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跨海精舍尋根 學員發願傳法

跨海精舍尋根 學員發願傳法

E-mail 列印
回返心靈故鄉尋根,是全球慈濟志工每年培訓受證前最期盼的一趟行程。第三梯次,來自海外德國、荷蘭、柬埔寨、義大利、新加坡、斯里蘭卡等十六個國家學員二百六十一人,將於臺中靜思堂進行四天三夜的「2017年慈濟 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為了減輕學員舟車勞累,中區地主隊共識下,首次於桃園靜思堂報到,翌晨即前往花蓮靜思精舍巡禮。

另期盼已久的宏都拉斯七位志工,因為當地航空公司臨時取消飛程,基金會同仁用盡心力與航空公司聯繫,希望能如願圓滿當地志工來臺受證的心願,可惜又因後續轉機,機位買不到合適的時間和七個人的位置,只能取消行程,志工們深感因緣不具足而遺憾。

因緣千里 學員喜相逢

11月21日,日暮時分,桃園靜思堂外面天空漸漸灰暗,裡面卻是熱鬧滾滾,來自臺中地主隊近百位工作人員,於早上搭臺鐵前來,堅守崗位準備好迎接海外學員的每一個細節,希望讓遠道而來的慈濟家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讓我們拍手歡呼迎接您,歡迎您到慈濟來……」〈歡迎歌〉音樂響起,巴士、計程車一部一部陸續到來。「歡迎您回來」聲音、拍手聲此起彼落,即時只有一位學員搭計程車前來,歡迎隊伍仍然不停地唱誦著。

身穿同樣慈濟制服學員,雖然生活在不同國家,但是對同樣桃園靜思堂一點也不生疏,有如第一次來臺灣的吉岡絹代說:「來到這裡,一切很好,慈濟人都好親切……」出生越南定居日本,三年前回到越南的吉岡絹代,到一家曾經去過幾次的觀音寺院,忽然眼睛飄向佛書架上,看到一本黃色小本子,心生好奇取下來翻開一看,是「慈濟」書刊每人每日必讀的好話。

「慈濟」她不認識,只是小本子內容每一句簡短經典攜帶方便,卻那麼的有意思能啟發人心。吉岡絹代訝異「怎麼有人寫這麼有意義的小書呢?」她將它帶走,成為不離身的經典智慧小書。

有一天與認識十幾年的朋友相見,吉岡絹代原本要介紹給朋友看,哪知這位朋友看到小冊子,馬上給她日本分會地址,並說:「有空可以去走一走!」一天下午吉岡絹代辦完事情,很自然地循著地址去到日本分會。「哇!原來離家這麼近。」進去一看,瞬間被恬靜的靜思書軒氛圍給攝受了。在值日志工接引解說下,吉岡絹代當下決定參與午後的讀書會,不知覺地上了一堂豐富課程,與慈濟的因緣因此展開。

知道自己與慈濟有緣的吉岡絹代,堅持選擇走入慈濟接受上人教誨,生活中行住坐臥做起,吃飯含口龍珠、鳳頭飲水,坐椅子雙腳不翹腳等,讓她受惠很多。吉岡絹代發願不辜負上人的苦心,受證後勇於承擔,努力接引志工耕耘日本大福田。

歡喜慈濟路 一心勇直前

聽完吉岡絹代分享後,時間已到學員安單時間,學員長潘柏宏報告,明天早上三點半晨鐘起,四點二十分一樓大廳集合,集合後馬上出發前往火車站,搭六點火車往心靈故鄉;大行李機動組先運回臺中,貴重東西隨身攜帶,盡量以學員袋為主。

有人高興地睡不著、有人換床難入眠,刷牙洗臉的水聲響得比〈拉車向前行〉音樂還早,不到四點,紛紛拖著行李往一樓集合。11月22清早,出發前德勷師父叮嚀大家,行進間要小心,好好享受回心靈故鄉的感覺,晚上臺中靜思堂再見。整齊隊伍即前往桃園火車站搭車到花蓮精舍,讓第一次來臺灣的馬來西亞慈青學長林民榮感受臺灣志工一路陪伴雀耀、感動不已。

林民榮說,2011年參與慈青開始即起一個念頭,「有活動有時間就參加,當一個快樂志工就好。」沒想到,有一天朋友跟他說:「你沒有承擔就不會成長!」不是慈濟人的朋友講出慈濟人常說的話,讓林民榮很震撼,他瞬間清醒過來。過不久即向慈青學長會報名見習,進而培訓,一邊承擔起慈青學長。如此因緣成就他這一趟來臺灣受證的旅程。

