,每四個人就有一位是捐腎者。目前,馬來西亞法律只允許活體捐腎的對象必須是家屬,以避免發生器官買賣。只要是在馬來西亞換腎,醫院都會提供良好的後續服務,如抗排斥藥物。

◎防範於未然

「我們醫生的責任除了提升腎臟病患的生活品質,更要想辦法讓病人不用走到洗腎的地步。」秉持此觀念,林慶文醫生與志工分享如何透過驗血和驗尿來檢測腎臟的健康。

當腎臟功能正常時,它能有效地過濾血液中的毒素。同時,分子大的物質,如蛋白和紅血球是無法流進尿液中。林醫師表示只需要檢驗血液的毒素指數和尿液的蛋白與紅血球,就能知道他的腎臟功能是否受損。

這項檢驗對於高風險群,如糖尿病、高血壓以及心臟病患者尤為重要。林醫師表示檢驗簡單和實惠,因此建議高風險群每年要檢驗一次腎功能。若發現有病變則可以提早知道和做好洗腎的準備。另外,他更叮囑志工不能濫用止痛藥,因為止痛藥的其中一個副作用就是損傷腎臟。

◎破疑破解惑

演講告一段落,志工們也向林醫師提出心中的疑惑。「沒洗腎好好的,為什麼洗腎後會不舒服?」
林醫生說病患的身體適應了高毒素的環境,開始洗腎後身體需要時間調適,只要多洗幾次狀況就會變好。而且,病患的指數拖得太高才去洗腎,其他器官都受損了,所以身體無法承受洗腎後的變化。他表示這類患者生活素質也會比較差。

「病人可以減少洗腎次數嗎?」志工再問。林醫師則反問:「一個病人一星期洗腎三次,每次四小時,都只能達到腎功能的百分之十五。如果還要減少次數,你覺得呢?」

「瘻管壞了,需要取出來嗎?」林醫師說明,瘻管本來是自己體內的血管,所以即使壞了,其實沒必要切除。如果照顧得好,一個瘻管通常可以用約十年。另外,他也提到洗腎病人手臂會腫脹的原因。「因為病人怕插針之痛,因此每次要求護士固定將針插在同一個位置而引起的。」他表示只要病人不怕痛,每次插不同的位置,絕對不會腫起來。

對於因糖尿病而患上腎病的病人,他建議他們的血色素糖化指數(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要控制在百分之七以下。林醫師也建議可以用運動、口服藥物、胰島素注射和飲食去控制該指數。

◎了解而同理

當天約有五十位志工出席講座,對腎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大家用心做筆記,希望日後能運用在訪視中。

志工丘彩娥(法號明品)以前對洗腎只是一知半解。洗腎的照顧戶有時會心情不好,難免讓她感覺有心無力,不知道該從何幫助他們。丘彩娥原本以為洗腎病人病情稍微好轉就適合去工作,聆聽醫生的分享後,才知道病患的苦楚。「洗腎是長遠的路,他們需要的是陪伴和安慰。」

「第一次去洗腎中心時,心中難免會害怕,聞到異味還覺得噁心。」志工林彩雲分享經驗。她表示經過這次的講座後,她學會如何引導照顧戶照顧飲食,尤其是一些愛吃甜食的照顧戶。

除了學會面對照顧戶,她更善解和同理同是洗腎的婆婆。以前林彩雲無法理解八十歲的婆婆洗腎後為何會疲累、脾氣暴躁。現在,她知道洗腎不是一條簡單的路,洗腎病人面對的痛,是健康的人無法真實體會的。

馬來西亞目前有約三萬名腎臟病人,卻只有一百二十位腎臟專科醫生,意味著一位醫生平均要兼顧三百位病人。守護人民腎臟健康的使命不能只交給醫療團隊,林慶文醫師希望透過這次的講座,灌輸慈濟志工相關知識,以便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受益。

圖左 :約五十位志工出席聆聽講座。[攝影者:葉寶珍]
圖右 :慈濟志工林彩雲(右)用心記錄重點。[攝影者:黃秀珍]

圖左 :慈濟志工丘彩娥(中)在聆聽分享後,產生同理,並打破錯誤觀念。[攝影者:葉寶珍]
圖右 :志工踴躍向林慶文醫生提問。[攝影者:葉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