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2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志業體活動報導 地動情湧 四大志業愛無量

地動情湧 四大志業愛無量

E-mail 列印
「一大早還有餘震,感恩慈院的醫護人員、同仁,大家還是搶救為先;宗教處開始動員,慈濟人也投入,那天晚上真的好冷,全省,甚至全球紛紛捎回關懷的訊息,想一想,這不就是『大愛共伴』嗎?」

2018年2月6日 晚間十一時五十分,花蓮地區發生六級地震,造成市區四棟大樓倒塌。地震發生時,慈濟基金會、花蓮慈濟醫院以及各地志工全力動員,靜思精舍的常住師父也連夜煮熱食…..在在展現慈濟人「走在最前」的救災悲心。

即便忙於救災、勘災、膚慰災民,慈濟基金會職工及花蓮地區志工,也無縫接軌辦理歲末祝福。2月10日上午,職志場次歲末祝福在花蓮靜思堂舉行,證嚴上人讚歎慈濟人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東西南北,全力動員投入救災的溫情。

◎「急」、「心」、「慢」 醫護都救

「地震發生,十二點鐘緊急應變中心已經全員召回,十二點十分,急診部啟動大量傷患的應變機制。」花蓮慈院急診部主任賴佩芳醫師,身兼東部緊急應變中心執行長,在臺上分享第一線醫護人員立即投入救助大量傷患的情形。

賴醫師說:「這些應變流程,每一年都演練,就怕有一天真的會發生,沒想到,真的發生了。」隔天,在大樓倒塌現場,應變中心也承擔醫療任務,醫生、護士二十四小時排班,守護現場一千多位救災人員的安危。

來自全省各地的救災人員,幾乎都是連夜趕到就投入救災,「事實上他們非常危險,除了處理受傷情況,也要監測他們的健康,許多救災人員,忘記自己有的慢性疾病,或是當時受的傷。」賴醫師表示,設在救災現場醫療站的醫護人員,十二小時就要監測一次,並且逼他們去休息。

除了外傷的救治,災民和救助者心理層面的照護也非常重要,花蓮慈院急診部沈裕智醫師提到,地震隔天,就擬定四大安心方案,除了在收容中心辦理心靈講座,也設立安心小站,醫師、護理師、社工師排班,就近提供心理諮商服務。

此外,醫院門診也讓災民優先就診、減免部分負擔;設置二十四小時心理輔導專線,醫師們一起排班愛的接力,他說:「災民安心,才能進行後續的重建;助人者安心,才能繼續助人。」

沈醫師表示,下星期就要過年,人力、物資都有中繼乏力的問題,災民容易感到沮喪、憂慮不安。急診部醫師會排班到月底,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也配合各公會和衛生局規劃,在中華國小、小巨蛋等災民收容所,持續排班,為災民提供心理諮商。

地震發生時,救「急」、救「心」之外,有一些慢性病人的照護也不能忽略,花蓮慈院腎臟內科王智賢醫師就提到,「洗腎病患要規則洗腎,如超過三天未洗,有些人可能就會有生命威脅。」

當急診部在號召人力時,住在宿舍的透析中心護理師趕快跑到洗腎室,了解透析藥水和機臺有無受損。「大家不約而同提早到醫院,主動聯絡外面的透析中心,是否需要幫忙。」

花蓮市有三家透析中心機臺受損,慈院當起協調者的角色,聯絡其他大型醫院,分配透析病友,「護理同仁主動提供幫助,二十四小時輪班,照護由其他透析中心轉介過來,以及本院的腎友。」

身為花蓮慈院的大家長,林欣榮院長在第一時間直奔急診部,上人也急電林院長,詢問醫院受損及運作狀況,「看到急診部已進入緊急應變狀態,所有醫護人員主動補位,醫院內、外部運作一切正常,就相當安心。」

◎教育 慈善 慈濟不落人後

教育是百年大計,學校校舍不僅提供師生上課,更能作為社區避難所。此次花蓮地震,未傳出學校受損,不免讓人聯想到,慈濟援建的減災希望工程。

2014年起,慈濟在全省共援建二十六所減災希望工程,其中花蓮就有六所學校。營建處林敏朝主任說:「我們是以為自己孩子蓋學校的心情,來進行減災希望工程。」佳民國小前任校長林碧霞也現身會場,她以不捨的語氣說,「原先,孩子們在下雨就漏水的教室中上課,那種景象令人心疼!」

