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亞洲 印尼 難民助翻譯 義診語言無礙

難民助翻譯 義診語言無礙

E-mail 列印
一位來自阿富汗的小女孩愛特(化名)從牙科手術椅下來,向幫助她補牙的娜妮(Nanne)牙科醫師感恩並露出燦爛的笑容,陪伴她的醫師及志工們也不自禁地開心的微笑。「小朋友好漂亮,真的是個乖孩子!」娜妮醫師的 讚美,讓愛特更合不攏嘴。

◎無情戰火摧殘 義診牽起因緣

2017年11月1日,慈濟在印尼南雅加達提比區(Tebet)的美國基督教國際救育會(CWS)會所舉辦牙科義診,美國基督教國際救育會是聯合國難民署的執行夥伴,難民署現在也正為難民兒童爭取上學的機會。

這是慈濟第二次為雅加達各地難民舉辦的義診,去年(2016年)6月初為他們舉辦內科義診,今年再次舉辦小型牙科義診。除了有印尼人醫會的醫療團隊,雅加達海軍學校的九名護士也前來助陣,另外也有三十四位慈濟志工熱情服務。

因為這次的因緣,看到慈濟以人為本的醫療理念,讓娜薇達(Novita)醫師把握良緣正式加入印尼人醫會。

不僅愛特獲得治療,他的父親哈比(化名)也來檢查牙齒,他忍著牙痛之苦已有一段時間了;但由於沒有錢去看牙醫,所以他們特別感恩有機會來到這次的牙科義診。

「哈比曾經補牙,但是後來鬆動了,現在已經不能再補牙了,因為他的牙齒神經已經死了。但是他堅持不想拔牙,所以我們只是開處方藥給他。」娜薇達醫師在旁作了說明。

哈比帶著抗生素和止痛藥,感恩醫師解除了他的牙疼,並分享他從家鄉逃出來的心情。其實,他並不想離開家鄉,他非常期望戰爭可以儘早結束,「如果戰爭停止,我就會馬上回到親愛的故鄉,因為那是我的出生地、我的家、我的驕傲。」哈比表示,孩子經常哭泣,他們念念不忘,極渴望能回到熟悉的村莊。

◎翻譯協助溝通 克服語言障礙

愛特與父親的牙科治療過程非常順利,因為他們除了瞭解自己國家的語言,也會說印尼語和英語。但有很多的難民因只懂自己國家的語言,故當醫師詢問病患症狀、解釋診斷結果,以及藥劑師在解釋藥物的服用方式時,容易產生溝通上的障礙。

「最大的障礙是語言,因為各國難民說著不同的語言,他們的病情都大不相同,有的需要拔牙、補牙或洗牙等。」安德魯(Andrew)醫師表示,患者非常熱情響應,讓我們都覺得很高興,希望往後有更多機會與聯合國難民署及印尼人醫會合作,因為有一些難民病患也很期待下一次的義診機會。

幸好,有些住在印尼比較久的難民,已經學會說印尼語,並充當翻譯;他們透過英語或印尼語,成為病患與醫師們的溝通橋樑。儘管翻譯員人數不多,但個個都能發揮良能,這些翻譯人員全程陪伴病患,從進行檢查到領藥,確保醫療團隊的叮嚀,能夠完整無誤地傳達給病患。

其中之一的翻譯員是二十歲的馬哈(化名),負責協助來自索馬里的難民。「我很歡喜能夠協助翻譯,幫助鄉親們與醫師及志工的溝通,我將索馬里語翻譯成英語,幸好以前曾經在學校學習過英語。」馬哈特說道。

不只是協助翻譯,馬哈也當場接受牙醫義診,醫師幫助他洗牙、清潔牙垢。他迫不急待地詢問:「鏡子在哪裡?」走向鏡子,看著自己的牙齒,馬哈立即露出一個大笑容。

「感謝上帝,我非常開心!」馬哈笑容滿面地感恩醫師、護士和志工,他說:「他們真正地瞭解難民遇到的問題,非常積極、動作快速,成果很完美。」馬哈看到自己的牙齒如此清潔,非常高興,也很期待下一次義診的到來。

這次義診一共約有百位難民受惠,解決難民牙齒保健的問題,也帶給難民歡喜的一天。

撰文者:Khusnul Khotimah

圖左 :慈濟志工為難民舉辦牙科義診,有近百人受惠。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馬哈(化名)也有機會接受牙醫義診,非常高興,也很期待下一次義診的到來。。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左 :除了協助醫療人員,當病患接受治療時,志工也協助照顧難民的孩子,讓其父母安心地檢查牙齒。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醫師們之前都使用印尼語或英語與病患溝通,這一次必須透過各國翻譯員的協助,如小聯合國的義診,讓大家有不一樣的經驗。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左 :不僅愛特(化名)獲得治療,他的父親哈比(化名)也來檢查牙齒。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
圖右 :愛特仍然穿著學校制服來到義診,雖然這是她第一次看牙醫的經驗,但她一點都不害怕。攝影者:Khusnul Khotimah[攝影者:陳俐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