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4月1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創新公益實踐 翻轉世界

創新公益實踐 翻轉世界

E-mail 列印
入圍2018年第一屆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的十組團隊,3月11日齊聚臺北慈濟醫院三樓會議室,參加第一次的培力課程。分別有遠從屏東、彰化、花蓮北上的二十五位不同團隊成員,準時完成報到,他們要透過今天的課程凝聚 和交流公益實踐的理念,落實並更有效率的執行他們所提出來的創新企劃,在年底前達成預期的公益目標。

◎關注不山不市 複製經驗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給他米吃,不如教他種田。」負責承辦此次公益實踐計畫,的慈濟基金會宗教處同仁賴郁文表示,從二百四十五組提案隊伍中脫穎而出的十組,自今年三月到十二月,將獲得由慈濟基金會總金額一千萬元的贊助,用以投入弱勢、偏遠地區兒童教育(國內或國際)、改善糧食危機、社區(慈善)總體營造、國內或國際衛教推廣、青銀共創、循環經濟及其他具體社會問題的改善。

賴郁文進一步說明課程目標:藉由培力課程,讓團隊與團隊間有交流機制,建立互動平臺,互相學習長處,延伸公益實踐,永續經營。除了幫助有理想的年輕人圓夢,拉近慈濟基金會與年輕世代的對話,輔以專家導師的經驗傳授與指導,讓計畫能夠落實,為社會及世界挹注更多的正向影響力。

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賴睿伶開場後,把發言的棒子交給這群十八至三十五歲的年輕人,一隊一隊自我介紹以及他們的計畫內容。從社區到國際、從兒童到老人、從都會到偏鄉,每個團隊的成熟度和執行度或許不同,但他們不約而同提到,如:被忽略的「不山不市」社區或經驗的可複製性;簡潔有力不失年輕本色的表述,讓會場笑聲不斷。

「翻織世代-新北紡織群落再生計畫」、「格外農品~全國第一座共享工廠」和「打造偏鄉弱勢孩童的幸福時間」希望從社區(慈善)總體營造,為幫助職人與農民。「遠山呼喚~為世界種植教育:扭轉九百位受災孩童的教育環」、「改變世界大推手~老屋新生」和「新竹兒童早期療育計畫」關注的是國內外弱勢或偏遠地區的兒童教育。

推動循環經濟的「Ubag 二手袋循環計畫」、青銀共創的「搖滾爺奶說書趣」、要用技能與社會對話的「技職國手活化老舊校園」計畫,以及透過智能衛教影音服務平臺的「健康秒懂狂人計畫」。雖然各有關心的焦點和對象,都與慈濟的慈善、醫療、教育與人文志業不謀而合,彼此「志同道合」相聚一堂,相互取經,實屬難得的經驗。

◎經營社群 推播人文

長期協助公益團體募款、投入社會企業責任的網路媒體工作者,同時也是知名的報導者基金會董事的李怡志講授「社群經營」。社群傳播有實體也有虛擬,社群經營得好,有推波助瀾的功能,但要如何做才能更順利、更有效能?又要如何將不同的節點連成線,使線與線間串連成無窮的三角形網絡,讓想法、態度一致,有更緊密的連結,才能有別於傳統的以中心點向外發散式的傳播呢?且聽怡志老師說分明。

他透過資訊圖表以及眾所熟知的社會事件或人物,讓大家更深刻去認知社群意識、社群規範、社群辨識及社群的界線。以社群建立而言,「界線、起點、儀式、殿堂、故事、符號和內環」愈能具體建構,愈有助社群的擴散。他期勉大家在推動公益計畫時,創造更多的連線和三角形,影響更多人,使得社會有更多的正向影響。

「老屋新生」計畫的提案人是來自彰化南郭國小的陳宥妤、吳嘉明老師,對怡志老師的社群經營感到很有啟發。他們在進行資優班課程時發現社區中,有十六間閒置且荒廢的日治時代郡守官舍,他們不希望歷史與文化被荒煙蔓草淹沒,便和孩子一起做功課,積極向文化局爭取,終於獲得其中二間的管理使用資格。

懷抱「在教育中種下文化的種子,關心在地家鄉文化,放大視野,帶動彰化;想像未來,滾動臺灣」的信念,從去年九月以來,他們嘗試與社群媒體有更多連結;或許還在起步,回響還是有所侷限。聽聞李老師的一席話後,給了他們更多跨界的發想,回去以後他們要跟更多的民間組織連結,從在地的點向外擴散成線與面,一起重視文化,活化老建築。

希望經由媒體報導與數位知識方式,讓社區民眾了解工廠文化的「翻織世代」團隊,由陳思穎和郭唐菱代表參加培力課程。本身是工廠職人小孩的思穎,對臺灣三萬五千家面臨技術人才斷層、無人接班的小工廠有深刻的危機感。「MIT是品質保證,國際認同的,我們要讓MIT發光發熱,用軟實力突破政治上的侷限。」她們從李老師的解說中,明白經營社群,要建立更明確的明標,動員和招募更多人一起書寫六十歲職人的故事,建立他們與青年世代的對話機制,將職人傳承推播到國際上,朝永續經營邁進。

◎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下午登場的是身兼主持及講師任務的賴睿伶,她曾是風光的媒體人,做業配和置入性行銷讓她得以有高收入。「但我的心是虛弱的。」正當空虛之際,她的恩師何日生邀請約拍攝紀錄片。因此,她從商業轉入非營利,進入慈濟文發處;同樣是說故事,卻有完全不同的體悟。她用「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親身入苦,感同身受」和「舊法新知,知根啟源」三課來闡述「從小木屋到國際NGO」這個主題。

