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愛無藩籬 文明自融合

E-mail 列印
2017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第二天,慈濟慈善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和香港亞洲週刊江迅副總編輯,在花蓮慈濟靜思堂國議廳,進行一場「當代文明衝突及其解決之道」座談,探討在地區當代文明不同樣態中,如何透過互相接 納,以打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資深記者江迅從事新聞工作將近半個世紀,走過二十多個國家。他分享親身所見兩種文明,如何從碰撞對抗到漸漸地融合的故事。同時何日生也適時分享他的見解,深富啟發的座談,為學員開啟一面心視窗。

江迅說到今年七月他前往哈薩克斯坦的見聞。哈薩克斯坦和中國之間過去總是相互排斥,1992年兩國建交後,開啟兩國元首頻繁的互動,民間交流也跟著熱絡起來。江迅在哈薩克斯坦看到民眾掀起學習中文的熱潮,見證兩種文明從對抗到對話的轉變。

何日生補充表示,當人民跟人民之間碰撞的時候是比較溫馨的,太多的政策面或太多的思想在看事情,就會執著。當人類以情感互相交流時,不管是在那一個國度,人類是很容易感動的。他說:「所以,我們都須要多用心、多用情,少用思想、少用利害,很多事情就會變得很完美。」

接著,去過北韓十四次的江迅分享他的經歷。一回,在北韓旅館的電視中,報導領導人金正恩至一海島視察,金正恩離開時,在岸邊的百姓依依不捨地揮手,隨著船隻的遠離一直往海水裡走去。江迅隨行的朋友不相信那是人民真心的舉動,但因有文革時期將紀念章配戴在皮膚上的那種熱血沸騰的經歷,讓江迅相信那是百姓發自內心對領袖的崇敬。

「從這裡看到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同理心很重要。」何日生表示,江迅給了大家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就是,不管是在北朝鮮、在任何地方,若是對一個民族的命運、對一個國家的人民的處境能夠有所瞭解,就知道他們為什麼需要一個集體的力量,和集體的標幟,讓這個民族帶出它的苦難。何日生說:「讚歎是好的,如果讚歎可以給予一個人一個民族更大的光榮、更多的自信,我們應該這樣做。」

接著,江迅引述杭亭頓理論說,文明衝突可宏觀及微觀兩層面去分析。以微觀面來說,他引述一位臺灣女孩廖碧琳頂著臺大畢業、美國留學的高學歷,卻選擇留在陝北農村魏塔寫生。在那裏,她住土窯,也結交了許多農民朋友,教他們畫畫,享受快樂的農家生活。江迅說道:「我看到兩種文明的衝突到融合。」

女畫家的故事給了何日生很多的感受。他說:「學問、知識、哲學都不究竟,愛才是究竟。」他舉例舉許多哲學家、文學家的故事,如當代最有名的哲學家尼采,他寫了很多很棒的著作,但他最後選擇自殺。

何日生又以慈濟志工賴美智為例。賴美智跟隨梁丹丰學畫,畫得非常美,但自從走入慈善訪視後她就不再畫畫,因為在愛中的歡喜超讓她越繪畫的歡喜。何日生說,陝北的女孩也是一樣,她從哲學進入藝術,在藝術中看到愛。在物質那麼困乏的地方看到人性的美,用畫畫出來就是愛。

何日生語氣堅定地說:「愛的方式是人類唯一的救贖。愛最能穿透思想的藩籬,種族的藩籬、文化的框架、社會的成見,乃至政治的隔閡。」例如,非洲祖魯族的婦女,她們是基督徒,她們說自己在做上帝的工,透過慈濟她們更接近上帝。

「在愛的基礎上,宗教什麼沒有分別的,分別是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執著。我們堅持這是真理,愛就不見了。」座談最後,何日生提出化解當代文明衝突的方法:「真正的文明的融合,在同理心,互相接納,和創造共同愛的行動。」

聽到何日生所言「愛可以打破一切藩籬」,學員林育壯非常認同,因為「有愛就會想辦法去突破。」他主張先去了解對方,再以同理心去包容,就能化解矛盾。

學員林藝志也認為不論是人與人之間,或是大到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最重要的是多一些溝通、多一分善解包容,矛盾自然消失無形。

一場探討化解文明衝突的深度談話,帶給學員諸多省思,體悟到唯有彼此尊重、包容,才能攜手共創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世界。

圖左 :學員林育壯認同「愛可以打破一切藩籬」,因為心中有愛就會想辦法去突破矛盾、化解衝突。[攝影者:施教岩]
圖右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和香港亞洲週刊江迅副總編輯,展開一場深富啟發的座談,為學員開啟一面心視窗。[攝影者:楊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