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印尼人醫義診 關懷難民需求

印尼人醫義診 關懷難民需求

E-mail 列印
八歲的阿莫德剛拔完兩顆牙,他向父親福瓦德(Fuad)說:「醫師交代我不可以吃太多巧克力喔。」印尼雅加達的義診中,慈濟人醫會醫師要為八歲的阿莫德(Ahmad)拔牙時,小小年紀臉上看不出絲毫膽怯,聽得懂印 尼文的他很勇敢地配合醫師的指示。

◎因應需求 合辦義診

11月1日的牙科義診,是由慈濟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和美國基督教國際救育會(Church World Service)共同合作,並在雅加達美國基督教國際救育會會所舉行。

美國基督教國際救育會項目經理安迪(Andi Juanda)認為這次的義診確實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因為在瞭解難民醫療上的需求上,安迪(Andi Juanda)先做了調查。他表示,「我們先讓難民填寫了問卷,以瞭解他們較需要的醫療服務。」

問卷經過統計後,安迪說:「因為牙科診療的費用比較高,因此是大部份難民最需要的。因此,我們就和聯合國難民署商量,申請慈濟援助。」慈濟接獲訊息後,立即答應並全力支持舉辦牙科義診。

◎三方合作 為難民義診

此次義診,醫療團隊成功地為一百零三位難民患者服務,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國家,包括阿富汗、伊朗、索馬里和也門。這些難民現在多已融入於印尼社會中,分佈在雅加達各區,如:芒加莱(Manggarai)、提比(Tebet)、巴剎‧明古(Pasar Minggu)、北丹布蘭(Petamburan)和基布達(Ciputat)等地方居住。

來自也門三十二歲的福瓦德帶著兒子阿莫德,從基布達搭公車來到印尼雅加達美國基督教國際教育會所,看牙科義診。因為兒子的牙齒不整齊,需要醫師協助矯正,他很感恩慈濟,能為大家舉辦這次的牙科義診。

福瓦德與其他難民一樣,是因為戰爭而離開祖國,目前在印尼已經住兩年了。他無奈地說:「我先逃到馬來西亞,後來才來到印尼。我不想再逃了,如果戰爭結束,我就會回去。」坐在一旁的阿莫德,仍存著對戰爭的恐懼,忍不住回父親的話說:「如果我們現在回去,我們會沒命的。」此話一出,讓福瓦德愣住了,也讓志工和醫療團隊心生不捨。

◎全程陪伴 安定病患

在六個小時的牙科義診中,三十四位志工馬不停蹄地付出,引導病患從登記報名、量體重身高、輸入病患資料、陪伴病患看診、重複叮嚀病患醫師的指示,到陪伴病患去領藥。這種全程的陪伴,讓病患心安並且感受到人間溫情,也讓義診過程更順暢。志工黃仁英強調:「志工主要的任務就是協助醫師,還有讓義診能順利完成。」

在義診會場外,志工饒月燕用心將醫療器具消毒,接著用水沖洗,再擦乾準備給醫師使用。饒月燕上個月才扭傷了腳,雖然行動不便,依然堅持把握每一次付出的機會。這種奉獻的精神,鼓舞了其他志工,她滿懷喜悅地說:「雖然腳不能動,但手還是可以動啊,所以要把握機會用心做慈濟。」

此次牙科義診,有九名來自雅加達海軍學校的護理人員前來協助。其中一位護理人員艾迪(Edy Saputro)有很深切的體悟:「我們抵達現場時,看到很多難民已經在那裡等候,讓我覺得這次的義診確實能幫助到他們的需求。」艾迪很期待義診活動能持續舉行,利益許多民眾。

許多難民流離失所,生活沒有保障,付高額的醫療費看診,簡直是一種奢望。慈濟不但為他們帶來一場義診,也為他們帶來一股滿心的溫暖。

撰文者:Khusnul Khotimah

圖左 :志工黃仁英(右二)正在協助安德魯(Andrew)醫師。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福瓦德帶著兒子阿莫德從基布達(Ciputat)坐公車來參加這次的牙科義診,他們已經在印尼居住兩年了。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左 :志工饒月燕(左一)上個月扭傷了腳,仍然用心把握每一個付出的機會。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美國基督教國際救育會項目經理安迪(Andi Juanda)認為這次的義診確實幫助到需要求醫的難民。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