她生動闡述,也藉由影片傳達真實的景象。「『慈善』不是活在字裡行間,而是在心中長成一棵樹,透過『做』而感動。」她也舉年輕時曾創業為例,來提醒每個團隊「莫忘初衷」。她豪氣地說:「姊跟你說,雖然經費可能只有百萬,但「『做』的效益遠超過千萬,共善共好,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在場陪伴的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也曾是資深的科技人,因為在北京參與慈濟志工服務,從原本接觸的是有錢人到走入訪視,發現底層的苦難人,他轉而將人生下半場投入慈善事業。「因為,無論你的人生賺多少個零,拿掉一,一切都歸於零。」他也分享了僅有三位慈濟志工的土耳其,為難民的真誠付出,贏得信任,從而獲得土耳其政府當局的肯定,基金會得以在當地幫助更多失學的敘利亞兒童。

「無論你本來是什麼階級,戰爭一來,你只有一個身分,就是難民;上人關切兒童教育,因為隨著時間過去,能影響他們的就愈有限。」劉效成說明慈濟的人道援助不分種族、宗教,希望透過感恩尊重愛去傳達人性之美。

「希望能與慈濟基金會攜手完成這場務實的夢,持續為世界種植教育!」畢業於臺大經濟系的蔡宛庭,是深耕尼泊爾教育發展的遠山呼喚團隊的成員,感受慈濟海外援助的大視野與規劃,令她想深入了解是如何做到的。翻織世代的陳思穎也對慈濟的志工動員充滿了好奇,想要在未來執行計畫之餘,更深入慈濟的組織運作。

相對於他們,大學時曾參與慈青的「搖滾爺奶說書趣」的林宗憲和「健康秒懂狂人」趙軒,對慈濟志工的團隊合作模式就沒有那麼陌生。有戲劇系背景、舉手投足充滿肢體語言的林宗憲,結合擅長說故事和玩遊戲的高手組成團隊,要帶著爺爺奶奶從兒童遊樂場走到咖啡廳,為孩子說出一個個動人的生命故事。學醫管的趙軒則要和學姊「阿利博士」王文利以及醫師、動畫師團隊,共同努力設計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衛教影片,傳達給就診的病患、偏鄉的原住民,再推廣給更多新住民,減少醫護重複說明的負荷,以及錯誤醫療資訊的傳播。

◎用公益創造影響力

「青年公益實踐計畫」連結呼應的是聯合國2015年9月所發布的包含貧窮、飢餓、醫療、教育、衛生、福利、環境、氣候、和平與合作等十七項世界永續發展目標(SDGs),協辦計畫推動的社會影響力製造所(Impact Hub Taipei)把握培力機會,由負責人之一的陳昱築,說明指標並透過線上互動遊戲「Kahoot」,考驗大家永續發展的知識,作答結果能夠獲得立即的統計回饋,坐在會場後端「Ubag 二手袋循環計畫」團隊,忍不住站起來想要看清楚題目搶答,既緊張又饒富趣味與教育意義。

課程最後是大家十分關切的「計畫核銷與注意事項」,由志工黃淑菁分別就個人團隊或機構協會,如何核銷獲得補助金,如何核銷做詳細解說。秉持從基金會成立之初,上人即要求弟子每一筆收入支出都要專款專用,分分毫毫不浪費,經費的妥善運用其實也是一種學習。因此,雖然是公益獎助,還是希望能有嚴謹的經費核銷。

「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是對二十世紀年輕人的砥礪。邁入二十一世紀,「青年做公益,創造影響力。」是新一波的理念。期待透過慈濟基金會,從2017年以來推出的「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推動計畫,幫助青年實踐夢想;從不同面向去幫助弱勢、消弭貧窮、保護環境,共創共善共好的社會。來吧!年輕人,歡迎你一起加入這場用生命改變生命的行列。

圖左 :入選團隊相見歡,團隊成員簡潔有力的自我介紹並說明計畫內容。[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為了玩線上互動遊戲「Kahoot」,「Ubag 二手袋循環計畫」團隊忍不住站起來想要看清楚題目搶答,既緊張又饒富趣味與教育意義。[攝影者:許耀明]

圖左 :學醫管的趙軒(中立者)要和學姊「阿利博士」王文利以及醫師、動畫師團隊,共同努力設計生動活潑、淺顯易懂的衛教影片,以減少醫護重複說明的負荷,以及錯誤醫療資訊的傳播。[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網路媒體工作者,同時也是知名的報導者基金會董事的李怡志為大家講授「社群經營」。[攝影者:許耀明]

圖左 :彰化南郭國小的陳宥妤(右)和吳嘉明老師是「老屋新生」計畫的提案人,他們希望在教育中種下文化的種子。[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有戲劇系背景的林宗憲(右二),結合擅長說故事和玩遊戲的高手組成團隊,要帶著爺爺奶奶從兒童遊樂場走到咖啡廳,為孩子說出一個個動人的生命故事。[攝影者:許耀明]

圖左 :「新竹兒童早期療育計畫」團隊,關注的是國內偏遠地區發展遲緩兒童的教育。[攝影者:許耀明]
圖右 :希望經由「媒體報導與數位知識方式,讓社區民眾了解工廠文化」的「翻織世代」團隊,由陳思穎和郭唐菱代表參加培力課程。[攝影者:許耀明]
圖左 :社會影響力製造所負責人之一的陳昱築,說明聯合國 2015年9月所發布的世界永續發展目標(SDGs)。[攝影者:許耀明]