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壽量銀行開業 生命重新啟動

壽量銀行開業 生命重新啟動

E-mail 列印
慈濟現在多了一項志業--壽量銀行,讓超過五十歲的,趕快來開戶,證嚴上人是第一個,所以他現在才三十幾歲而已。

2018年1月28日上午,上人在臺中靜思堂辦理的2017年中區第一場受證暨歲末祈福會中問弟 子:「壽量銀行啟業,五十初頭是幾歲啊?」講經堂、感恩廳和國議廳三千一百多位慈濟志工,透過視訊齊聲回答上人:「一百歲!」

◎婆媳相互扶持 度過喪親悲慟

北屯一區慈濟志工林琬玲,一年當中大概有八個月都投入醫療志工,兩百多個日子,穿梭在花蓮慈院、大林慈院和臺中慈院診間或病房間,沒有到醫院當志工,她就回歸社區,環保、福田、香積都樂於承擔。

八十二歲的林琬玲在人生中先後面對女兒、先生、長子先後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更是讓她不堪;但是,她並未因此喪生生命的動力,反而從做醫院志工中轉念,也在醫院用自己的故事鼓勵病人與家屬。

林琬玲帶著長媳黃寶珠,在歲末祈福會中跟大家分享她不空過的人生故事,不僅感恩能走入慈濟做快樂志工,也邀約大家一起來做志工。「我把五十歲存到壽量銀行,所以,現在才三十多歲,還很年輕喔!」臉上露出慣有的燦爛笑容,她發願後半人生將盡心盡力投入慈濟,任何志工服務,她都很願意付出。

黃寶珠則提到,先生病故時,她幾乎無法招架,但回頭看到婆婆年紀那麼大了,仍然勇敢面對喪子之慟;兩個女兒又小,她告訴自己不能輕易倒下,一定要比婆婆更堅強,不能讓婆婆看到她流淚難過的樣子,何況,她曾親口答應先生,要把家撐起來,好好照顧婆婆和女兒。

黃寶珠和林琬玲就這樣如母女般相互扶持走過喪親悲慟,她很感恩婆婆把她當女兒般疼惜,也會珍惜婆媳之緣,更鼓勵婆婆做自己想做的事,「感恩慈濟給婆婆行善的人生舞台,讓她的生命更豐富、更有意義。」

◎破除心魔 堅定人生方向

加入社區手語種子多年,北屯區的黃億青已參加過多場經藏演繹,但是下定決心參加培訓,卻是有一段奇妙的因緣。2015年的一個夜裡,她突然夢見上人,上人很親切的問她:「妳還不進來我們這個家庭嗎?」當年她的身體狀況很差,在夢裡三心二意,不敢馬上說好,又不敢說不要,只回應「哈!哈!哈!等我、等我。」上人聽完轉身離開。

黃億青一直抱持當一輩子社區志工的心態,然而,這種想法就在2016年改變了。上人到臺中為環保志工受證,那場歲末祝福她也參加了,她回憶當時情況,每次上臺領福慧紅包的速度都很快,輪到她時,上人手上的紅包剛好送完。她就這樣在上人面前多停留幾秒鐘,巧的是,上人竟放了兩個紅包在她手上,發現後再收回一個,因而多看了她一眼。

「跟上人眼神交會的剎那,上人的德風拂上心頭,我非常喜悅,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回到座位時,既開心又激動,眼淚撲簌簌就流下來。」回程車上,黃億青跟身旁志工述說巧合,還隨口說出「應該培訓了」。

充實忙碌的培訓課程,使得她身體負荷不了,在六月底突然昏倒。無法兼顧工作、家庭,頓時讓她覺得很疲累,自問,「我為什麼要這樣活著?」心情萬分低落與洩氣,遂興起退訓的念頭。

她跟先生哭訴,慈濟路走不下去要退訓,先生隨口回答:「好啊,就做快樂志工也好。」念頭興起並沒有減輕她內心的沉重,想轉身又走不開的糾結,反而讓她經常暗自哭泣達半個月之久,終於在培訓群組中告訴同期學員,「我很累,不想再繼續培訓了。」消息一出,培訓學員紛紛感到錯愕,每個人都為她加油、打氣,希望她不要放棄,黃恩寧、劉麗香更是趕到她家極力勸說。

