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5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精舍巡禮 不來會後悔

E-mail 列印
幾天陰雨連綿,今日(11/16)完全放晴,中央山脈清晰翠綠,蔚藍天空上棉絮般的白雲,輕飄飄自在來去,幾隻白鷺鷥出現在山谷間振翅飛翔,溫煦的陽光自片片綠葉枝枒間灑落,光影扶疏……

◎ 終於回來了

參 加2017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的學員,因為人數眾多,分成二梯,今天是第二梯次,學員心情想必是既期待又緊張。

依著蜿蜒幽靜的楓林前行,兩兩成行,步伐輕盈,緊閉雙唇,謹守「佛門修行聖地,不喧嘩。」的叮嚀,整齊地來到夢寐想見的「靜思精舍」,望著灰瓦白牆的建築融合在藍天綠地中,個個心中一片祥和寧靜。

原本只在電視、夢中才會相見的「心靈故鄉」,如今真實映入眼簾,深深烙入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終於回來了!」一個來自馬來西亞大男人的廖祇輝,都忍不住紅了眼眶,想師之情溢於言表。

因為孩子上慈濟親子成長班的因緣,廖祇輝(本騰)才接觸到了慈濟。孩子在親子班得到很好的品格教育,他自己也感覺到一直受慈濟人照顧,所以他想向慈濟人一樣,主動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受人幫助;於是和同修(妻子)開始參與慈濟活動,夫妻除了相互分享證嚴上人的法,還能兼顧家業和志業,彼此成就菩薩道。開始人生另一段里程碑,就是好好做慈濟志業,祇輝說:「我一定會天天聞法、樂樂行法、多多說法和傳法,才不會辜負上人對我們弟子的期望。」

馬來西亞雪隆志工邱來(本進),第一次到花蓮,就深深地被法親家人感動,他更堅定信念,要跟慈濟世界每一位菩薩學習,也想告訴上人:「只要是對的,我一定去做,不會受到任何外在環境的影響,請上人放心!」

◎ 草木會說法

所有隊伍分成了六個中隊,並分別由常住師父一一帶領,做番巡禮。師父們帶著學員來到早期上人修行的小木屋,小木屋原址在精舍後方派出所旁的普明寺,眼前的小木屋是複製版,聽著常住師父訴說當年,眼看著僅10呎乘12呎大(約三、四坪)的地方,黑黝黝的木造小建築,想像著當年上人的刻苦,皆露出不可思議的眼神。

隊伍隨著師父緩緩移動,枝頭鳥兒興奮雀躍啼叫,似乎也歡迎著海外家人歸來。步道旁,一棵大樹樹根包覆著一塊大石頭;也看到一棵美國花生樹,自石頭中冒出生命來,德淨師父說:「你看這樹跟石頭長成這個樣子,所以說只要信根穩固,信為道源功德母,不管遇到任何困難,它都可以屹立不搖。」精舍裡的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無不都在說法,都是一種啟發……

來到精舍主堂,師父解說精舍建築過程及歷史故事,尤其聽到大殿最具特色的屋瓦,是慈誠用水泥糊上去的,因此叫做「慈誠瓦」,學員覺得趣味之餘,也趁此機會,要求能與常住師父在大殿前合影,留下珍貴鏡頭。

學員一路緊跟著常住師父,靜靜地聆聽,深切地領會,來自馬來西亞雪隆的學員葉梅燕說:「不來就會很後悔。」她是第一次來花蓮,想不到自己可以跟隨師父、受證、來到花蓮心靈的故鄉,感覺「心」真的很平靜。幾天課程下來,她對慈濟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確認這條路是來對了,她說:「我會邀約更多菩薩加入慈濟大家庭,希望有更多的好人,百萬、千萬、萬萬的好人。」

◎ 弟子會精進

隊伍中,一位長相斯文,臉龐看起來比任何一位男眾都還要稚嫩,身影默默跟隨,他專注聽著常住師父為大家話說從前。他,就是張行輝,今年才二十七歲,正屬於年少輕狂的花樣年齡,該是對人生充滿憧景、對未來充滿挑戰,但年紀輕輕的他,看淡名、權、利,選擇慈濟這條難行能行的菩薩道,因為在慈濟,媽媽得到了重生,在慈濟,他看到人生的真、善、美。

經由《水懺》經文,張行輝醒悟到,「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權力,是有心人在做的,盲目的追求,只會讓自己陷入無底的慾望深淵。」所以決定跟隨上人,走入慈濟這條人間菩薩道,並堅定的向上人發願:「上人,不用擔心,弟子會精進,會救更多的人,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2015年4月也是經由參加《水懺》演繹,有所體悟的陳美成,開始積極參加慈濟活動。舉凡訪視、環保、浴佛……都有他的投入與付出。原本有高血壓、膽固醇問題的他,發現胸口悶、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發現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在進行手術治療後,恢復健康。

陳美成從此茹素,戒除喝酒的不好習性,改掉暴躁的壞脾氣,他覺得是上人救了他的命。開始看上人的開示、上人的靜思語。今生此世能接受上人親自授證,他深深感受是無比的福報。陳美成衷心期盼上人永遠健康,他發願一定盡心盡力做慈濟,做對的事。

學員們從海外來到靜思精舍,看一草一木一方寸,聽常住師父話慈濟,心有戚戚焉地共體來時路,感動與祝福無聲地跨越人、事、時、地、物,學員們各自帶著滿滿感動與學習心得,深入腦海裡。

圖左 :參加2017年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討會的學員,因為人數眾多而分成了二梯,11月16日是第二梯次回靜思精舍,學員既期待又緊張。[攝影者:周幸弘]
圖右 :因為孩子上慈濟親子成長班的因緣,廖祇輝(右三戴黑眶眼鏡)接觸到了慈濟,在親子班的時候,孩子得到很好的品格教育,自己也深受慈濟人的照顧,他決定要向慈濟人一樣主動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受人幫助。[攝影者:周幸弘]

圖左 :馬來西亞雪隆志工邱來(右二),第一次來到花蓮,就深深地被法親家人感動,他更堅定信念要跟慈濟世界每一位菩薩學習,也想告訴上人:「只要是對的,我一定去做,不會受到任何外在環境的影響,請上人放心。」[攝影者:周幸弘]
圖右 :經由《水懺》經文,張行輝醒悟到,「做善事不是有錢人的權力,是有心人在做的,盲目的追求,只會讓自己陷入無底的慾望深淵。」於是,他決定跟隨上人,走入慈濟這條人間菩薩道。[攝影者:周幸弘]

圖左 :馬來西亞的海外學員由德寰師父導覽解說,德寰師父對學員開示--有時候無須和人比較,示弱不表示就是輸,轉個彎會有另一種風貌,只要清楚的自覺,輸贏也只是一個心態而己。[攝影者:黃靜蘭]
圖右 :海外學員回到心靈故鄉「靜思精舍」,與錯身而過的醫療志工們,相互感恩與祝福。[攝影者:蔡緗羚]

圖左 :上人早期的小木屋,是最清淨修行的時候,奠定後來面對的大風大浪而能堅定毅力不搖。德淨師父勉勵學員,,遇事心情浮動容易起無明,有時也要常常跟自己對話、沉澱與省思。[攝影者:蔡緗羚]
圖右 :德淨師父指著前方朝山步道,讓學員瞭解材料回收自大理石工廠廢棄大理石,六人朝山寬度一百二十公分乘一百二十公分,鋪成平坦大道。[攝影者:蔡緗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