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真空妙有 東西文明相輝映

真空妙有 東西文明相輝映

E-mail 列印
「粒米藏日月,毫芒有乾坤;虛空生色相,微塵見法界」。透過科學、佛學與醫學的深入研究,或許會發現不可思議的因緣,正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骨髓資料庫!」

10月5日花蓮靜思堂「2017年 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第三天晚上,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帶領人醫成員橫貫東西、穿越2500年,從「哲學、佛學、科學、醫學」四個領域來探論其殊途與同理。

王本榮校長說:大約在二千五百年前,東西方各誕生影響至今的聖哲,那就是西方的蘇格拉底(哲學家)、印度的釋迦牟尼佛(宗教家)、還有東方的孔子(教育家)。從此,宗教思想、雅典學園和稷下學宮的哲理和教育思想,讓東西文化相互輝映。

◎「宏觀」與「微觀」 四大元素互轉化

就「科學物理」的「宏觀」與「微觀」來說,依西方Empedocles和東方「阿含」佛教理論,可以證實整個世界及眾生相,無不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的組成和相互轉化而成。所以物質有成住壞空、意識有生住異滅、生命有生老病死。

若論「宇宙物理」和「生命悟理」的關係,歷經十五世紀的文藝復興、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十七世紀的科學,乃至二十世紀的相對論、量子論、分子生物學。最後科學的化約主義將其概論為:「相對論」探討的宏觀世界與「量子論」探討的微觀世界,均已納入宇宙的整體知識體系中。而「演化論」到「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已經破解了DNA雙螺旋結構,解開了遺傳與生命的奧秘。

從相對論(Relativity)的宏觀世界已可觀測太陽系(Solar system)、銀河系(Milky way ),乃至宇宙的直徑約200億光年(註:一光年約9兆4600億公里)。另方面,從量子論(Quantum)的微觀世界,已可分析出物質結構由原子(Atom)、原子核(Atomic Necleus)、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乃至弦(String)的極微細成分所組成。

王校長說:「宇宙形成於137億年前,仍不斷再擴張;銀河系形成於120億年前,是宇宙1000億個星系之一,有2000億個恒星,太陽只是其中之一;而太陽形成於50億年前,地球46億年前……」若將其以「星系、星系群、星系團、超星系團」等來區分,仍有更多的星球、數不盡的年份及尚未可知的秘密,等待發掘、探討和歸納。

◎ 宇宙無涯 實相非相

另一方面,就佛學中的宇宙觀來看,《楞嚴經》上說:「世為遷流(時間),界為方位(空間);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因空所生。」不管是地球自轉或繞太陽公轉,或者太陽系繞行銀河系的時間有多長,佛教的理論是「宇宙無涯,真空非空」。而且不可思議的是,天體運行,大小互融,交攝無盡,相互牽引,自成秩序。

此外,《華嚴經》的世界也說:「一微塵轉大法輪,一毫端見十方剎土;大中可以攝小,小中可以攝大,一切可以入一,而一中又可以容納一切。」即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目前科學已經證明了「真空」是物質不存在狀態;一旦獲得能量就可以轉變為「物質」,成為實質狀態。因此,「佛學的性空與科學的真空,異曲同工,並非斷空,而是代表無限的可能,無限的包容、無限的變動、無限的因緣流轉。」

宇宙萬象森羅,卻又「實相非相」。科學講「真空、基本粒子、原子」,構成宇宙物質和生命。而佛學講「虛空、鄰虛塵、微塵」,構成三千大千世界。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時間是動態的空間;空間是靜態的時間」。因此,佛法總括宇宙的真相為:「真空妙有,緣起性空」。

經由佛法與科學的角度來切入分析的結果,王本榮校長將「宇宙共同體(Cosmic hologram, Wholeness)」用四句話來說明,即「粒米藏日月,毫芒有乾坤;虛空生色相,微塵見法界」。

◎ 現代精準醫學 以人為本

因此,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所有的生物有相同的始祖,並使用相同ATGC四種鹼基的基因密碼,但排列的差異性,造就了地球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因此,「生物共用相同基因密碼,也有相同胺基酸以合成蛋白質。一生物DNA轉移到他種生物也代表同樣意義。」因此,可見一切眾生都是同源同種。

醫學自古演化至今,現代的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採用4 P模式(即預測、預防、個人化、參與醫學),並針對個人的基因、環境與生活的差異,給予不同疾病治療和預防的模式;並且利用科學為工具,進展為「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Holistic Medicine)」。

儘管科學與醫學的融合或技術的提昇,東西方醫療的殊途與同理,自古至今,不變的是「醫生醫世」(西方)和「醫心醫德」(東方)。2500年前,佛陀說「頭目髓腦悉施於人」,而今醫學已經進展到可以「器官捐贈」和「骨髓捐贈」了。

「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正在骨髓資料庫」。王校長說:骨髓捐贈,讓稱為「細胞種子」的血液幹細胞,穿梭時空,因緣和合在一個即將殞滅的身體中,重新點燃生命的火花。這可說明「真空妙有,緣起性空」,是不可思議的奇妙因緣!

