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馬來西亞 馬六甲分會 慈濟與UNHCR 攜手關懷難民

慈濟與UNHCR 攜手關懷難民

E-mail 列印
「我請求您們一定要協助我們!」難名阿斯末(化名)懇請麻六甲慈濟志工協助。「我們會將資料收集整理,回傳給UNHCR負責單位及評估,不久就會知道是否有援助……」志工許玉萍(慈紀)感同身受,細心地表達誠意。

馬來西亞聯合國難民最高專員署(UNHCR)接獲來自南馬難民的求援,但因限於人力,許多難民僅限於電話溝通,助緣無法即時送上。因此UNHCR主動邀約馬六甲慈濟志工人力的協助;志工感受到難民的需求, 9月19日即刻起步做家訪了解與關懷。

◎借助志工力量 執行現金補助計劃

根據UNHCR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馬國擁有合法證件的難民人數是十五萬人,還有三倍以上尚未註冊。由於馬來西亞並未簽署1951年締定的《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難民並未受到法律保護,被視為非法入境,未擁有合法工作證。難民若要在本地求生,將面臨被拘留、逮捕或遣送回國的風險,因此多從事粗重危險的工作,不但生活狀況不佳,也無入學受教育及醫療保健。

UNHCR與政府機構和民間團體合作,保護和協助境內難民的基本福利與需求。然而,他們經常接到難民的求助電話卻受限人力,而無能為力。其實,UNHCR和慈濟雪隆分會聯合關懷難民已超過十年光陰,在2016年8月更進一步合作專案——現金補助計劃(CBI-Cash-based Interventions)。

現金補助計劃(CBI)主要幫助短期失去收入來源,或生活遇到重大危機的難民。例如:殘疾或需要健康照護者、流離失所的難民孤兒、失去依靠的獨居老人,以及各弱勢群體等。主要幫助符合資格的對象,讓他們能擁有食物、居住、健康照顧等基本生活需求。

而要落實此項援助計劃,UNHCR需動員大量人力,親身走入難民家庭,評估他們所需的援助。因此借助慈濟志工力量,並授權慈濟管理補助金事項。這項計畫是繼慈濟與UNHCR合作醫療與難民學校經營後,所增加的另一項合作計劃。迄今,慈濟雪隆分會已經家訪五百個難民家庭,其中百分之二十得到幫助。

◎開轉介說明會 共識共行起而行動

然而除了吉隆坡首都及雪蘭莪州一帶,難民也遍布在馬來西亞各州,百分之九十多來自緬甸羅興雅和其他族群,例如芙蓉、馬六甲和柔佛三州,約有一萬兩千名難民。UNHCR接獲來自三州的難民求援,因此促成2017年9月1日,在慈濟馬六甲分會舉辦的「UNHCR南馬個案轉介說明會」。

UNHCR此項計劃負責人樂琪米解說計劃內容,最後由同仁林美美講解標準作業流程。此項專案的進行方式與慈濟慈善志業類似,既有家訪時的生活評估調查表(LVAT-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ool),也有複查表(PDM-Post Distribution Monitoring),不同在於家訪後,須將資料輸入CBI系統,由系統來計算評估個案的補助金額,限時三個月一期,屆時再作複查。

說明會後,慈濟南馬據點志工將起而行動,依據UNHCR提供的名單,一一做家訪,主要是評估難民的基本生活需求,過程中可能發現他們另有醫療、教育、法律諮詢和心靈關懷方面的需求,將另作處理。

◎親自送上關懷 電話聯繫登門拜訪 

「你家在哪裡?在哪個路口?」9月19日,慈濟志工許玉萍用電話聯繫其中一戶難民阿都拉(化名)。電話另一頭傳來流利的馬來文,指引著方向,並說將在路旁等候志工。

今天是馬六甲慈濟志工家訪難民的日子,許玉萍乃這次專案對南馬據點窗口,和志工先起頭行事。他們在阿都拉所說的位置前看了一陣子,卻找不到他,再繼續致電,車子再往前行不遠,終於看到一位拄著拐杖的年輕人,佇立在路旁觀望。

志工抵達後,旋即跟著他沿著大草坪,拐入一處地上全是碎磚的簡陋民居裡。一步入屋子,就是被分隔為五、六間房間的小房子,阿都拉就住在其中一間。房間裡家徒四壁,一張大床,一個洗臉盆,屋頂有座天窗,就是白天唯一的光源,再加上懸掛在床邊和牆邊的衣服,這就是他家的全部範圍了。