黃恩寧對她說:「上人是億百千劫難得遇到的明師,為什麼要退訓?」一句話點醒黃億青,「對啊,上人一直是我很想跟隨的師父,怎麼可以在這個時候就氣餒呢?」一天之內她重燃熱情,下定決心繼續往前走,「上人是一盞明燈,我發願跟緊上人腳步,不要被周遭的事情給絆住。」

受證前夕,學員加緊腳步勤練演繹的經典曲目,黃億青發揮她多年演繹手語的專長,主動邀集同場受證的學員,一起到社區聯絡點練習,一遍又一遍的指導,讓許多第一次參加演繹的學員安心,也精熟大家演繹的手語和走位。

本身是理髮師的黃億青,先生是花蓮玉里人,她知道在玉里有慈濟醫院,慈濟人在玉里偏遠鄉間,為許多貧病的鄉親服務,她希望自己退休後能跟著先生回到玉里,繼續發揮自己的專才,跟著慈濟團隊到偏鄉義剪,她只有一個心念,「要當上人的好弟子,好好做慈濟。」

◎ 脫下黃色背心 穿上慈濟制服

「我認同慈濟,但對慈濟認識不足!」潭子區培訓慈誠委員賴清福坦誠地說,家族人丁少,父親早逝,三年前媽媽因病過世,正當徬徨無助的時候,來自不同地區的慈濟志工,持續八個小時輪班接力助念,這些都是他不認識的人;告別式上,一群藍天使穿西裝、著旗袍莊嚴會場,那一分情景,讓他淚濕臉頰。

雖然這分慈濟法親關懷之情,全然因為已是委員的太太王泳瑜,但是,在那之後,賴清福只要時間許可,就會穿上印有慈濟LOGO的黃色背心志工服,穿梭於助念、告別式場為往生者祝福。他表示:「十多年來太太忙於慈濟事時,我最愛對她碎碎念,從不知原來付出,可以讓接受的人感到溫暖與依靠。」

「你不能老是穿黃背心!」王泳渝提醒他:「既然認同慈濟是一個有意義的團體,就參加社區志工見習吧!」賴清福開始踏進慈濟見習、培訓。他很感恩妻子,兩年來,總是讓他自己去感受體會,從第一堂課到最後一堂課都是有錢買不到的課程。以往在家配合太太吃素,外出飲食就不受拘束了,接受慈濟人文課程薰陶,他體會到,也激發出慈悲心,了悟因緣果報,不再葷食。

賴清福任職工廠主管,常以命令方式對待下屬,面對做錯事的同仁,他最常說:「我給你三次機會,學不會是你的事。」現在他了解人與人相處貴在人圓、事圓、理圓,次序是以人爲先。賴清福改變態度,也許是屬下聽不懂或是真的不懂,就親自做給他看,帶著他做,讓同事感受到誠意與愛。

2017年10月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是賴清福最震撼的一堂課,他說:「真的是一場不能錯過的旅程!」以前對常住師父自力更生,不受供養的生活,他總是持懷疑態度,做機器生產組合的他認為,生產物品需有龐大的場地、設備和人力,精舍師父都是女眾,怎麼可能做得來,「眼見為憑,走一趟完全明白。」賴清福讚歎著說。

◎ 巧機引導 先生脫離浪蕩「五專」

大里新委楊春蕊的先生劉昆聯,十三歲時就是「五專生」--菸、酒、檳榔、賭不離身;婚後依然嗜賭貪杯,經常流連賭場、居酒屋,賺錢容易花錢更快,以致夫妻不和,經常拳腳相向。

已經是二十多年慈濟會員的楊春蕊,不希望先生這一輩子都在渾渾噩噩中生活,終於在大愛臺找到方法。她總找機會將電視節目由劉昆聯愛看的棒球轉到大愛臺,陪著先生一起看,他看到大愛劇場《路邊董事長》,驚覺自己不就像劇中人?「浪蕩人生,賭了五十年,到後來還不是輸多贏少一場空。」於是毅然戒賭。