以前侷限在慈青活動組,現在負責馬來西亞玻璃市兩所大專慈青社的主要窗口。林民榮提及,自己過去被陪伴感覺都是理所當然;現在換成自己要去陪伴人家,才知道事情沒那麼簡單。人事間,發現自己很心急,而且習氣不好,才會氣走一位女慈青學員。林民榮懺悔地說,有一次活動沒看到某某人來,爾後再見到即說:「上一次活動怎麼沒看到妳來!」當下這女慈青學員一連錯愕,不知如何回覆他。

「同理心,念頭轉」,林民榮覺醒自己沒有去關心對方,她沒來的背後原因,而直心用自己的想法去說話。「慈濟事,不是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重要」。自我反省後,林民榮期許自己用心帶好慈青團隊。

「不是他們要配合我,而是我要去聽他們心裏需要的是什麼?」上人的話「帶人要先帶心」林民榮醒悟後,許下願力要學習資深志工用耐心、細心的方法陪伴更多年輕人。每年帶慈青學員回臺灣尋根讓他們體驗不同,不再靠學長學姊透過分享的方式。有心有願有擔當,是林民榮堅持做好慈濟人的目標。

換下制服 初心不變

火車專列五個車廂,載滿往花蓮的慈濟人,火聲轟隆隆不停奔馳於北迴鐵路上,有些學員因為晚睡早期雙眼累得睜不開,卻有人歡喜的睡不著,一路幽美的海岸線景色吸引著他們用手機拍下畫面。

歡樂的氛圍,讓第十八組隊輔趙淑蘋忍不住地分享,昨晚小組相見歡的趣事。十八組九位學員,其中五位分別是陳麗燕、陳俐燕、伍重喜、李婉賓、劉華萍,當自我介紹後的趙淑蘋說:「不是一家人,不進同一個們;能相聚就是好因緣,能做慈濟就是有福報的人。」

趙淑蘋善用方法,巧思地想出用名子箍住大家的心。她分享,五位學員中,有兩位名字叫麗燕和俐燕字不相同,又一位叫重喜、一位叫婉賓,兩隻燕子重逢以後歡喜,同時飛著去接納眾生,眾生如賓客,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必須溫柔婉約;而第五位的華萍,她的華代表著花,萍代表著萍水相逢;自己叫趙淑蘋,意味著彼此萍水相逢,願意接納眾生,幫助眾生得離苦,即能看見開花結善果。

趙淑蘋把自己與學員的名字串連起來,不只是她承擔隊輔帶學員的一種經驗,也讓學員學習用意念去記憶上人講《法華經》的意涵和比喻中的小故事,法入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趙淑蘋鼓勵大家,重要在受證以後,勇於承擔實際落實社區,才不愧對自己排除萬難跨臺尋明師。

時間接近早上九點,列車長廣播:「火車即將停靠花蓮站,請旅客不要忘了自己的東西。」火車靠站,學員期待心靈故鄉的心情正在撲通著,六台遊覽車驅向精舍方向,不一會兒有人手指著車窗外「精舍到了」,慈濟人在花蓮的家看得那麼的醒目。

不悔慈濟路 守住一念心

到達協力廣場,精舍德晗師父、德杰師父、德淵師父、德枰師父,早已等候迎接學員。精舍尋根首站參訪協力食品工廠。德晗師父告訴學員:「工廠不是他們幾位師父的、也不是慈濟精舍所有出家人的,更不是上人的,而是所有海內外慈濟人共有。」

協力食品工廠,製作五穀粉、淨皂和香積飯,這些產品經過不同師父們精心研發製作而成。參訪中四位師父親自為學員們導覽、講解,以及研發過程和認識機器,幽默風趣的德杰師父不忘邊走邊叮嚀。杰師父說,選擇慈濟修行路,在大團體你我之間凡事要學會勘忍,若受到別人讚歎要懂得謙卑,走一步進一步,越走才會越進步。

「在慈濟,免費學到會」的杰師父提及自己,早年在百貨公司上班,靠的是嘴巴賣產品。他謙虛地說自己當時什麼都不會,每天渾渾噩噩過一天算一天,所賺的錢用來吃喝玩樂,最後心還是空的,什麼都不是。杰師父提醒大家,不要空虛度日,懂得把握因緣為人群付出,才是有價值的人生。中區人醫會藥師鐘瑩清聽到杰師父分享,感佩他出家後從心學習,即使輪流執事大寮、持鍋鏟等也難不倒。

第一次參加慈濟營隊,隨著隊伍到花蓮精舍的鐘瑩清分享,學員在火車上發生不舒服的緊急事件。來自新加坡學員張曉菱,椎間盤突出舊傷復發,整個人坐立難忍,雙眼變得紅腫。有幸火車上的中醫、西醫師學員,以及陪伴的人醫會藥師和志工發揮良能,有人幫忙筋絡推拿、有人幫她刮痧,鐘瑩清及時開藥讓學員減輕疼痛。