二十二歲的阿都拉,十五歲就因生活艱辛,加上家鄉被毀,乘船逃出緬甸。在逃難時,船上發生了爭鬥,他受到牽連,導致右眼被石灰致傷,右眼視力模糊,至今傷還沒處理。三個月前,原本在一電單車停車場當看管員,在趕著上班時遭遇車禍,導致右腳受傷,經手術植入鐵片,造成行動不便。這場手術花費掉他所有積蓄,唯一的哥哥也已經去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很有限,以至於之後的復診和復建,他都無法前往醫院進行。

經濟陷入窘境,阿都拉只能依靠親朋戚友的濟助,有一餐沒一餐的過活,他多次向UNHCR提出援助申請,此次終於收到回應,上門的卻是一群穿著制服的陌生人。

「我們是慈濟志工,與UNHCR合作前來進行家訪,了解你的情況後,我會將資料匯集,並進行評估和給予補助。」志工許玉萍與阿都拉說明來意。同時志工賀記生不捨阿都拉三餐不濟,到附近雜貨店買了麵包,給阿都拉填飽肚子。

◎難民即時需求 感同身受聞聲拔苦 

同樣來自緬甸的阿斯末(化名)與太太莎敏(化名)育有一女,現居住在馬六甲郊區一處民宅內。阿斯末在馬來西亞待了將近二十多年,早前曾在吉隆坡首都當燒焊工人,後來健康出現問題,加上當地生活水平高,無法負擔高額的租金及生活費用,一家只好搬到馬六甲。

四十歲的阿斯末患有B型肝炎,加上靜脈曲張,近期更因為身體狀況不佳,時常出現心悸,以至難以外出打工,太太在家照顧兩歲女兒,亦無法外出工作。他一個星期幾天只能到附近的小村落售賣宗教書籍,賺取微薄收入,經濟常常出現狀況,至今欠下將近九個月的電費、兩個月的房租。

一談到治療,大男人就忍不住哽咽落淚,儘管擁有難民卡,可以有折扣,但身為外國人,每次檢驗的費用加起來,都像一筆壓在他胸口的天文數字,讓他喘不過氣來。但近期的身體狀況,讓他心裡惶恐,若是有任何事情發生,妻兒難以為繼。

「我請求您們一定要協助我們。」阿斯末懇請志工協助。「我們會將資料收集整理,回傳給UNHCR負責單位及評估,不久就會知道是否有援助……」許玉萍感同身受,細心地向他和太太說明程序。

家訪完畢,許玉萍回到慈濟會所,立即將LVAT資料輸入系統,自動評估個案是否符合補助條件及補助金額。目前,馬六甲志工收到五宗難民個案,能夠聯絡上的卻僅有兩個。

◎細膩人性關懷 看見無奈終有曙光

所謂難民,並不是因為經濟而移民、也不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物質生活而移民;他們是因為戰爭、武裝衝突、嚴重的人權問題,而被迫離開國家,或是喪失自己國家政府保護、需要尋求國際庇護,及無法安全返回國家的人,難民哀歌唱不完。

慈濟南馬據點志工支援UNHCR現金補助計劃,面臨語文書寫的考驗。對大部分以中文為媒介語的志工來說,要以英文填寫家訪資料,還需要加強學習。除此以外,他們亦面臨與難民溝通的考驗,當翻譯員無法來到時,志工得又說又“比手劃腳”,將平時家訪累積的功夫用於一朝,儘管未來充滿未知數,因為看見需要,他們仍然單純、勇敢地接下任務。

相比較起慈濟長期、全人的關懷,UNHCR的補助金也許不多,但可以幫助難民度過一時難關。儘管合作才剛起步,慈濟馬六甲分會社服組同仁周麗珠(慈澐)認為,這是相互學習的機會,UNHCR的評估細項系統化,可供慈善志業作參考,但細膩的人性關懷依然不能少:「系統化固然好,但志工還是需要親身走入案家關心,依據他們的需要作評估,嚴謹把關並適時調整,提供更務實的援助。」

圖左 :慈濟志工向緬甸難民阿都拉(化名)說明來意,收集詳細資料,以作評估是否提供援助。[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UNHCR現金補助計劃負責人樂琪米與南馬據點六十五位志工解說專案計劃內容。[攝影者:陳念清]

圖左 :許玉萍乃這次專案對南馬據點窗口,和馬六甲志工開始家訪,但聯繫困難,五宗在馬六甲的難民個案,能夠聯絡上的僅有兩個。[攝影者:楊秀麗]
圖右 :慈濟志工許玉萍及同仁周麗珠將資料輸入系統,並再三檢查。[攝影者:楊秀麗]
圖左 :居鑾志工聯絡了近一個星期,終於找到難民住戶。他們努力克服困難,希望能實際幫助難民。[攝影者:林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