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國際媒體參訪環保 從大愛視窗看見臺灣

國際媒體參訪環保 從大愛視窗看見臺灣

E-mail 列印
「在我國外交處境困難的情形下,慈濟在世界各地從事的人道援助,及環保的落實和教育等,足可成為表率和典範。」11月9日,來自十七個國家的二十四位專業媒體工作者,在外交部回傳司一等秘書周志堅及慈濟公傳組人員 的陪同下,參訪內湖環保教育站。周志堅秘書在陪同參訪後,做了以上的表示。

一早,九點不到,來自美國、德國、加拿大、澳洲、瑞士、匈牙利、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奧地利、波蘭、捷克、匈牙利、拉脫維亞、丹麥、汶萊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十七個國家的專業媒體工作者,分乘兩輛中大型巴士,陸續抵達內湖園區。

◎善小能量大 環保又健康

導覽志工周晶婷以流利的英語引導大家參觀動線,並一一介紹各分類區正在進行的環保分類。在紙類區,周晶婷解說,紙類分類的目的和方式之後,參訪的媒體人也提出各式的問題。有的人問,做這樣仔細的分類,如何達到經濟效益?也有人問,這些老人家為什麼要來這裡做環保?家人知道嗎?同意嗎?

周晶婷向他們說明,環保的行動是以「勿以善小而不為」開始,是每一個人的事,人人發揮小小的力量,小力量集結,就能成就大功能。周晶婷也分享,老人家都是自發性來到環保站做環保,而且不論颳風下雨,幾乎每天都到,做環保是老人家愛地球的方式,也是老人家發揮生命良能的自我期許。

周晶婷還分享,環保站會定期為老人家測量血壓及衛教宣導,並有專業醫護人員為老人家健康把關。根據專業的調查與統計,常來做環保的老人,身心狀況優於每天待家中無所事事的老人。因此慈濟的環保站就像老人家能安頓身心的輕安居所一般,家屬也會鼓勵他們來從事環保活動。

◎悲智雙運 愛綿延

隨著導覽志工的腳步,一行人參觀了志工於災難發生時,因應災區不同需求所研發的救災設備。例如民生必須的飲水和熱食需求,2011年在慈濟志工和中研院的合作下,承載著悲智雙運的淨水法船誕生。在救災時,能將汙水經由處理後,轉換成飲用水,每天可提供五十噸的乾淨飲用水,並可透過另一套系統加熱煮沸,用來泡飯、泡麵。

「行動廚房」也是因應救災需求而研發出的產品。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當時證嚴上人認為,應該要打造可兼具衛生和安全的行動式廚房,因此第一代行廚房應運而生。如今所呈現的是第二代行動廚房,其中可安裝湯鍋、飯鍋、儲藏櫃和蒸籠等不同模組,以利不同國度、不同飲食習慣的需求。

還有「簡易屋」的研發,2013年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慈濟長期進駐,除解決災民的苦難,也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扶植災民,簡易屋就是其一。由臺灣志工前往菲律賓,協助災民學習簡易屋搭設,及簡易屋周邊連鎖磚的鋪設等。幫助災民習得一技之長,生活得以安頓,未來也能成為手心向下的助人者。

◎毛毯助鄉親 看到愛與感動

天空不時下著毛毛細雨,志工李鼎南和救災團隊在細雨中解說、示範。各國的專業媒體人,專注的聽著,手也不停的寫著,還不時地拿著相機拍著,更有人用手機像似在直播,邊拍邊說,深怕遺漏了哪個細節。對好奇和不解之處,也紛紛提出問題,忙碌的不似在參訪,而像在工作。顧不得紛飛的細雨,也顧不得沾濕了的髮梢。

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Mr.Paul Varian,是亞特蘭大全球報(Global Atlanta)的記者,滿頭華髮的他,非常認真的勤記筆記,對環保志工從事的分類,觀察入微,也提出各式問題。

Mr.Varian表示,在美國,垃圾沒有分類,而是直接進入焚化爐,看到志工很仔細的分類,令他驚訝!參觀過巧藝坊的毛毯區後,瞭解到,毛毯來自寶特瓶,而且還到了他的家鄉附近,例如德州和墨西哥等地,幫助受災的鄉親,這讓他非常感動。

另一位Mr.Abdul KhaliqRoziman來自汶萊,在汶萊是最具影響力的部落客,經營知名部落格。充滿活力的他,對每件事都很好奇,不停地拍,也不停的體驗。他說,在汶萊當地,一般民眾沒有環保意識,公家機關會做一些,但也很有限。

Mr.AbdulKhaliqRoziman對慈濟研發的環保產品,有著高度的興趣,加裝LED燈的帽子、保特瓶製作的圍巾,他試了又試,還找人幫他拍照留影。戴著結緣的圍巾,他笑著說,今天的氣溫很溫暖,圍巾也很溫暖,我就這樣戴著它,我不想把它拿下來。

也有媒體人對長者做環保的身影留下深刻印象,看到環保站健康快樂的老人家,他們除了肯定老人家發揮良能是家庭和社會的正向指標,也希望能複製這樣的模式,推展到他們的國家。

基於慈濟多年來對「人道援助」、「環境保護」的成果及因應氣候變遷,研發「慈悲科技」等,成果斐然。這群具有敏銳觀察力,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媒體工作者,由外交部推薦和陪同,藉由參訪慈濟內湖環保站,進一步認識臺灣的大愛與清流,也讓世界能透過大愛的視窗,感受美善,看見臺灣。

圖左 :導覽志工周晶婷(左)以流利的英語引導大家參觀動線,並一一介紹各分類區正在進行的環保分類。[攝影者:黃曉輝]
圖右 :志工解說,淨水法船在救災時,能將汙水經由處理後,轉換成飲用水,每天可提共五十噸的乾淨飲用水,並可透過另一套系統加熱煮沸,泡飯、泡麵。[攝影者:黃曉輝]

圖左 :志工解說,如今所呈現的是第二代行動廚房,其中可安裝湯鍋、飯鍋、儲藏櫃和蒸籠等不同模組,以利不同國度、不同飲食習慣的需求。[攝影者:黃曉輝]
圖右 :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Mr.Paul Varian(右),是亞特蘭大全球報(Global Atlanta)的記者,非常認真的勤記筆記,對環保志工從事的分類,觀察入微,也提出各式問題。[攝影者:黃曉輝]

圖左 :外媒記者對好奇和不解之處,也會紛紛提出問題,由志工一一解答。[攝影者:黃曉輝]
圖右 :Mr.AbdulKhaliqRoziman來自汶萊,在汶萊是最具影響力的部落客,對慈濟研發的環保產品,有著高度的興趣,加裝LED燈的帽子他試了又試。[攝影者:黃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