援建後的校舍,寬敞明亮,佳民國小現任校長游彥中就提到,「現在的校舍走廊開闊,教室內就有洗手檯,讓其他學校的師生都好羨慕,感恩慈濟為孩子打造堅固又可以圓夢的希望堡壘。」

慈濟以慈善起步,慈濟大學謝穎慧老師、社工師謝妙儒等訪視團隊,也帶著志工陪伴二十五年的關懷個案余承偉,分享陪伴余家的過程。

今年十四歲的余承偉,是余家第九個孩子,廿五年前,他還沒有出生。當時一場火災意外,余承偉的三姐受傷被送到慈濟醫院,因為余父長期酗酒,孩子又多,透過醫院社服室志工轉介基金會,持續關懷到現在。邱妙儒表示,「這廿五年的陪伴,其實有非常多的考驗,志工也遇到非常多的挫折。」她有感而發地說,介入陪伴期間,深深覺得在慈濟做助人的工作,是很有福報的。

謝穎慧老師陪伴余家已四、五年,余承偉與她的孩子同齡,對他更是憐惜,她說:「訪視是一件很好的因緣,因為一點點小小的作為,可以讓孩子的將來有機會。」國一的余承偉站在臺上顯得羞澀,除了感謝志工對家裡的關懷跟照顧外,他也說出心中的願望,「我發現我比其他同學都還矮了一點點,我希望以後可以再長高。」

◎演繹經藏 修福也修慧

慈濟基金會慈善、醫療、教育志業執行長,帶領志業體同仁演繹〈勤行頌〉,鐘鼓齊鳴,鏗鏘有力,動作起落一致,不僅展現莊嚴道氣,也震攝人心。

在新加坡出生的楊雯婷,八歲時參加兒童精進班開始接觸慈濟。高中畢業後,因為對中文產生興趣,而至北京念中文。2010年就讀慈濟大學傳播系,目前在慈濟基金會結集中心編纂處工作,已邁入第五年。

楊雯婷從小對佛教經典有興趣,很熱愛在編纂處的工作。她慶幸自己可以藉由工作上的歷練,一次次經過史料的查證、考據,及文字上的推敲、過稿,步步了解上人的思想脈絡。

在新加坡時就已加入慈青的她,深感年輕人在推展慈濟志業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期,她致力推動「勤行鼓隊」深入經藏,針對十五至三十歲的年輕人,舉辦《父母恩重難報經》讀書會。她說:「不希望是趕經懺,而是真正讀這部經。」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透過不斷演練,楊雯婷將〈勤行頌〉經文銘刻在心版,希望在潛移默化中,讓靜思法髓自然流露在生活及舉手投足之間。

除了鐘鼓演繹,各志業體主管、同仁,以及新受證慈委,也一同演繹《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經文簡練涵義卻深遠,手語俐落更不馬虎,人人心口一念,將法入心。

花蓮慈院腎臟內科賴宇軒醫師,站在臺上隊伍最前端,神情專注,隨著明快的節奏演繹經文。

賴醫師在加拿大念大學時,看到慈濟在世界各地付出,決定加入慈青。赴菲律賓唸完醫學院,到花蓮慈院服務已經十二年,曾參加2011年的水懺演繹,今年因緣俱足受證榮董,也加入〈八正道〉演繹。

「佛法真的不可思議,要深入經藏也不容易。」賴宇軒說,「上人希望我們可以深入佛法,但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讀經藏,上人於是用方便法門,希望我們能夠了解其中的道理。」

地震雖然讓醫療工作更加忙碌,但她依然全力準備演繹,就連上臺前也在座位上抓緊時間練習,她說:「有能力幫助人家,是很有福報的事情;福慧要雙修,有福報,也要修智慧。」

◎職志合一 走在行善道路上

能穿上慈濟制服不簡單,很多人因為時間、家庭、事業等因素而延遲,花蓮慈院外科加護病房的彭奕綾,2014年從慈濟技術學院畢業後,繼續完成兩年的護理專業。在同學楊婷伃的邀約下投入志工,進而參加委員培訓。

彭奕綾與同為二十四歲的楊婷伃情如姊妹,曾一起跟學校到海外人文交流,也到馬來西亞參加為日本311大地震舉辦的募款晚會。

募款晚會上,楊婷伃看到馬來西亞志工的細心和用心,才體會自己生在臺灣的幸福。「我跟妳去培訓!」倆人在現場同受感動,彭奕綾轉頭向楊婷伃說。

「我真的好感動,她終於說出來了!」等了兩年,楊婷伃終於等到彭奕綾點頭,「我希望身邊的人都能接受慈濟,也一起加入慈濟。」楊婷伃要號召身邊的年輕人,一起為慈濟、為上人,挑起如來家業。