鐘瑩清說,椎間盤突出原本就不能久站、也無法坐久,又營隊時間緊湊,睡眠不足,坐車勞累才會復發。據鐘瑩清瞭解後,早在來臺灣之前醫生已經在張曉菱身上埋下針,希望減輕她搭飛機及舟車的疼痛,但事情還是發生了。經過專業醫師、藥師志工等人的協助後,張曉菱安然回到臺中。這一趟給了鐘瑩清很大的收穫,不只看到精舍師父們的執事,也看到志工辦活動的合群,更感佩海外學員千里來臺受證的決心。

尋根返家 高鐵畫句點

投入慈濟,讓來自澳洲學員張慧寧一樣很有收穫。張慧寧曾經是報社記著,1995年報社請她報寫慈濟骨髓捐贈而認識慈濟。隔年被派遣到香港,利用工作之餘,尋找到慈濟香港分會,即開始參與各項活動。了解慈濟很多濟世救人的事蹟,也邀請媽媽投入,媽媽已經在幾年前就受證慈濟委員。

辭去工作的張慧寧,專心做好媽媽的腳色,直到孩子長大,才一心投入志工,幫助弱勢家庭,一方面回饋國家。她說,澳洲是一個非常好的國家,福利好、環境好,日子過得安穩。回饋國家、幫助更多人、推廣環保,好好照顧地球是她做慈濟最大的心願。

個性急躁剛強,靜思語中「心好,嘴巴不好都不是好人。」看見自己缺點後的張慧寧,人變得寬容有耐心。她感恩慈濟改變了她,實現她二十多年來想做好事的心願,也期許自己受證後要承擔更多,好好將訪視做好,讓苦的人不再苦、年長的有歡樂。一念心要惡、要善、要放縱,還是要修心,皆在自己的選擇。張慧寧願意鞭策自己,守好那一念心,選擇修行路永不退轉。

隨著大隊離開花蓮精舍,繼續前往靜思堂博覽館參訪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志工呂鳳英說,慈濟五十二年來的足跡,不是短短的七十分鐘即能讓每一位清楚。要了解慈濟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唯有自身投入,親身參與,還要帶給每一位願意付出的人,回到僑居地攜手向前繼續廣結緣,才能做到上人的心願「淨化人心」。

時間一分一秒絲毫不留情,精舍巡禮很快地劃下句點,返回臺中靜思堂的時間一刻也不能多,在隊輔長的叮嚀下,浩蕩長的隊伍搭上專列到板橋,首次轉往板橋高鐵站搭高鐵歡喜賦歸臺中慈濟人的家。

圖左 :中區人醫會藥師鐘瑩清(右一),第一次參加慈濟營隊,她說比參加其他社團更踏實,更能發揮良能。火車上學員不舒服她及時前往協助減輕疼痛。[攝影者:陳榮照]
圖右 :精舍德勳師父為學員導覽,並叮嚀大家,回到僑居地要將所看所學做分享,認真帶動社區,讓人人都有機會行善。[攝影者:陳榮照]

圖左 :人文真善美志工黃裕仁(錄影)、張均榮(採訪),利用坐火車時間收集資料,採訪學員回花蓮尋根心情。[攝影者:陳榮照]
圖右 :中區隊輔組趙淑蘋(右一)提及,箍住學員的心,傳遞慈濟人的精神和上人的理念,就是給學員最好的禮物,讓他們不空手而回。[攝影者:顏啟烒]

圖左 :花蓮精舍德晗師父對學員說,協力食品工廠,專門製作五穀粉、淨皂和香積飯,這些產品經過不同師父們精心研發製作而成。研發五穀粉的德晗師父,也分享自己辛苦研發的經過。[攝影者:陳榮照]
圖右 :慈濟大學副校長曾國藩,為學員講解「無語良師」的大願及悲心,感動過無數的醫學生,帶領他們認識人體的奧妙,踏入醫學殿堂奉獻所學。[攝影者:陳榮照]

圖左 :參訪花蓮靜思堂慈濟志業博覽館時,導覽志工黃金子鼓勵學員要愛護地球,吃素是最直接救地球的方法。[攝影者:陳榮照]
圖右 :三年前一本慈濟黃色小冊子,讓來自日本的吉岡絹代(左前一)決定後半人生,選擇走入慈濟因緣路,而且永不退轉。[攝影者:顏啟烒]
圖左 :來自馬來西亞慈青學長林民榮,從想當一個快樂志工轉念成願意承擔責任,堅持做好慈濟人的角色。[攝影者:顏啟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