2011年劉昆聯開始投入慈濟做環保,戒了菸酒,不幸在去年(2017年)中風,以前的酒肉朋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慈濟的師兄姊一路關懷陪伴。他終於看開也想明白,鼓勵妻子楊春蕊先培訓,希望自己有一天,成功克服自卑的心理,再穿慈誠制服,與妻子同行菩薩道。

從小就是小兒麻痺的楊春蕊,一開始見習培訓有點膽怯,怕造成大家不便,她說:「這都是我自己的掛慮,兩年來,處處受到師兄、師姊的照顧,回花蓮尋根,都有師姊搶著幫我提行李。」在社區她主動承擔助念、福田的小組聯絡人,走過生命低潮,眼前豁然開朗,她難掩欣喜地說:「受證後只要我有能力,不挑工作,哪裡需要我,我就往哪裡去。」

五十位新發意菩薩在臺上演繹《三十七助道品》中的〈四念處〉和〈七覺支〉,與講經堂內一千二百多位慈濟志工法海演繹相呼應,臺上臺下呵成一氣,宏亮的唱誦聲和手語說法,展現莊嚴道氣,宛如一場靈山大法會。

上人除了親自為新發意菩薩授證,給予祝福外,並期勉大家,「受證不是結束,是要把握時間、好因緣,才能真正成就自己的慧命;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要親自投入去付出,慧命才能成長。」

上人也回應林琬玲的分享,即使年紀大了,遇到挫折,生命也不能空過,他提到,「現在慈濟多了一個志業:壽量銀行,讓超過五十歲的志工,趕快來開戶,我是第一個,所以,現在才三十幾歲而已。」他希望年長的志工,也要好好把握人生,「把五十歲寄放在壽量銀行,重新開始,重新爬坡向前行,大家來做慈濟,再爬坡再精進,直到永遠、永遠。」

此外,上人更期勉中區慈濟人,臺中是臺灣的生活中心,臺中一啟動起來,全世界都看得到,「要真正用心,腳踏實地,在行動中付出,如果停下腳步,慧命也停下來,人的緣不圓,因緣就不見。」所以要跟眾生結好緣,好好的為未來舖一條菩薩道路。

圖左 :中區第三、四聯區組隊長,帶領新發意菩薩以及三千一百多位慈濟志工向上人發願,「隊組合心 誠情相伴傳法脈 聞法精進 轉識成智弘宗門」。[攝影者:游國霖]
圖右 :黃億青(前)破除心魔,堅定人生方向,發願跟緊上人腳步,當上人的好弟子,認真做慈濟。[攝影者:游國霖]

圖左 :靜思精舍德念師父(前)與德柏師父(後)代替上人為新發意菩薩配掛佛珠,德念師父期勉大家,要秉持培訓的初發心,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攝影者:游國霖]
圖右 :五十位新發意菩薩,把握最後一刻彩排,加深熟練度,希望能在上人面前呈現莊嚴的經藏道氣。[攝影者:楊美春]

圖左 :講經堂內一千二百多位慈濟志工,在法海區與臺上經藏演繹相呼應,共同展現莊嚴道氣。[攝影者:楊美春]
圖右 :受證前,資深志工羅明憲給予新發意菩薩們叮嚀與鼓勵,希望大家在慈濟道路上要勇猛精進,永不退轉。[攝影者:劉勝爵]

圖左 :資深志工為新發意菩薩配戴胸花和「佛心師志」吊牌,虔心等候上人為大家授證。[攝影者:簡明安]
圖右 :賴清福兩年來,感受與體會特別多,他表示,從第一堂課到最後一堂課都是有錢買不到的課程;接受慈濟人文課程薰陶,他體會到,也激發出慈悲心,了悟因緣果報,不再葷食。[攝影者:簡明安]
圖左 :楊春蕊(左)有一個菸、酒、檳榔、賭不離身的先生,她調和自己的聲色,巧機引導先生遠離「五專」,也讓他認同慈濟,支持她培訓委員。[攝影者:簡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