地震突如其來時,彭奕綾剛好交接準備下班,她馬上到急診室,看到傷患焦慮又驚恐的眼神,不捨之心油然而生。她說,災民通常會有地震後症候群,應給予更多的關懷和鼓勵。因此,她不只要在專業上盡心盡力,還要向資深志工學習,膚慰更多苦難人。

從印尼返臺受證榮董的黃慧妮,在機場就聽說花蓮發生地震,她抱著堅毅的心念來到餘震不斷的花蓮,因為她已迫不及待接受上人的祝福。2004年亞齊大海嘯,她第一次聽聞慈濟,對慈濟所做的事非常感動,自行上網查詢找到慈濟,把握因緣走上慈濟路,參與行善救人的工作。

今年,她將自己攢下來的錢圓滿榮董,也希望很快為先生圓滿榮董,更期望把身邊的人度進來做慈濟。

◎不只是慈濟的人 是慈濟人

上人在開示時提到,花蓮發生強震,他自己也想不透!這次出門到中部,好幾場歲末祝福、跟資深菩薩座談,甚至回花蓮之前也還在提「莫忘九二一」。

那天到臺中民權靜思堂(舊會所)歲末祝福,一踏入靜思堂,九二一的景象一湧而出,鮮明記得當時在講臺下說過「悲極無言,我的心都空了。」這句話。

災難發生時,人人極需要心靈膚慰,上人一直在膚慰別人,自己的心不見得能放下,連續好幾天,上人都出門投入勘災,心裡累積的悲傷到了極點。

九二一過去將近二十年,當年在鏡頭上留下身影的菩薩,年紀都大了。上人心裡總有「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的感慨,「事件過後一定要留著記憶,一定要感恩。」從那天起,上人心裡一直想著九二一,內心很著急、很複雜。「臺灣人總說『臺灣不救,救到國外去!』口中說出的『口願』要趕快消平。」

回到精舍隔天深夜,就遇上地震。上人白天低調走入花蓮市區,才慢慢安心。「從那天晚上到隔天九點前,心總是空掉,就是那年九二一同樣的心情。」看到統帥、雲翠大樓倒塌,感受到嚴重的災情,就想要如何去幫助他們。

對於受證的新委,上人更有深深的期許,「今天受證的來到我面前,看到的不只是慈濟的人,其實我們是慈濟人。」慈濟走過五十幾年,步步都是歷史,「古往今來還有未來,長長久久,我們現在都叫做第一代,都要有這樣的責任。」

圖左 :花蓮慈院腎臟內科賴宇軒醫師(前右一)受證榮董,也參加〈八正道〉演繹,她表示,當醫師能幫助人家,是很有福報的事情;福慧要雙修,有福報,也要修智慧。[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右 :一燈能亮千年闇,燈燈相續無盡燈,人人點亮心燈,共同祈求人心淨化、天下無災、社會祥和。[攝影者:陳李少民]

圖左 :四大志業執行長領軍演繹〈勤行頌〉,領悟佛法智慧,將「慈悲喜捨」的精神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攝影者:羅瑞鑫]
圖右 :新受證委員、慈誠、志業體主管及同仁一同演繹《三十七助道品‧八正道》,唱誦、手語交融,展現莊嚴道氣,震攝人心。[攝影者:羅瑞鑫]

圖左 :基金會編纂處職工楊雯婷(左一),參與〈勤行頌〉演繹,透過不斷演練,她將經文銘刻在心版,希望在潛移默化中,讓靜思法髓自然流露在生活及舉手投足之間。[攝影者:鄭啟聰]
圖右 :慈濟大學及慈濟中學的學生,或因外籍生或是留校做研究的因緣,地震後投入志工行列,為歲末祝福場布,協助搬運物資。[攝影者:柏傳琦]

圖左 :地震突如其來時,花蓮慈院外科加護病房的彭奕綾(左),剛好交接準備下班,馬上到急診室支援救助傷患,她希望能跟志工學習如何膚慰苦難人。[攝影者:徐政裕]
圖右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賴佩芳主任(左一),兼任東部緊急應變中心執行長,她在分享時提到,醫護站的首要任務是在守護一千多位救災人員的健康狀況。[攝影者:徐政裕]
圖左 :慈濟大學謝穎慧老師(右一)、社工師謝妙儒(右三)訪視團隊,分享志工陪伴二十五年的個案。(右二為案家的第九個孩子余承偉)[攝影者:徐政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