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5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愛像手中的籃球 不斷地滾動

愛像手中的籃球 不斷地滾動

E-mail 列印
「打籃球有什麼好處呢?籃球可以訓練專注力、自信,人際關係、還有身體健康,就像學音樂的孩子一樣,不會變壞!」10月8日,中興大學體育館的視聽教室裡,從事音樂教職四十年的黃逸樵老師,跟「慈濟中區青少年籃球 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一百多位家長談「我的學校在做慈濟 行上人的法」。分享加入慈濟十年來,如何調整自己,達到證嚴法師對教育者的提醒——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 放假 充電

體育館的籃球場上,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們,穿著樣式相同的衣服,渾身解數地追、趕、跑、跳、投……,除了努力展現自己的球技,更重要的是發揮團隊精神,才能為隊上奪得好成績。

「來這裡,其實是給自己放假⋯⋯」看著孩子許秉叡融入在球場上,王佩瑩心情輕鬆的走進視聽室。雙薪家庭中的媽媽,每天除了上班、帶孩子,還有忙不完的家事。一個月一次的慈籃活動,孩子打球、家長參加親子講座,王佩瑩非常珍惜這個難得的假日。

暫時拋開孩子的嬉鬧聲,身為小學老師的王佩瑩,安靜地坐進視聽教室,把身分和心境轉換,她瞬間變成一位認真聽講的好學生。當黃逸樵的演講題目「我的學校在做慈濟 行上人的法」,秀在螢幕上時,王佩瑩的心裡為之一震。

「在慈籃上過很多慈濟人文的課程,但主題跟自己那麼契合的,還是第一次。」在聽完黃逸樵老師分享,如何將慈濟帶入學校,用上人的法教育學生,這讓同為教職的王佩瑩由衷的佩服。

曾經到花蓮參加過慈濟品格教育研習營,在班級上也做靜思語教學,但從黃逸樵的分享中,看到學生們的改變和學生對老師的回饋,王佩瑩懺悔地說:「黃老師其中的一句『付出 付出 再付出』,讓我很感動,也讓我知道,原來做慈濟就是這樣子。而我只講給自己班級的學生聽,是我做得不夠用心。」

要將良善的種子和上人的法散播在校園,除了不斷地付出外,「法如果不能用,就不是法。」王佩瑩對黃老師分享的這句話當中,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不管平常閱讀了多少法,或接收了多少善知識,如果沒有辦法用於平常生活當中,它就離你好遠。

看見黃老師的工作場域,和自己是那麼的契合,方向明朗的王佩瑩說:「有樣學樣,回去我會依循他的模式,在班級的經營上會有所改變;然後跟孩子和家人的互動也要改善。」講座中黃逸樵特別提到,改變別人之前,要先改變自己。佩瑩更是感觸良多,她說:「有時候在教育現場,可能急著想要改變孩子,急著想要給孩子什麼東西;可是如果自己不做一點改變,其實那個力量是很小的、不夠的。所以今天的收獲是『從自己的改變做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不只要教好自己的孩子,身為教師更要教好別人的孩子,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使命。王佩瑩會把「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時時提醒著自己。

◎ 關懷的力量

親子講座中,這學期的新生家長阿貞,向黃逸樵老師舉手分享自己教孩子的心得。「我教他洗襪子,還有多帶件衣服去學校換⋯⋯」孩子在學校因為汗臭味受到排擠,阿貞了解原因後,陪著兒子解決問題。

有三個兒子的阿貞,整天忙著賺錢,孩子都是媽媽和婆婆在帶。直到七年前和先生離婚,大兒子監護權歸先生,但學費由她支付。被經濟壓得喘不過氣的她,又因為二兒子椎間盤凸出需要開刀,沈重的壓力讓她難以承受,學校為她通報慈濟,堅強的她成為關懷戶。

經慈濟志工建議,讓小兒子小睿參加兒童班,阿貞因為陪伴去上課,才開始了解慈濟。小睿喜歡籃球,志工投其所好,再安排他加入慈濟籃球隊。

「其實學校和慈濟這邊的教育不一樣,我喜歡的是孩子懂事、守規矩、有禮貌,慈濟像個大家庭,每個人都用很自然的身行教育孩子。」阿貞有感而發。又說:「在學校,孩子有壓力,因為家庭因素造成。我會想保護小孩,不讓他變樣。師姊幫助我,協助我們成長,引導我陪伴小孩參加慈籃,所以我對慈濟真的很感恩。」

三個兒子分別相差六歲,阿貞後悔地說:「以前認為,只要丟給補習班就對了,只注重成績,沒達到目標就打,現在我改變了。」為了陪伴孩子成長,她排店休,犧牲賺錢時間。親子講座後,阿貞更能體會黃逸樵老師所說的——小孩子有困難,不是他的錯,要先懂得孩子的心裡在想什麼?然後從中教育他、陪伴他。不要讓他當眾丟臉,幫他找台階下,保留他的自尊,培養孩子自然地發揮他想做的事。

「慈濟很真,在慈濟是我最沒有壓力,最開心、快樂的地方,有什麼就講什麼。我很珍惜這分緣,因為它不是理所當然的。」阿貞感激慈濟,感恩志工,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她。她銘記證嚴法師說要教育好孩子,現在唯一能回饋社會的方法就是把小孩教育好。「慈濟人給我的貼心,我會永遠記在心裡。」阿貞提醒自己一定要記得走過的路,期待未來對社會有所貢獻,再把這份愛繼續傳下去。

◎ 不斷傳開的愛

慈濟籃球隊,是接引會眾認識慈濟的方便法門,而多了慈濟人文滋養的籃球場,更是一處令父母放心,又能充電的好地方。

參加慈籃兩年的許秉叡,在媽媽王佩瑩眼中看見他的改變,「一開始,他會抱怨規矩太多了,但是現在,到了活動的前一晚,他就很高興的主動去準備制服,和修剪指甲。」

阿貞也喜孜孜地分享,兒子小睿,雖然才小學五年級,但已經懂得體貼媽媽的辛苦,會洗自己的餐盒,並主動幫忙做家事。因為參加慈籃,跟這麼多人接觸後,在學校和同學的相處更融洽了。

有一種付出,不求回報,只希望你不斷往好的方向前進。有一種人,與你沒有血緣關係,卻無時無刻關心你的生活。慈濟人的愛,像慈籃學員手中的籃球,在球場上不斷地滾動。中的籃球,在球場上不斷地滾動。

圖左 :〈慈籃隊歌〉手語教學中,比著「慈」濟的右手剛放下來的許秉叡(後中),若有所思地望向遠方。[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打球前,教練廖誼印先教學員投球和運球的技巧,這不僅是教學也是暖身運動。[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體育館的球場上,孩子們充滿精力地追著、跑著......,雖然滿頭大汗,依然運著籃球高興得繼續往前跑。[攝影者:吳啟志]
圖右 :10月8日,中興大學體育館的視聽教室裡,從事音樂教職四十年的黃逸樵老師(後左),在講座中和慈濟籃球隊家長分享,給學生找舞台,學要能用。[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身心寬暢時間,慈濟志工端著點心,彎下腰為小朋友服務,學員們也規矩的依序取用,充分地表現出感恩與尊重的慈濟人文。[攝影者:徐金生]
圖右 :館內籃球場上,學員不斷地運轉手中的籃球,練習掌控籃球的技巧。[攝影者:徐金生]
圖左 :當球投進籃筐的那一剎那,是專注力的表現,而所贏得的掌聲,則又是一次自信的堆疊。[攝影者:吳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