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狀況迎刃解 因他歡喜柔軟

狀況迎刃解 因他歡喜柔軟

E-mail 列印
在最黑暗的角落,點一盞燈;在最淒寒的路上,生一堆火,每一位捐助善款的人都存有大愛之心,但並非都是富有之人,所以得來不易的每一份物資,必須透過志工的雙手,親自送到需要的鄉親手中。因此事前和相關單位的溝通 、家訪、名單造冊及動線的安排,相形之下顯得格外重要。

今年渭源縣擴大發放,有很多單位都是第一次接觸。這次的總協調窗口劉文勛,來自四川,已有數次的發放經驗,但在氣候嚴峻、發放場地臨時異動及與當地溝通等種種考驗下,他始終抱持著一顆歡喜柔軟的心,只希望發放順利圓滿,讓鄉親順利領到物資好過年,也讓全球慈濟人的愛心被善用。

因此,對他來說,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而是一個個需要排解的狀況。所以只要接到變化球,他立刻思考最好的解決方式,根據現場的狀況隨時因應和調整。「動線順暢是最重要的,我會依本地的志願工作者的多寡,來調配人力。」讓每一個點都有足夠的人力,才能讓鄉親在最短的時間領到物資。

◎以身示教 觸境覺悟

除了動線的安排,物資的擺放也是一大學問,在發放現場,每一個定點的物資都擺放的井然有序,裝著大米的包裝袋上,印有慈濟Logo的那一面,則是統一朝上,方向和角度一致,展現了人文之美。劉文勛說:當地的志願工作者不知道要怎麼擺放,所以我們要帶頭做,以身示教,讓他們也能用感恩和尊重對待鄉親。

另外現場有許多年輕的村幹部來協助,也讓他覺得要把握因緣,把這些年輕人接引進來。「他們年紀輕、學歷高,透過這樣的發放,可以讓他們更成長,了解鄉親的苦。」他語重心長地說。幹部們若能理解鄉親的苦境,就能激勵他們願意更投入,讓更多需要的人受惠。

同時,他也為志工們安排了下鄉訪視,現在社會價值觀混淆,有太多的名利誘惑在晃動著人心,有許多人平時家境優渥,但在下鄉訪視中,看到鄉親們窘迫的處境,也會受到極深的觸動,心生不捨,進而有所啟發,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在給予的過程中,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當助人者看到有這麼多困苦的人,對人生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也會更加明白「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這也正是劉永勛的用心。總是臨危不亂的他,背後有一股強大的支持力量,那就是使命感。

「人心經常善惡在拔河,只要常常做慈濟就能法入心,不致被外境所影響,我希望能做個傳法人,讓更多人找到生命價值。」劉永勛語帶哽咽,感性地說著。真正的智慧來自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最佳的體現。

圖左 :「普天下沒有我不愛的人…」劉永勛(右)保持靈活的彈性,隨時轉換身份,為現場的鄉親帶動〈普天三無〉的手語。[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現場有許多年輕的村幹部來協助,讓劉永勛覺得要把握因緣,把這些年輕人接引進來。「他們年紀輕、學歷高,透過這樣的發放,可以讓他們更成長,了解鄉親的苦。」他語重心長地說。[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他用心為志工們安排了下鄉訪視,有許多人平時家境優渥,但透過家訪,看到鄉親們的處境,心中會受到極深的觸動,進而有所啟發,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年輕的政府部門幹部謝強,幫著鄉親提著大米。透過理解鄉親的苦境,也許能夠激勵他們願意投入更多,讓更多需要的人受惠。[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劉永勛(中)細心地協助鄉親核對身分。[攝影者:詹進德]
圖右 :今年七十九歲的石爺爺,五點多就出門前來領取物資,劉永勛耐心的陪著他,一起走到出口。[攝影者:詹進德]
圖左 :在發放現場,每一個定點的物資都擺放的井然有序,裝著大米的包裝袋上,印著慈濟logo的那一面,則是統一朝上,方向和角度一致,展現了人文和對鄉親們的尊重之心。[攝影者: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