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我終於回來了

E-mail 列印
2017年是臺灣慈青二十五周年、海外慈青二十年。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泰國、韓國、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賴索托等12國的慈青,齊聚花蓮靜思堂共精進。

◎ 第一顆種子 布 善種子

馬來西亞瑪莎大學三年級牙醫系的林引瀅,是該校第一顆慈青種子,第一次來臺參加海外慈青營隊,第一次上臺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她熱淚盈眶的說:「我已當慈青四年,為了讓父母答應我來臺灣,我努力讓他們看到做好榜樣、做好每一件事,告訴他們海外慈青營隊有什麼內容,讓他們有所感動;我整整等了三年,等了三年終於回來了。」

林引瀅從小備受父母寵愛,還未參加慈青時,個性內向有點憂鬱,不愛與人互動,如溫室花朵。直到加入慈青參與活動,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愛,她找到了正能量,成為勇於承擔克服困難的慈青幹部。

想起在萬達國際學院念先修班時,慈青邀約觀賞《父恩重難報經》,感動得流下眼淚。她表示,不是愛哭的人,看完演繹後才發覺:原來有那麼多感動的事,有那麼多年輕人參與,能認識這麼多朋友,因而開始接觸慈青。

還沒加入慈青之前,林引瀅想當醫生,母親建議選讀牙醫系,但她不接受。直到有一次聽到人醫會說明會得知牙醫不多;人醫會志工跟她說,當牙醫可以快速減低病人病痛,所以她才覺得牙醫是不錯選擇,因而選擇牙醫系。

大學一年級時,剛開始只有她一位慈青,她覺得很孤單,發願找更多慈青。個性內向的她,為了使命,主動在學校宣傳辦迎新茶會,邀請他校的學長姊協助陪伴她,讓她更多力量,為了接引更多學生,她先以自己例子推動茹素、帶同班學參觀環保站,認識慈濟、了解慈濟,還有到機構關懷認識人生苦難,一步一腳印帶動同學,如今學校已有五位慈青。

承擔慈青的引瀅,從溫室小孩變成不畏懼困難,以前不曾自己搭捷運,因為要參加慈青活動,所以搭捷運到分會,是她最大突破,如今可以獨立做很多的事;她不怕挑戰也協調處理很多事。「做後才知道可以兼顧課業,又可以承擔慈青發揮自己的良能。」

在慈濟感受到很多第一次,本來很抗拒手語,因要在全球慈青日演繹《父母恩重難報經》,承擔挑戰勇於學習,體會到「做就對了」。引瀅曾經孤單一人,也曾想過「我到底要不要放棄?自己一個人做蠻難的。」 但想到師公上人一個人,可以號召這麼多國家,而自己只是在一個學校宣傳慈青活動而已,師公上人沒有退縮我也不能退縮,所以繼續堅持,這分信念堅持的心令人感動。

參加全球慈青日,看到世界各地慈青的難行能行,如:南非慈青在那麼困難的環境下,還是可以這麼棒,馬來西亞這麼多華人了解慈濟,她相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也會繼續做下去。
圖左 :林引瀅聽了人醫說明會,知道人醫會牙醫不多,而且牙醫可以快速減低病人病痛,所以覺得牙醫是不錯選擇,因而選擇牙醫系。[攝影者:孫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