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2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幼兒教育面面觀 共知共識共行

幼兒教育面面觀 共知共識共行

E-mail 列印
以培育幼兒人文教育師資、凝聚人文教育共知、共識、共行,和提供教師交流分享時空,增進教學動能等三個方向為主軸,大愛幼兒教師成長研習營,7月25日進入第二天的課程。清晨四點多,參與營隊的全體學員,在工作團 隊的帶領下,展開了今天營隊的第一個活動「走在芬芳的道路上 回歸心靈故鄉」。

◎開創大愛芬芳道路

五十二年前,上人本著悲心與願力,創立了慈濟功德會。悠悠半世紀,慈濟人在上人的帶領下,恪守初衷、恆持善念,將大愛擴及全世界超過九十多個國家。

「走在泥濘的道路上,才會留下深刻的足跡」7月24日開營後的第一堂課,慈濟教育事業體蔡炳坤執行長,以這句話勉勵學員。今日,學員在晨曦乍現,微風徐徐中,踏上昔日上人於篳路藍縷,一步一腳印,開創出大愛芬芳道路。期待學員,在幼兒教育工作上,時時懷抱慈悲與智慧,念念不忘初衷。

在精舍巡禮後的第一堂課,是由金群豪老師分享「幼兒發展停看聽」。首先金老師就何謂「發展」及「發展」與人的關係,讓學員透過影片和分組討論,一同探討。影片是呈現一位單親媽媽,面對自己情緒失控的學齡前兒子,一再上演的妥協及無助。影片也呈現,所謂的專家的介入,提供的方法等。

在金老師幽默又風趣的引導下,學員熱烈的討論幼兒發展的面面觀,及所謂專家介入的適當性,和未來可能會造成的結果等。有的組別從幼兒情緒探討著手,小組成員的共識,是認為應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行為。

也有小組覺得,師長糾正孩子不理性行為時,堅持中亦要保有適切的彈性。還有的小組討論的結論,是孩子行為養成和家庭有密切的關連,家庭的結構、變遷,父母教養的態度,都影響著孩子的發展。

◎從全人角度 思考幼兒發展

金群豪老師就學員的討論,除給予回饋外,也表達自己的看法。老師希望學員從「全人」的角度思考「發展」。除了後天教育和學習,每一個人也有先天的特質。金老師希望從事幼兒啟蒙教育的工作者,應從學習自我接納開始,看見自己的能與不能,接受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接受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唯一之處,要用心、用愛、用專業、用理解、用陪伴,提升幼兒教育的品質與價值。

「傾聽孩子的聲音」是今天下午的課程,由專門研究藝術治療的范睿榛老師分享。范老師認為藝術的表達,是每個人與生就具有的,藝術也能成為治療的工具。例如音樂、繪畫,人們透過聆聽、欣賞或創作,可以達到放鬆愉悅的目的,這就具備了治療的效果。

對幼兒繪畫做過很多研究的范睿榛老師,分享如何從圖畫中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圖畫是不僅是點、線、面的呈現,也包含的空間和使用的顏色,年幼的孩子的視角與成人不同,圖畫中的景物、,和大小及位置,都能反射幼小孩子的內心世界。

范老師最後希望學員們,每個人都動筆畫一張圖,內容包括自己和最親近的幾個家人。范老師也就其中的一張圖做簡單的診斷,老師的診斷得到學員的印證,現場驚歎聲不斷,老師也再次提醒學員,藝術診斷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一般沒有經過訓練的老師,不宜隨意診斷。可以將繪畫作為與幼兒溝通的橋樑,及孩子抒發的管道。

◎生活與人文 幼教重實踐

接下來是人文分組活動,分別由大林大愛幼兒園李靜芳園長,分享「幼兒人文在生活」,及志工游孟雅分享「幼兒人文在農場」。

李靜芳以「學團體、學生活」為主軸,帶領學員學習如何因應變動。透過團隊的重組、變換,希望學員用心體會,如何面對變動。變動與堅持間如何學習生活的智慧,這就是「生活教育」。