◎ 感恩尊重 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

聽了王校長這堂課,來自馬來西亞的內科實習醫師張嘉倪表示,佛法很深奧,科學與哲學的理論也很廣闊,雖然她不能全然了解王校長所說的內容,但可以確認的是,面對浩瀚無涯的宇宙:「自己實在太渺小了,未來要學的還有更多。」

目前服務於福建福鼎市立醫院的梁柏林麻醉師,對於慈濟大學帶動醫學生對捐贈大體的「無語良師」的那份「感恩尊重」,讓她很感動。尤其解剖後再將大體老師的軀體縫合後再入殮火化,過程中培育醫師的醫心醫德,確實是醫學界要「同理」的重要理念。

另外,來自上海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科趙三虎醫師,認為王校長將醫學與佛學融合是非常好的理念。因為每一位醫師在面對病人時,甚至在為病人開刀時,一定也要具足佛法中所說的「正念、正定」,才能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

◎ 東西融合 新文明軸心年代

另外,就東西哲學的差異性而言,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林安梧院長舉西方人使用叉子和東方人使用筷子的例子來說明。他說:「叉子,主體通過中介者,強力侵入客體,進而控制客體。而筷子,主體通過中介者,連接客體,達到均衡和諧,才能舉起客體。」巧妙的比喻,獲得熱烈的掌聲。

「一陰一陽謂之道」,林安梧院長舉《周易》中所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明中國上古的哲學觀點,認為乾坤為宇宙萬物的生元。所謂「大地之德曰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中國自有一套陰陽自然哲學,來講宇宙如何造化。

同時,林院長也就儒學來講,儒教非常注重三個共同體,即自然天地共同體、血緣人倫共同體及政治社會共同體。但現代化之後,訊息來往互動方便,知識累積也比以前容易,要如何選擇知識、消化乃至長養成為智慧,東西的經典就非常重要。尤其這個時代正邁向「新文明軸心年代」的來臨,必須重新思考民族國家和天下的概念,它不再是一種界限或範圍,而是一種共識。

就慈濟而言,它體現的是一個大愛的精神,它是跨過佛教和宗教的定義、跨過人倫共同體,而展現出新的宗教型態。當人具足大悲大愛的心念,就再不受血緣所限制,生命的動能就能跨過血緣人倫之愛。因此,林院長認為慈濟人醫會在世界各地的救苦救難,正是「大愛」的體現。
此外,慈濟大學劉怡均副校長也表示,佛法的包容性既深且廣。她說:「神經細胞的螢光感應切片,看起來就跟整個宇宙星空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到底是宇宙包容萬物,還是粒子自有天地。值得好好思考。」

針對「西方的哲學和文化對待生命的態度似乎是比較抽離、客觀的,而東方是講究天地人合一」的提問,王本榮校長,認為人類自古以來就容易「對『生』起貪念、對『死』懷恐懼」。而慈濟大學無語良師的課程,則是一種超越專業的生命教育,也是東方精粹的文化展現。

劉怡均副校長總結這段的對談,她引用王校長所說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骨髓資料庫!」原來在最重要的時刻,可能是一個陌生人比血親還要親。這也是科學、佛學與醫學融合的展現。她表示,期願這堂課能帶給人醫會成員,在面對病人的時候,能夠把「人文、文化、佛心」融進專業,讓生命更充實圓滿。

圖左 :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中)、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林安梧院長(右)、慈濟大學劉怡均副校長(左),就各人專業來回饋王校長的演講。加深學員的理解。[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王本榮校長的講座中,學員專心聽講並作筆記。[攝影者:簡鴻海]

圖左 :20171005葉唐銘163:馬來西亞的內科實習醫師張嘉倪表示,雖然她不能全然了解王校長所說的內容,但可以確認的是:「自己實在太渺小了,未來要學的還有更多。」[攝影者:葉唐銘]
圖右 :上海人民醫院神內科趙三虎醫師,認同王校長將醫學與佛學融合。因為每一位醫師在面對病人時,一定也要具足佛法中所說的「正念、正定」,才能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攝影者:葉唐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