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醫技學術整合 人類基因解碼

醫技學術整合 人類基因解碼

E-mail 列印
人類基因的解碼使得現代醫療跨出了另一條嶄新的路徑;為了因應醫療與學術科技整合的潮流,醫技研究團隊結合臨床與基礎的各種研究,進行探討。醫護們以「人性關懷」從對病人基層的關懷,幫病人尋找病因,期能造福更多 病患。

首屆「2017 TCMF慈濟醫學年會」,以「創新研發」進行醫技學術成果研討交流,十月十四日下午在花蓮慈濟醫院協力講堂,進行四場以討論式、非討論式的,跨院區、跨科系,齊聚一起以醫學科學性,學術研究成果直指研究核心,口頭論文發表,大家互相切磋、觀摩,互相砥礪,並以Q&A的互動提出疑惑及研討。

臺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林茂仁醫師發表: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之病患之預後,分析血管的分布(LAD,Lcx)是否完全阻塞、分叉病變、嚴重彎曲、病變長度超過兩公分、嚴重鈣化、有否血栓、主動脈開口病變、瀰漫病灶及發表預防的方法,和以二組病人首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的差異,及SYNTAX score評分系統,並做結論。一、急性心肌梗塞且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之病人中,任何原因死亡,心因性之死亡及重複冠狀動脈介入而言,心因性休克組明顯高於非心因性休克組。然而在復發性心肌梗塞方面,兩組皆無差別。二、SYNTAX score與病人是否發生心因性休克強烈相關,且為長期預後之危險因子。

運用深腦部刺激術治療巴金森氏病患,進行術後追蹤及分析研究,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蔡昇宗醫師發表:國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持續在探討巴金森氏病的致病因素,多篇的國際論文都顯示與基因、環境、毒物等有關。巴金森氏病目前的成因雖難以定論,病人在動作上的障礙如緩慢、僵硬與顫抖皆是由腦內的黑質區持續退化所致,因此以「深腦部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簡稱DBS)治療。

DBS手術不同於燒灼手術,DBS不會破壞腦部組織,是把晶片植入病患腦部視丘下核,透過晶片放電地有效改善病患的動作障礙,改善生活品質,是以電流晶片刺激腦部加強神經傳導,是一種可逆式的反應,它是藉著產生電流來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而達到運動症狀的控制,可有效改善症狀和預防持續退化。所以,DBS已成為治療巴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式。現今可治療巴金森氏症、癲癇症、強迫症,因此可再延伸治療精神科疾病。

蔡昇宗醫師再以「記憶,同理心與神經退化疾病」利用中樞神經網路的解碼與編號發現機制到治療,運用電刺激加強動物學習能力,做學術研討的口頭論文發表。

臺中慈濟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發表:年齡是失智症最關鍵的危險因子,失智症是後天漸進式的腦部退化,造成日常功能缺損。除了智能衰退,還會漸進地出現生活功能喪失、行為異常、精神症狀。從分析的影片中顯示擴散張量成像於早期皮質下缺血病變,阿茲海默症,以及正常老化差異,以多年就診的年長者案例,進行各個面向深入研究探討分析。

以病例治療與追踨影像、篩檢、病理切片、術後追蹤數據,進行一系列臨床診斷分析研討,六院各科系醫護研究團隊,秉持「醫病救人的職責」累積豐富經驗,發揮所長,主攻專業領域,期能為人類的健康延長壽命,開創醫療結合科技的醫技新領域。

圖左 :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蔡昇宗醫師發表:以「深腦部刺激術」簡稱DBS,把晶片植入病患腦部視丘下核,透過晶片放電地有效改善病患的動作障礙,改善生活品質,DBS已成為治療巴金森氏病最有效的手術方式。[攝影者:詹予慧]
圖右 :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凃敏謙醫師發表:年齡是失智症最關鍵的危險因子,從分析的影片中顯示擴散張量成像於早期皮質下缺血病變,阿茲海默症,以及正常老化差異,以多年就診的年長者案例,進行各個面向深入研究探討分析。[攝影者:詹予慧]

圖左 :心臟內科林茂仁醫師發表: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心因性休克之病患之預後分析、預防的方法,和以二組病人首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的差異,及SYNTAX score評分系統進行臨床診斷數據研討。[攝影者:詹予慧]
圖右 :各院各科系醫師進行口頭論文學術發表。[攝影者:許登蘭]

圖左 :口頭論文學術發表,與會院長、醫護、研究員、學術研討員專注聆聽發表。[攝影者:許登蘭]
圖右 :言簡意賅的口頭論文發表,各院、各科系的學術發表,以病例治療與追踨影像、篩檢、病理切片、術後追蹤數據,進行一系列臨床診斷分析研討。[攝影者:許登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