慈濟大愛幼兒園十五年來,推展的「生活教育」不是口號,而是實踐,是生活禮儀的向下紮根。李靜芳園長希望每一位學員,都能成為「生活教育」的幕後推手。
游孟雅以食物來自農場的概念,引導學員思考,人文如何落實於幼兒教育的教材和教案中。食物大都來自於植物,植物需要陽光、土讓和水,才能成長。克勤、克儉、惜福、愛物,進而愛土地、護地球,即是幼兒人文教育的基本精神。

◎學習再傳承 愛不間斷

楊芳,來自南京地區教聯會,是山東曲阜一所大學的老師。這次,她利用暑期,特別回來花蓮取經。原先只規劃了花蓮慈濟醫院志工,和2017年暑期「大愛引航、品格學堂」教師研習營。但當她得知「2017年大愛幼教老師成長研習營」,她特別取消和朋友去臺北走走的機會,留下來繼續參加營隊。

雖然在大學任教,她希望承擔教聯會功能,能透過營隊,學習幼兒教育的理念,回去南京和教聯會的夥伴分享。這兩天她仔細地聽講勤作筆記,不漏失任何學習機會。楊芳說:「雖然我上的是幼兒教育的課,我又在大學教書,但實際收穫最大的是我自己。我要學習老師說的,教育要從自我接納開始,先要接納自己,才能了解接納學生的方法。」

學到新知的楊芳,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寶藏分享給夥伴。大陸蘇州地區,將在暑期結束前的八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舉行慈濟兒童人文夏令營。陳芳期許自己,將教育的人文精神,傳遞給孩子們。希望孩子們開學後,無論在學習上,或人際關係上,都能有一番新的面貌。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

學員林佳穎,來自高雄大愛幼兒園,目前擔任小班老師,從事幼教工作至今有六年之久。這六年來,在職場上受到了一些挑戰與磨練,讓林佳穎覺得,有一些迷失及失去方向,林佳穎希望透過營隊學習,找回初發一念心。

今天的課程,佳穎學習到堅持的智慧,或許改變世界不那麼容易,但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給孩子正確的理念,就能創造他們正向的未來,間接也能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這是佳穎老師今天課堂上的收穫。

五十二年來,「感恩、尊重、愛」是慈濟人遵循的人文精神,如今,儼然成為教育依循的目標。充實又有趣的課程,在今天的心空夜語「含靜思話人文」活動中,接近尾聲。學員們排著長長的隊伍,以手搭肩的方式沿階梯行進,從情境中體會團體互動中,最重要的是,彼此學習共知、共識期共行,為今天的營隊活動畫下了美好又期待的句點。

圖左 :今天的第一堂課,是由金群豪老師分享「幼兒發展停看聽」。[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傾聽孩子的聲音」是今天下午的課程,范睿榛老師就學員的圖,做簡單的藝術治療診斷。[攝影者:吳雪慧]

圖左 :游孟雅以食物來自農場的概念,引導學員思考,人文如何落實於幼兒教育的教材和教案中。[攝影者:詹予慧]
圖右 :「傾聽孩子的聲音」是今天下午的課程,由專門研究藝術治療的范睿榛老師分享。[攝影者:吳雪慧]

圖左 :學員林佳穎,來自高雄大愛幼兒園,目前擔任小班老師,從事幼教工作至今有六年之久。[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楊芳(左),來自南京地區教聯會,是山東曲阜一所大學的老師。她特別取消和朋友去臺北走走的機會,留下來繼續參加營隊。[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幼兒人文在生活」活動,是透過團隊的重組、變換,希望學員用心體會,如何面對變動。[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心空夜語活動,人人手搭著另一人的肩走階梯,從情境中體會在團體互動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學習共知共識共行。[攝影者:江昆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